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博物馆开放性叙事探究
——以长三角区域博物馆展览叙事为例

2021-11-25 20:11赵甜甜
东南文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开放性江南

赵甜甜

(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200071)

内容提要:传统的区域博物馆封闭性叙事固然能够强化对区域文化的集中阐释,但也有明显的“视野局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基于现代意识和全球眼光建设具有当代价值的“江南文化”,强调区域文化间的交互联动,推动区域博物馆叙事模式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化。区域博物馆的开放性叙事建构可借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叙事创新模式,从叙事空间的开放性、叙事结构的对话性和跨媒介叙事三方面重构博物馆叙事机制,这既能够反映区域历史和故事,也能够表述当下,更具主动参与性。探索建构“江南文化”的博物馆整体叙事路径,可从全球对话、主题展览、当代性叙事三个角度给予区域博物馆实践例证,并探索女性史、文创展览、“物的关联”等开放性叙事新方向。

一、区域博物馆叙事结构:由封闭性叙事向开放性叙事转化

(一)理论视角:封闭性叙事与开放性叙事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叙事由“故事”(story)和“话语”(discourse)两部分组成:故事指“讲什么”,即内容与实存;话语指“如何讲”,即对内容表达和传播的方式[1]。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叙事结构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和反线性叙事[2]:线性叙事结构严格按照单一的时间向度组织安排,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时空的统一性,体现为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和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呈现为一个静态的、内在自足的封闭体系,亦可称为“封闭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由同一主题连接起所有故事或情节线索的松散结构,意在打破时空的统一性,利用嵌套、双时空、主题—并置、复调等手法,强调非现实的心理结构和开放式结局;反线性叙事则是对叙事的解构,有意去故事、去情节、去结构,更多表达一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或哲思。后两种叙事模式都意在打破线性叙事的封闭性,呈现出多元、开放、包容的叙事属性,可称为“开放性叙事”[3]。从叙事学发展历程来看,线性叙事作为经典叙事手法最容易被观众接受;非线性叙事则随着现代人理解力的提高逐渐获得观众的理解与认同;反线性叙事更多是实验性的,多用于先锋艺术。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后经典叙事学的崛起,叙事在新的开放性视野下,部分解构了以往的叙事学理论框架和概念,更加注重受众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以及自身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叙事也逐渐被置于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理构成的宏观语境中,在文化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视野局限:区域博物馆封闭性叙事结构

博物馆叙事基于文物与考古发掘成果,以展览为主要叙事媒介。区域博物馆根植于所在地区,收集当地历史遗存,展示地域文化多样性,以地方通史陈列为主要呈现方式,通过内在自足的封闭性叙事凸显地域特色,培育和传达认同感。封闭性叙事固然能够强化对区域文化的集中阐释,但同时也有明显的“视野局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作为展品存在的“物”,其自身所携带的大量信息被遮蔽。物品经由博物馆化(mu⁃sealization)作为独立展品进入展厅展示环境,构成展览线性逻辑的叙事因子,这就隔断了存在于历史场域中的“物”与“物”的关联,以及“物”与宏观社会文化语境的关联。“物”自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哲学、美学等元素,以及在岁月变迁中不断累积的历史信息(物的“传记”),都被隐藏起来,以至于遮蔽了视线,抑制了多元发声的可能。二是基于通史逻辑的展览叙事,无法打破博物馆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壁垒。通史线性叙事基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既有成果,呈现相对稳定的“完成”状态。新博物馆学则和社会结构变革日益推动博物馆进入文化理论的研究视野,博物馆研究要求社会学、艺术史学、符号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的地域与边界被极大拓展,开始寻求突破单向度线性展览叙事的多重路径。三是作为知识权威的展览,隔断了与观众以及与当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基于全知视角的线性展览叙事营造出一种客观超然的历史语境与知识权威形象,观众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参与者。自我完成的区域叙事形成封闭的知识空间,一方面不具有社会生长性,难以与当下语境形成互动,与博物馆作为“社区焦点”,以在地行动发挥“文化中枢”作用的当代使命不相符;另一方面隔断了跨区域文化之间的交错关联,与当下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文化共建政策也不相适应。

