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毛泽东高超的读书之道

2021-11-25 23:57张新华
政工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问独立思考笔墨

☉张新华

近日品读《毛泽东的读书之道》(人民出版社2014 年出版),深受启发和触动。一方面被毛泽东勤奋、刻苦的读书精神打动,另一方面被领袖高超的读书方法和艺术折服。日常生活中毛泽东最大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反复阅读求甚解。毛泽东读书始终坚持“三复四温”,务求甚解。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主张不管读什么书,要么不读,要读就认认真真地读。许多书籍,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研读,有的甚至到了晚年,他还翻来覆去地读。四大名著他上小学时就看过,到了60 年代他又重新读过。晚年,他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找到一起,对照着读。他看过的《红楼梦》各种版本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读过好几次,仅批注过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他有的读过十遍以上。毛泽东对各种书籍的内容能够了解那么清楚,就是他持之以恒、反复学习的结果。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对他的教导。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德国哲学家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是毛泽东1917 至1918 年在湖南一师上学时阅读批注的。这本书原文有十万多字,而他用毛笔写的批语和提要就有一万两千字。1952 年,毛泽东得到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这是他最爱读的一部书。这部书共3249 卷,850 册,约4000 万字,从头到尾都有他读过的印迹,有的读了四五遍,写下了大量的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良好的习惯毛泽东坚持了一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毛泽东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虚心好问的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毛泽东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请教。1915 年上半年,毛泽东和同学蔡和森等在老师杨昌济的指导下,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议论时局。一次,杨昌济跟毛泽东谈道,距板仓40 多里的地方住着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柳午亭先生,是一位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那时,体育问题是毛泽东悉心研究的问题之一。第二天,毛泽东就由一位农民带路,去访问了柳午亭先生。当时,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住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聆教。毛泽东尊重知识,他和许多专家、知识分子交朋友,以平等态度待人。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公开发表之前,他先寄给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李达一份,征求意见。李达十分感动地说,“毛泽东真是谦逊极了!这样的著作,我只能好好学习,哪里还能谈得上提意见啊!”

读书要善于思考。毛泽东一贯强调“心之官则思”,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读书要开动脑筋,善于思索。他读书,既多读、勤读、熟读,也苦思、深思、精思,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提倡独立思考。他在读《韩昌黎全集》时,凡是认为道理对的、文字好的地方,就写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吾意”等批语;相反,他认为道理讲得不对、文字不好的地方,就打叉画杠,写上“不通”“此说非是”等眉批。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毛泽东在他写的大量读书批语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和评价,许多见解是相当精辟的。他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毛泽东读书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表现在他对一般学术著作的阅读上,也表现在他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态度上,他并不因为某些著作是名人所写就盲目崇拜,而是非常注意结合实际独立思考。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才使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以他终生读书实践,证实了他确是站在高山之巅的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学问独立思考笔墨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笔墨童年
“一”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谈独立思考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我思我悟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