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就丹桂魂
—— 浅谈我演山歌剧《大别山之恋》中的桂花

2021-11-25 22:50冯晓薇
黄梅戏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洪山军嫂桂花

□ 冯晓薇

为了展示六安红色历史,弘扬六安的红色精神,我公司推出了大型山歌剧《大别山之恋》。该剧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故事以大别山区金刚台妇女排八姐妹之一的105岁李桃荣老人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女主人公桂花送郎出征、三年苦斗、痛失爱子、百年守候的故事。我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桂花,从拿到剧本到这部山歌剧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其过程可谓是千辛万苦,不是个中人,谁识其中味?回顾我塑造的“桂花”,不由得感慨万分——演员只有在舞台上通过不断地表演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首先谈谈我对角色的认识和感受。刚拿到剧本的时候,我有点茫然,心里对即将要饰演的“桂花”没有一点底。虽然剧本写得很感人,但由于时代的缘故,我们这代人对于上一辈的人多少有些隔膜,很难产生共情,对于她们所受的苦难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也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感动之中。为了体验角色,剧组带着我们来到大别山金刚台地区深入生活,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当年的那些感人故事。随着走访的深入,我慢慢地有了点感觉,甚至有了点灵感,对自己饰演的“桂花”开始有了亲近感。体验生活结束之后,导演要求参演的演员们一遍遍地对词,每次对词结束,我就离“桂花”更近一点。几天下来,我和“桂花”就已经很熟悉也很亲近了。每当对词对到桂花在炮火中,为了保护一起躲避的战友们捂死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时,我的眼睛总是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我也是个做母亲的人,有自己的孩子,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湿润的眼睛告诉我,我找到了塑造人物的突破口,我完全有信心塑造好一个活灵活现的“桂花”了。万事开头难,当我找到突破口之后,“桂花”的形象立刻变得立体起来,在我心中,她不再是剧本里平面的桂花了,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角色,站在我面前和我对话了。

其次谈谈我对角色的定位和界定。找对人物的感觉之后,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好好地做一做功课,对角色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我拿出纸笔,像学生做笔记一样,对人物的身份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于“桂花”来说,这个人物也是在不断地成长的,她刚出场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女,民团下乡横征暴敛,乡亲们民不聊生,桂花目睹着亲人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仇恨和抗争的种子悄悄地埋进她心里。第二场中,桂花青梅竹马的恋人洪山报名参加红军,因为有了第一场的铺垫,桂花支持洪山参加红军就一点也不显得突兀。洪山参加红军之后,桂花和洪山举行了婚礼,桂花的身份第一次转变,由一名觉悟群众转变为军嫂;而后人物身份再次转变,桂花生下了红军的后代,从军嫂转变为母亲;做了母亲的桂花投入到血与火的战争之中,成为大别山区妇女排的排长,从军嫂转变为红军,有了双重红色身份。当了妇女排排长的桂花在一次战斗中为了保护战友而捂死了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位失去孩子的悲伤母亲。而后为了抗日大局,桂花领着红军妇女排加入新四军,与“杀子仇人”国军团团长联合抗击日寇,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取得胜利,可桂花没有等来洪山,洪山早已牺牲在战场上。可以说桂花就是全剧的线索人物,她在炮火硝烟中成长,每一次的身份转变都要求演员同时跟着角色转变,每一次的身份转变都是对演员舞台表演的考验。