(三)政策语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江南文化”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在文化建设层面,就是要求基于现代意识和全球眼光建设具有当代价值的“江南文化”。在此政策背景下,三省一市博物馆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建活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浙江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博”)、安徽博物院(以下简称“安博”)等参加历届长三角文化产业博览会,签订《长三角地区推动文物博物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协会(学会)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协议》,长三角文博圈正式形成;组织召开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长三角博物馆文创联盟工作推进会;参加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博物馆与江南记忆”分论坛,从考古成果、特色展览、藏品体系三方面梳理整合江南文化记忆;响应三省一市社科联“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精神,共同推动江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虽然区域博物馆参与长三角区域文化共建尚多停留在政策运营层面,博物馆共建“江南文化”、讲述“江南故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自发自觉与学习转变的过程,但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政策形势下,区域博物馆树立全球视野,建构当代性,在江南文化的整体叙事语境中由封闭性叙事向开放性叙事转化已成必然。

二、区域博物馆的开放性叙事建构

(一)打破与重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的叙事创新借鉴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以下简称“大英百物展”)以一百件藏品讲述200万年至今的人类历史这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获得巨大成功,其最初的荣誉应归于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系列节目。BBC认为,听众可通过“想象”这一特殊的欣赏方式,自发地对文物展开讨论,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尼尔·麦格雷戈(Neil MacGregor)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书中就叙述者这一非同凡响的叙事理念进行概括:对文物的选择在于讲述多个故事而非单一事件;对文物的排列既依靠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存在“必不可少的诗意”重构;注重对不完整保存文物的利用;重视文物的“传记”性质;将多种不同的声音与观点纳入视野;文物具有局限性,要始终保有开放的心态[4]。正是与BBC的跨界合作,“大英百物展”突破了博物馆封闭叙事的传统思路,并为其全球巡展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上博馆长杨志刚认为,“大英百物展”有三大突破:从人类创造的物品而非本身就带着主观性的文字记载讲述历史;囊括200万年前到当代来自全世界的各类人造物品,打破了考古、历史、艺术史等学科壁垒;展示各个文化独立发展过程中的相似进程、相互间的联系和冲突,彻底更新了我们对“全球化”的认识[5]。在“大英百物展”中,文物不再作为叙事因子被置于历史的线性叙事逻辑之下,而是被最大限度地解读自身的“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从更加真实、更加本质的角度讲述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进化与分裂、信仰与堕落、希望与绝望,为观众带来更多心理层面的沉浸感与深刻的移情效果。或许“大英百物展”本身不可复制,但杨馆长所说的三大“突破”正是破解区域博物馆封闭性叙事“视野局限”的三大关键:让文物说话、学科交叉、相互关联性。

事实上,“大英百物展”的叙事创新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博物馆展览意在讲述故事,那么观众参观展览的过程就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将故事从头至尾读完。受考古发掘成果与文物捐赠偶然性局限,博物馆所讲述的历史故事与实物藏品体系很难完全匹配,这就天然形成了博物馆叙事的“碎片”属性,需要观众运用“想象力”予以补足。观众参观展览的过程也成为观众想象力参与博物馆故事建构的过程。BBC认为受众以“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这一认知直接推动了博物馆叙事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领域,影响深远。麦格雷戈基于这一认知而指出的诸如叙事者的开放心态、诗意重构、对非线性叙事技巧的使用等,都值得区域博物馆研究借鉴。

(二)故事与话语:区域博物馆开放性叙事机制

1.叙事空间的开放性

叙事空间包括故事空间(story-space)和话语空间(discourse-space),前者指故事发生的当下环境,后者指叙述者所在的空间[6]。在博物馆叙事中,故事空间即展品空间。由于展品被剥离了原始语境,其故事空间事实上已被消解,需借助文字、展板等辅助手段,在观众脑中形成半虚构空间,由观众自己在意识中进行故事的完整性建构。博物馆的话语空间即展览空间。观众位于话语空间内部,空间转换随观众自由移动发生连续变化。博物馆的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通常是分离的,仅在直接进入展厅展示的历史遗迹中实现二者在叙事上的统一。博物馆藏品边界的拓展推动非实物展品如社会记忆、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进入展厅,借助辅助展品系统以实体空间的形态向观众呈现。区别于小说与电影的虚拟叙事,博物馆依托于文物与实体空间的展览叙事,反而能够在信息极易获取的当代,带给观众独特的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的社教讲解、信息宣传、文创研发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叙事空间。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博联合18家博物馆推出“水韵华章——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展”,分为“沟通的桥梁:展览”“活化的空间:文化衍生品”和“探索的乐园:社会教育活动”三个单元,可视为博物馆对叙事空间拓展认知的例证。

