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语汉源文化词看汉语在泰国的传播

2021-11-25 16:08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暹罗汉源泰语

杨 刚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尤其词汇)反映社会文化,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开始便与周围的其他文化交流往来。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大都可通过历史文献、考古等进行复原、回溯,语言中的词汇同样具有这种功能。比如某种语言中的外来词,尤其是其中异质特征明显的文化词,便是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结晶。对上述词语的语源和语义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反映文化交流演进的脉络,为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结论提供语言学的有力佐证。

中国与泰国世代友好,学界对两国文化交流研究成果丰富,唯汉语在泰国传播的研究长期处于冷僻状态。本文拟对《泰语词典》收录的汉源外来词,特别是汉源文化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其基本特征,结合中泰文化交流史尤其移民史、宗教交流史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汉语在泰国早期传播的基本脉络、主要路径等,为中泰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一、泰语汉源文化词的确定

(一)汉源文化词的界定

本文所指“泰语汉源文化词”为泰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为泰语词汇中的一般词,少数为基本词;从其来源看,则属于外来词,具体而为泰语词汇系统中源自汉语的词语。与普通汉源外来词不同,汉源文化词主要反映中国特有或源自中国的事物。对泰语中的汉源文化词进行考证,比如其出现的时间、语义流变的阶段,不仅具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价值,更能为泰国华人移民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词汇学佐证。

(二)泰语汉源文化词的特征分析

本文以广州外国语学院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泰汉词典》为分析样本,以泰语词类划分标准,确定源自汉语的外来词386个[1],在此基础上挑选出反映中国特有事物或中国特征明显的词语,即本文所指的汉源文化词,共计361个,以词性观之,名词300个、动词46个、形容词15个。上述词语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

1.名词高度集中

本文确定的361个汉源文化词中,名词300个,占比高达83.1%,从其语义所反映的事物来看,上述词语皆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比如:(豆腐)、(酱油)、(绫绸)、(茧绸)、(功夫)、(清明)、(老子)、(孔子)、(风水)等。其反映的都是与汉民族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人物,具有使用频率高、范围广、语义稳定等特点。词汇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往往从基本词开始,本文对泰语汉源文化词的梳理结果符合上述结论。可推知,汉语在泰国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从你无我有的汉语基本词开始的。

2.借用方式简单

本文确定的汉源文化词,就借用方式来看,有71.43%的词语采用音译的方式。在词语借贷中,音译为最简便、最原始一种。泰语汉源文化词中音译数量最多,比例最大,可知泰语对汉语词语的借用其实层次不高。可推知,汉语在泰国的传播,其传播者大部分应属于社会中下层人士。

3.地域特征明显

本文确定的汉源文化词,就其语源来看,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潮汕方言,这是泰语汉源文化词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比如:

相较之下,泰语汉源文化词中源自官话的非常少。这与泰国移民史研究的结论:泰国华人先祖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不谋而合。可推知,汉语在泰国的传播,传播者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广东的中国人。

4.时代特征明显

本文确定的汉源文化词,就其反映内容而言,大都集中于中国封建社会相关事物,从所处时代来看,大都在中国近代以前。比如:(三保公)、(通事)、(符)、(风水)、(五行)等。上述词语标志的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即词汇学所谓的历史词。历史词在现代汉语一般交际中不会使用,只有在特定的语境、涉及这些历史事物和概念时才会使用。相较之下,泰语汉源文化词中源于现当代中国的几乎没有;究其原因,应与中泰两国友好往来自1949年之后一度中断有关。可推知,汉语在泰国的传播,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停滞。

二、从汉源外来词看汉语在泰国的早期传播

(一)汉语传播概况

中国与今泰国地区在汉武帝时期已有贸易将往。《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2]学界一般认为,邑庐没国即泰国叻丕[3],都元国、邑庐没国、堪离国分别为泰国的巴真府、素攀府、北碧府[4]。一般认为,早期的语言传播往往由经贸往来推动,因此,尽管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仍可推知早在中国西汉时期,汉语有伴随经贸活动进入今泰国境内的可能性。

与经贸往来相比,佛教交流对汉语传播的推动则更加强劲。中国南北朝时期,高僧曼陀罗、僧伽婆罗、须菩提、真谛等先后前往中国传播佛教。从中国文献记载来看,四位高僧都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比如,僧伽婆罗能与梁武帝有过面对面的交流[5],真谛与鸠摩罗什、玄奘并称中国佛教三大译师。以上事实说明,当时包括今泰国在内的中南半岛,产生了对汉语的现实需要,出现一批熟练掌握汉语的人。汉语在泰国的传播以从被动输入转为主动吸收。当然,这种“主动”以佛教的传播为前提,或者说是佛教传播的副产品。佛教僧侣学习汉语的目的在于传播宗教,对汉语的学习围绕宗教展开,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针对性;一旦宗教传播的任务达成,其对汉语的学习随之暂停,更谈不上对汉语进行推广与传播。

中国文化在古代泰国的传播与两国政治、宗教(佛教)和贸易往来相伴,当上述传播活动上升到一定层次,学习彼此语言成为必需。汉语随商人、僧侣、进入泰国,但并未真正传播开来,原因在于:首先,进入泰国的中国人数量不大,他们达到各自(或外交或宗教或贸易)的目的后,大都回国,定居泰国的为极少数,无法形成一定数量的汉语传播者;其次,两国之间的各种往来可借助双方都熟悉的第三种语言,没有必要一定使用汉语。

