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1-11-25 16:08李欣然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李欣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教学创新背景下,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和教学资源,与部编版《哲学与文化》的课堂教学完美契合。通过挖掘符合《哲学与文化》教材知识的古诗词,经过实践教学的检验,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教学中运用古诗词的适当策略。

一、《哲学与文化》教学运用古诗词的课前准备策略

根据《哲学与文化》单元主题将古诗词分类。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部编版《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蕴含着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两大重点内容。

1.辩证唯物论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

有很多古诗词蕴含着辩证唯物论。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赞颂庐山的壮观,语言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最终是为了反映辩证唯物论的哲理,完美地将感性与理性融合在一起。这使我们懂得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全面,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和主观认识,要从某一出发点或角度来全面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2.联系、发展、矛盾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是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古诗词中蕴含唯物辩证法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杜荀鹤的《小松》中的“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运用朴实的辞藻,真实地讲述了小松的成长历程,从小刺头到蓬蒿再到超出凌云,通过借物喻人,生动地体现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要经历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但是新生事物依客观规律,通过克服困难,最终会有广阔前途。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部编版《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主要蕴含着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观三部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键词是认识、实践与真理

例如,在《增广贤文》中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两句诗是写经常活跃在水边就会了解鱼儿的习性,经常在山林近处活动,就能分辨不同鸟儿的叫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关键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及主体

人民群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体,例如,《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黄石公的《三略》中的“为国之道,恃贤与民”等,都强调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3.价值观的关键词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人生的艺术,就是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他的生命在这个地方流露精彩。”[1]在这一主题下,首先可以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理解和识记,通过回溯古诗词,不难发现,有着很多体现价值观的古诗词,例如,“民以殷盛,国以富疆”的富强、“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的文明、“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平等、“明法制,去私恩”的法治……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部编版《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主要蕴含着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部分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体现在古典诗词方面,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尚书》,到两汉的乐府诗,东晋的田园诗,再到唐诗、宋词等,无一不使人巧慧和明理。当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学会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因此,在文化教学中,要突出课程的思想性与文化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2]

二、《哲学与文化》教学运用古诗词的课堂讲授策略

(一)巧妙导入,激活课堂

1.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毋庸置疑,合适的问题导入,对于抓住学生整节课的注意力起着关键作用。设置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跟随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在这种引人入胜的氛围中,教师提前编拟好符合高中学生认识水平的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有条不紊地渗透课程的主题和开展其他环节的教学。例如,用多种描写下雨情景的古诗词来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教师首先展示描写下雨的诗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接下来,教师设置问题:这几组诗句都是描写下雨,但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致吗?如果不一致,那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比较这几组诗句,思考讨论,并引出主题:同样是下雨,因历史背景不同,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内容极为丰富,意蕴极其深刻。”[3]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文化载体”时,可以引用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诗词,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风俗习惯来营造节日氛围,创设节日情境。春节对应着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对应着辛弃疾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秋节对应着白居易的“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等等。“运用诗词创设情境导入主要是以‘情’为纽带,给学生情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唤起学生情感共鸣。”[4]教师引用代表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来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同的情感与主旨,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做铺垫。

(二)恰当引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

1.举例说明,增强政治认同

在讲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题时,可以列举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诗词: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还是“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舍生取义精神,亦是“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报国之志,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献身精神,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爱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让经历史洗礼和积淀的中华民族精神熠熠生辉。通过类似排比诗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自觉将中华民族精神铭记于心并主动弘扬,最终增强政治认同,形成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

2.辩证思考,培养科学精神

在讲解“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这一主题时,可以辨析蕴含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诗句,辨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提高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与欢的情感,离与合的结局,月有阴与晴、圆与缺的变化,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都是对立的,具有斗争性,虽然都在一个整体中,但是其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改变的。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通过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两组意象对比,烘托出它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哲理。通过对于古诗词的辩证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科学、辩证、全面、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形成科学精神学科核心素养。

3.探究议题,践行公共参与

在讲解“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主题时,可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为议题,在提倡劳动、赞美劳动的古诗词的感染下,探究劳动在实现人生价值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锄禾》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观刈麦》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蚕妇》的“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悯农》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这些古诗都在表达赞美劳动人民勤劳耕作,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旨。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劳动最伟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践行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

(三)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在一节课的结尾,通过哲学道理与古诗词相对应的方式来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快速形成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升华。例如,在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主题进行总结时,首先,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引出物质世界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次,运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引出发展的实质;再次,运用“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来引出量变与质变;最后,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都启示着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克服困难,终将迎来光明。

三、《哲学与文化》教学运用古诗词的课后巩固策略

运用古诗词讲授《哲学与文化》,通过适当设计趣味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巩固。如古诗词接龙,设置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哲学原理、方法论,让学生围绕其依次说出诗句,展开竞赛,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加深对哲学理论的理解。例如,首先是“唯物论”,学生可以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趣味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辩证思考,还能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之美。

四、结语

毋庸置疑,古诗词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宝贵素材。在课前准备环节,根据单元主题将古诗词分层分类,有利于加快挖掘契合教学主题的古诗词。在课堂讲授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和创设情境进行精彩导入,以举例说明、辨别思考和探究议题等丰富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贯穿于课堂,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和设置趣味游戏的方式来巩固知识和迁移运用。但是,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运用古诗词,需要注意“用之有度”和“用之有益”,既不可浅尝辄止,也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