再次谈谈我塑造的“桂花”形象。因为前期做了大量的功课,梳理了剧本的线索,对角色进行了定位,对角色身份的转变也做好了心理上准备,对于如何塑造舞台上的桂花,我已是成竹在胸。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个性就死了”,于是我就琢磨着怎么塑造出我的“桂花”,怎样塑造出桂花的个性来,因此我需要“挖”戏。开场序幕,桂花出场是一个怀春少女的形象,我在表演时把角色往甜蜜和甜美的方向塑造,尤其是她和洪山哥的对手戏,我在演唱时借助声音传达情绪和情感,刻意塑造一个怀春少女的娇俏和天真。第三场桂花与洪山成婚,桂花从少女变成了军嫂,虽然还是新娘子,但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已经容不下一个新婚少妇去表现和展现她的甜蜜美好的新婚生活,詹老师牺牲的消息传到婚礼现场,桂花长歌当哭表达自己的悲伤,这为第四场桂花送郎出征也做好了铺垫。桂花送郎出征是全剧的重头戏,此时的桂花不仅仅是一位军嫂,更是成长为一位红军战士,同时还怀着身孕,是一位待产的母亲。因此出场时我的步伐是刚毅有力的,表现出红军女战士在烽火中迅速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同时我又兼顾到桂花是一位怀孕的母亲,因为天生的母性,她的步伐又是小心翼翼的,随时都在注意保护腹中的胎儿,因此坚定有力的步伐里又融进了一丝丝的小心。第五场戏中桂花生下了儿子小石头,产后的母亲是虚弱的,因此出场时我的步伐带着踉跄。随着小石头的成长,尤其是小石头第一次会笑了,桂花和妇女排所有的女战士们欢呼起来,可是随即剧情急转直下,小石头被捂死了,前面的大喜到后面的大悲,几乎很少留给演员切换情绪的空间,这场戏在排练时,我总是不能及时的切换,让导演和同行们费了不少心。现实生活中,我也做了母亲,根本不敢想象一个母亲失去孩子之后的痛苦,不敢深挖,甚至怕挖深了不吉利,好在导演很耐心,他反复引导我这只是在演戏,在塑造角色,因此我才慢慢地入戏,用心去揣摩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而这悲痛其实是双倍的,因为是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最后,我想谈谈山歌剧的艺术表现。我是六安市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的演员,公司前身是皖西庐剧团,由于经费和艺术资源的限制,皖西庐剧团每十年才招收一批学员,我于1998年被招进庐剧团,成为庐剧团的一名正式学员。庐剧演员不像京剧、昆曲、越剧、豫剧和黄梅戏这样大剧种的演员幸运,他们有培养戏曲演员的专业艺校,而庐剧没有,因此小学员们进团都是上一代的演员们带着学习,团里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老中青三代演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们的文化课实行委培模式,委托六安建业成人中专学校进行文化课教学。皖西庐剧团虽然在20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改为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但还是以演庐剧为主,皖西庐剧又是以演现代戏为主。对于山歌剧《大别山之恋》的舞台呈现,我们也是下足了功夫,寻找表演上的突破口,山歌剧不同于戏曲,几乎没有身段表现,戏曲的程式化演出更是无从谈起,而且山歌剧以大别山区的民歌为基础,没有戏曲的成套唱腔,这又给舞台演出添加了一重困难。全剧的身段表演,我完全是走生活化的模式,几乎把现实生活中各种动作搬上了舞台,只是进行了一些美化的处理。为了弥补身段演出上的不足,我在演唱上做足了文章,剧中大段的核心唱段都是以大别山民歌为基础,好在庐剧的唱腔也吸取了大量的民歌元素,但是庐剧与民歌的演唱还是存在很大区别,庐剧要求演员用本嗓演唱,唱出来的是高亢的膛音。而民歌允许演员用真假声,甚至可以用美声。在该剧中,出场时我用了民歌唱法;第五场中小石头被捂死,我几乎不用声音来演唱,通过以情带声,以轻声诉说为主,老师们说过,声音可以不追求完美,但感情一定要饱满。这段核心唱段我以情带声,用轻声诉说来表达失子母亲的悲怆;第七场抗战胜利大部队归来了,桂花却等来丈夫的死讯,这一场也有一大段核心唱段,唱腔跨度大,音域宽,声音高,需要头腔共鸣。我曾经跟声乐老师们学过声乐,这段唱腔根据剧情需要,我既用了庐剧的本嗓来演唱,也用了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以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一出大戏的演出,于演员而言既是锻炼也是成长,用心去揣摩角色,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大别山之恋》对于我的艺术生涯来说,是一次可喜的跨越,她让我从一名庐剧演员向歌剧演员、甚至话剧演员转变,让我去探索庐剧演员之外的种种可能,提升了我的技艺,也让我在今后的演艺之路上更加自信,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洪山军嫂桂花
桂花
歌中军嫂分外美
做桂花糕
军嫂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一缕青烟 一味馨香
野鸡岭
洪山桥右幅桥2018年12月1日夜间通车 新旧桥将完成“接棒”
桂花蒸
军嫂和她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