对汉语传播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的是中国的移民。最迟至1165年,已有中国人到今日泰国境内从事贸易并定居,成为最早的华侨。[6]到了元代,中国人不仅留居当地,还与当地人通婚。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曾提到,在今泰国北大年地区,华人广受尊敬。[7]114宋元两朝,一定数量定居华人的出现,为早期的汉语传播奠定了基础。到了16、17世纪(中国明末清初),移居暹罗的中国人逐渐在今北大年、宋卡、暹罗首都大城等地定居,泰国华人社会得以初步形成。[7]123华人社区的形成,对汉语在泰国的传播影响重大。一方面,华人社区存在文化、语言传承的内在需要,这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在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华人社区与当地族群存在一定的交流与互动,相互接触中也推动了汉语在当地社区中的传播,可以说,华人社区是汉语在泰国传播最早的桥头堡。

中国明代,汉语在泰国的传播产生了质的飞跃。首先,从1371年开始,暹罗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汉语。[8]1678一般认为,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是语言传播最为主要的方式,暹罗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事实说明,暹罗国内对汉语产生了现实的需要。汉语在暹罗的传播已上升为政府的主动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语的传播也由此开始。华人逐渐进入暹罗官僚体系担任翻译、使臣等职务,这一史实说明,华人社团已实现与暹罗社会的有机融合。伴随着这种融合,不仅更多的暹罗人对汉语产生认知,而且其传播形式已实现从华人相互间的人际传播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群体传播。其次,1579年,中国政府设立暹罗馆,专司暹罗语言、文字的翻译、教习。[8]1678从其基本职能看,暹罗馆已初步具备汉语传播机构的基本特征。除了培养语言传播人才,暹罗馆编辑了最早的泰汉双语字典《暹罗馆译语》。该字典收常用字3550个,其中部分泰语词语的发音与潮州方言、闽南方言发音接近。由此可知,最迟在明代,汉语方言已经进入当时的泰语系统。暹罗馆及其编纂的《暹罗馆译语》在泰国汉语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说明此时汉语在暹罗的传播已有了专门的机构和相对固定的专职传播者,取得了较明显的传播结果。

(二)传播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泰语汉源文化词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潮汕方言而非官话,这与最早迁入泰国的中国移民有较大关系。据考证,早在素可泰时期,中国潮州人已开始举家移居至泰国做生意,而最早一批进入泰国的中国移民,其祖籍地多为今广东潮汕地区。[9]53潮州移民的迁入,必然带动潮州方言在当地的传播。最开始,潮州方言只在当地华人中流行,伴随华人社区与当地人交流的日趋频繁,潮州所有而本地所无的事物逐渐为当地人所了解,最终以音译的方式进入泰语词汇体系,这也合理解释了前文所述泰语汉源文化词潮汕特征明显的原因。

泰国华人根据年龄可分为老、中、轻三代。老年华人大多数只会说中国本地的方言;中年华人大多数会说中国方言与泰语;青年华人相当于泰国本地人,只会泰语,中国方言几乎都不会。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导致华人社团的汉语继承出现断档,无法吸收新鲜的语言成分;另一方面则起到强化作用,即老、中年华人方言词使用较多,进一步强化了潮州方言词在华人社团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地位,这种强化最终在泰语汉源文化词中体现出来。

泰语汉源文化词的另一典型特征,即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事物、现象的历史词占比较高,这与两国历史上的交往有较大关联。一般来说,语言词汇系统的交流与社会的开放度成正比例关系,即社会越开放、交流互动越通畅,甲语言中的常用词、新词等越会及时在乙语言中反映出来;反之,则会出现迟滞甚至空白。据考证,中国移民大量进入泰国主要集中于曼谷王朝拉玛三世至拉玛五世时期[9]54,即1824年1910年期间,此时正是中国清朝,仍与泰国(暹罗)保持着朝贡体系。中国清朝官话中的常用词汇随中国移民进入泰语词汇系统,最终形成汉源外来词的主体。拉玛四世王时期至1975 年,中泰两国中断往来,此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剧变导致的汉语词汇更迭,两国往来的中断所形成的“真空”,并未在泰语词汇系统中及时反映,最终形成汉源文化词古语词较多的事实。

三、结语

中泰交往早期,泰国本土对中国知之甚少,通过几代泰国华人与泰国社会的交流、融和,中国特有物产、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逐渐为当地人所了解,泰语中吸收的汉语文化词正是这种文化传播的结果之一。汉源文化词进入泰语,扩大了泰语词汇系统,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在泰国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汉源文化词,在泰语词汇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泰语中的汉语外来词结构上以音译为主,内容上标记中国特有事物,受闽粤方言影响深刻、历史词较多等特点。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中国华人早期移民泰国的历史密切相关。对泰语中的汉源文化词进行系统研究,无论对词汇学还是在传播学甚至移民史研究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暹罗汉源泰语
乌斯河汉源
汉语在古代泰国的传播
暹罗旧影
说一说汉语的“亲戚”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高校泰语演讲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第六届阳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开幕
曹曦文&暹罗猫 世界那么大带它一起去看看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夏之味 暹罗游记 曼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