区域博物馆叙事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在故事空间上,需要策展人放松展览叙事的逻辑链,由观众接受叙事碎片后调动各自的知识储备自行编码,形成不同于策展人预设的叙事理解。尤其是展品叙事,可部分脱离展览叙事逻辑,讲述自身“传记”,衍生出主题之外的其他故事,牵引出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关联性,形成微观层面的开放格局。体现在话语空间上,可不设固定动线,让观众自行选择参观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观众置身于数据库的混沌之海,而是预设主题,再依托非线性叙事手法进行巧妙引导。非线性叙事模式中,“主题—并置”叙事最值得借鉴。围绕某一确定主题,所有的故事或情节线索被并置且相互间并无特定因果关联或时间顺序。观众可随意选择一条支线进入其中,根据自身心理偏好和情感卷入(feeling involvement)、触发对主题的不同理解与感悟,最终形成开放的展览结局。如南博2020年举办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展,即在“多元与包容”的大主题下,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分主题并置,这一松散的叙事逻辑对观众形成较少制约,观众可根据自身偏好随意选取分主题重点参观。

当代性也深刻影响着区域博物馆叙事,推动展览叙事空间逐渐与城市化时代背景相契合,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相呼应。在“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影响下,展览题材开始打破传统叙事空间的情境自足性和封闭感,对现实生活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博物馆服务社区理念的深入也推动展览题材向城市化空间倾斜,面向城市青年社群,聚焦城市生活百态,反映城市化问题。浙博于2020年推出了“‘浙’里长城——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就是对当下新冠疫情这段特殊时代记忆的物化呈现。新冠疫情下,博物馆在闭馆或限流期间,面向社会征集疫情见证物、筹备主题展览,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与支持,这本身就成为区域博物馆开放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叙事结构的对话性

当代博物馆更加强调交互性,提供让观众共同创造、分享与互动的创意与知识平台。而“博物馆疲劳”(museum fatigue)的客观存在也需要更有效、有趣的展览叙事。叙事结构的“对话性”正是基于这两种需求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文本表述与受众接受间的强烈互动,推动观众积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南博民国馆可谓区域博物馆对话性叙事的典范。展馆真实还原了民国时期南京城繁华的都市街景,设有邮局、火车站、中药铺、书店、银楼等实体店铺,观众漫步其中,可邮寄信件、按方抓药、选购书籍等,身临其境地体验民国社会风情。展览叙事还可借鉴非线性叙事结构中的悬念、断裂、个人叙事等叙事策略。悬念设置可形成一定的叙事张力,引发观众的心理期待与探究式沉思。如浙江宁波博物馆(现宁波博物院)2019年举办的“我从海洋来——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在引言部分即向观众提问:“演化的参加者是谁?演化的时间怎样衡量?古生物学家通过什么样的可触摸的线索分析演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激起观众的探究心理。由设问引出的分形叙事在博物馆展览中已得到运用。分形叙事认为,单向度的线性叙事不足以表达清楚复杂的因果关系,一对多、多对一的因果逻辑要求在叙事的某个节点产生分叉以及其后的连续分叉,从而形成全面的开放格局[7]。由设问提出悬念,再流向不同的可能性,需要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作出选择并重组文本,展览自身则在与观众互动中形成更有效的历史叙事。

叙事舍弃连贯性、淡化次要情节,以闪回手法突出“决定性瞬间”,呈现出断裂或破碎的结构形态,反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通过思维挑战有效调动观众参与心理,唤醒观众自身建构能力,从而实现叙述者与观众的积极对话,叙事也通过这种对话关系重获结构的统一。如浙博“越地长歌”展第五单元讲述浙西海塘的建设,用大事记淡化自唐朝以来的海塘建设历程,在叙事的末端集中讲述明清修建的鱼鳞海塘,凸显明清时期潮灾频繁、海塘修筑备受政府重视的历史阶段,以及作为古代筑堤工程技术最高峰的鱼鳞海塘的艺术价值用的就是闪回手法。博物馆还可通过空间化的场景叙事凝固“决定性瞬间”,营造突兀感。此外,在展厅设置沉浸式项目、互动式游戏或开放式观影等,也可有效放大叙事对话效果,并进一步延展叙事空间。

当展览不可避免需要宏大叙事时,运用情感策略强化观众认同心理的个人叙事,对观众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博物馆开始重视对记忆与现象的采集,口述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植入,不但可以实现叙述者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让展览实际上变成动态的信息流和开放可调整的系统,更重要的是,口述史作为社区情感、记忆和文化的载体,能有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强化移情效应,从而使观众内心有所触动,达到博物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2017年12月推出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其档案墙摆放了一万多盒大屠杀个性化档案资料,都是根据幸存者、死难者遗属口述以及档案馆收藏资料整理而成;展览文字也植入了口述内容,实物与口述相结合,其真实性与画面感带给观众强烈震撼与心理冲击,也升华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与对和平发展的强烈憧憬。

