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2021-11-25 16:08郭秋莎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郭秋莎

(皖西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00)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人文素养在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强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着积极影响。一定要转变以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局面,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文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必要性

人文教育与高校学生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代社会竞争已经从以往的资源竞争转变成人才竞争,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很多要求。高校教育需要随时代发展做出新突破,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进行精神领域的引领,保证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创新能力良好的学生走出校园后可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快速投身于国家建设,展现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深度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可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人生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学生思维方式渐趋成熟,通过教育引导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主突破,不断进步,以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1.教育目标一致性

以人为本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教育对象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强化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相符合。无论是人文素质教育,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都是指向人,教育落实是以满足人发展需求为目的。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不仅有助于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还可以促进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中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目标也是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也导致教育最终目标被忽略。在这种情况影响下,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可以保证教育活动扣紧主题,消除以往教育活动的功利性,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教育学家曾提出,高校教育就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价值实现的过程,并非只传授知识信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也是如此,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异,强调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培养学生高度社会责任感,激发其内在创造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表现,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鼓励学生创业,积极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将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与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目标相融合。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突出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相应的人文关怀。

3.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人文文化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所在,从精神层面分析,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于现实基础之上,是人对自身的要求、关注及价值追求。创新创业在于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实现自我价值的进一步提升,其精神实质为一种人文精神,超越了知识的应用,与人的灵魂直接相关,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从文化层面分析,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也要为社会发展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创新发展。[1]无论是人文文化,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求追求自身价值,避免对和谐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保证人才培养切实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功利

现阶段,很多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自身的就业率,获得外界的高度认可,将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作为教育成败的评判标准,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以提升高校就业率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更多是对就业较为困难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初的目标被忽略,甚至逐渐转变成专业与技能教育的替代品。在这种教育方式影响下,很多就业没有困难、对创业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能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有关于创业的理论知识;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学校帮助其获取经济效益,或者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式,对于自身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发展不予重视,教育功能较大程度弱化。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开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学生看待教育活动的态度,功利性教育目标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会造成非常不利影响。

2.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存在局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同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选择不同。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更关注那些学习成绩良好、表现优异的学生,不具备全员化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特点,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参与课程学习的权利,更加注重良好品质的培养。

3.课程设置片面化

创新创业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创业技能的传授及创业实践要求,认为传输理论知识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创业,证明高校教育的成功,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品质塑造及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快速创业并成功的目标是矛盾的。创新创业精神不是教育工作者“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引导长期培养出来的,想要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必须明确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注重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改良。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1.树立正确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高校教育的重点是“育人”,是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运行服务的机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上存在的困难,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并不是在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出作用,也可以帮助其在岗位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应当保证教育公平性和开放性,不能选择教育对象,保证教育活动开展的群体性。[2]只有全员覆盖,才能帮助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正确、深层理解,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收效良好。

2.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教育者要明确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是不可取的,更不应选择教育对象,这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理论知识学习只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一定要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在实际教学中也不能忽略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高校课程设置要包含创业设计学习、法学、心理学等课程,每一门课程同等重要。高校教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例如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微课教学方法,等等。微课教学法可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项目教学法可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对各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有着积极影响。要使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艰辛,懂得团队协作的力量,从而养成坚韧的品质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优化师资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否取得良好成效与教育人员人文素养有直接关系。教师需要结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明确主要目的,注重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及时补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不断在教学方式及内容上寻求突破和创新。高校可以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将先进的理论方法带回本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先进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讲述自己的创新创业历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优化师资结构,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眼界,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强课程融合,高校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师资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日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人文素质教育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创业精神融入百年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人文社科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