3.跨媒介叙事

在媒介大融合的潮流中,任何一种媒介形态的叙事都不再单一与纯粹。“大英百物展”就是BBC与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合作而诞生的跨媒介叙事典范。在当代,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区域博物馆的展览叙事。2013年,南博建成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构成的数字馆,通过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作为实体馆的空间和内容的补充而形成文化延伸。2015年,上博官网推出“每月一珍”栏目,精心打磨“一件文物的数字展”,让观众在多种形式、不同观点的立体维度中建立对文物的认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展览、社交媒体、线上活动、文创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授权等不断推动博物馆叙事的开放性、互动性转向,博物馆叙事日益走向多元与复杂,并逐渐形成多种叙事形态共存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的热播在全社会掀起“博物馆热”;以“故宫文创”为引领的IP开发热度推动博物馆IP运营时代来临;“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建立数字博物馆,推出互动小程序,开发文博创新项目,已实现敦煌、故宫等文化IP数字化落地;国家文物局推出“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居家云观展成为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文化生活新方式;“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博物馆直播成为文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跨媒介叙事迎合了当代人试图理解并主动参与到日渐复杂、多元与融合的现实世界之中的心理需求。在区域博物馆的跨媒介叙事中,观众不仅看到区域的历史与故事,更能够通过网络互动进入博物馆叙事之中并作出个人表达,既构成线上博物馆叙事的一部分,也创造出一个具有社会生长性的故事和话语空间。

三、开放性叙事的探索与实践:区域博物馆讲述“江南故事”

(一)“讲故事”:“江南文化”整体叙事路径建构

故事通过视点(point of view)建构意义,帮助人类建立基本的价值观,以理解世界和自己。美国博物馆联盟(AAM)2013年度主题定为“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y),意味着博物馆真正在展览叙事层面推进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当代转向。2015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首席数字官斯瑞·斯瑞尼瓦桑(Sree Sreenivasan)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的关键在于讲故事;实体与虚拟世界、个人经历与网络,正是通过“讲故事”(storytelling)这一方式实现联结[8]。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背景下,区域博物馆要参与江南文化记忆建构、从档案保存场所转变为主动传播媒介,那么拥抱开放性、以交流联动的方式讲述“江南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江南文化以吴越文化为核心,徽文化、海派文化作为后起之秀共同构成底蕴。在当代,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唯一首位城市发挥强大辐射带动作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建设以上海为龙头、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新江南文化”。历史与当代江南文化版图有一定程度的错位,一方面要求打破旧有封闭式文化格局与研究范式,以开放性视野厚植共性根基,探索三省一市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地方特色,进行差异化运营,在当代语境中建构本区域的共同记忆与“自我认同”。与此相对应的区域博物馆叙事,一是要将“江南故事”置于全球语境中,强调文化间的对话,以博物馆叙事“架起沟通的桥梁”;二是基于“江南文化”的宏观视角,从专题展览转向主题展览(thematic exhibition),围绕一个文化现象串联不同类别文物,共同反映一个主题,推动“江南文化”整体叙事建构;三是面对共同的当代处境,可转向城市化、生活史、女性史等主题的当代叙事,既能强化区域自我认同,也能实现共同语境中的彼此呼应。而在微观层面上,区域博物馆如何从单纯对“物”的关注转移到主动寻找“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隐性逻辑,则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

(二)长三角区域博物馆开放性叙事实践

从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博物馆展览叙事实践来看,三种开放性叙事路径可以分别由南博“浪漫苏格兰·诗意江南”展、浙博“江南生活美学”展(全球对话),上博“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主题展览),安博“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性叙事)等典型案例予以例证。

2017年4月,“浪漫苏格兰·诗意江南”展在南博开展。展览由南博与苏格兰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机构共同主办,分为两个部分:苏格兰部分以赞颂自然美景的油画为主体,表现18—19世纪苏格兰热情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江南部分则主要展出中国江南的山水、园林、村落题材的水墨画,还原文人书房场景,展现文人墨客的雅致生活与江南水乡的诗意灵动。展览将苏格兰文化与传统江南文化并置于同一展厅,让西方浪漫主义与东方诗意文化碰撞交融,在呈现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更多强调文化的共通与对话,带给观众跨区域的文化互动和跨时空的文化共鸣,而“江南故事”也在全球对话中被赋予了当代意义,承担起时代使命。2018年5月,浙博“江南生活美学”展作为第十二届“台湾·浙江文化节”重要项目在台东铁道艺术村开展,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为主线,分为“香”“闻”“味”“意”四个单元,全面展现古代江南的风雅生活。2019年2月,该展的升级版“东方生活美学”作为“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启动项目”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Китайский Культурный Центр в Москве)开展,鉴于俄罗斯人对红色的喜爱,展览特意增添江南文化中的红色元素,带给当地观众更多融入感。策展人蔡琴认为,博物馆展厅作为“第三空间”具有绝对的开放性,关注时空交错变化、受众文化背景与现场碰撞交流,进而将物质载体升华到人性和人学的高度,加深彼此间的文化认同[9]。这两项展览实践体现了长三角区域博物馆主动融入“全球对话主义”的叙事趋向。

作为艺术类博物馆定位的上博,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语境下也更多承担起区域博物馆的时代使命。2020年5月,上博推出“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以馆藏文物为主,借展安博、南博、浙博等15家文博单位重要文物,是长三角区域博物馆携手共建江南文化记忆的案例典范。从展览叙事来看,在“江南文化”大主题下,五大版块“悬古垂文”(江南基调)、“安礼达生”(江南性情)、“铸业铭志”(江南人物)、“雅意闲趣”(江南风尚)、“怀器鸣棹”(江南器度)既独立成章,又共同诠释了“江南文化”的诗性、自由与责任等特质,是典型的“主题—并置”叙事。可预期,这一叙事模式在未来将普遍用于区域博物馆的整体叙事。而其他非线性叙事结构如嵌套、双时空(历史与当下)、对话式复调(主题的多重内聚焦视角)、对位式复调(多视角立体叙事)等能否创新用于区域博物馆整体叙事,也十分值得期待。

安博于2018年12月推出的“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虽为叙事模式,但有必要将其置于“江南文化”整体叙事语境中观视,因为区域博物馆的当代性叙事本身就共享相同的时代语境和政策背景,天然带有整体叙事的属性,能够在相互间产生共鸣与对话。该展是响应时政热点的产物,以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精神遥相呼应,从而完成对区域红色文化的构建,这也是当代中国区域博物馆的共同叙事主题。策展人由“零展品”策展,以“我”的全新眼光观视、释读乃至重构这段历史,将时代感性带入其中,进而把握观众观展的共情心理。发布“展品征集令”,与亲历者接触交谈;加入个人叙事,复原“家”的场景;邀请“老鞋匠”亲述个人致富经历,将“口述史”植入展览等,都向观众呈现出完全开放的叙事姿态,邀请观众参与其中,通过对话与互动,共同完成展览的当代性叙事,共筑民众“文化记忆”,共建当代“安徽精神”。展览的微观叙事模式为长三角区域红色文化共建提供了区域博物馆当代性叙事的新视角。

(三)开放性叙事新方向:女性史、文创展览和“物的关联”

女性史是区域博物馆当代性叙事的另一重要主题。2015年8月,南博推出“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开主流博物馆女性主题展叙事的风气之先。2021年2月,安博“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徽州女性文物展”开展;3月,浙博“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上线。三个展览彼此呼应,以女性策展人视角共同讲述历史上“失语”的江南女性故事,呈现江南女性多元形象,启发当代女性不断前行。

随着文创IP时代的到来,文创展示也成为区域博物馆展览叙事的独立体系。2020年12月,“忆江南——长三角文创博览”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开幕,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成员浙博、上博、南博、安博全体参展,展出的文创产品涵盖生活家居、文房用品、服装饰品、数码3C、工艺陶瓷、丝织刺绣、饮品等共计九百余件,堪称传统江南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展示盛宴。

长三角区域博物馆探索开放性叙事路径,共同讲述“江南故事”,共建“江南文化”,这才刚刚起步。博物馆叙事依托文物,在主题展览与当代性之外深度挖掘“物的关联”,将在更本质层面上影响区域博物馆的开放性叙事实践。目前,博物馆基于“物的关联”所开展的叙事实践,以上博官网“每日一珍”栏目最为成熟,从一件珍贵文物出发,叙事内容涵盖收藏历史、时代背景、历史人文、艺术风格等,链接文物、图表、文章等,在真正意义上打破学科壁垒,在文物诠释深度上形成突破,也为区域博物馆在“江南文化”语境中寻找“物的关联”提供重要借鉴。

总之,在全球语境和政策背景下,区域博物馆叙事应以开放性叙事为发展方向,打破学科壁垒,深挖文物隐藏信息,寻找区域文化间的相互关联。借鉴非线性叙事策略,强化博物馆叙事的对话性与当代性,让静止客观的展览叙事转变为带有情感温度的主观物质,引导观众自觉建立对整体叙事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联系,从而在完成区域自身叙事的同时也促成整体叙事的建构,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博物馆的叙事表达。

猜你喜欢
长三角开放性江南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