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青青校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1-11-25 05:30余利娟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5期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科学课

[摘要] 以培养“爱·会·有”人才为指向,我们开发了“青青校园”课程。内容分为以科学观察为主的课程、以制作为主的课程、以种植为主的课程、以探究为主的课程。学生在基于体验、探究、实践、合作、分享的课程学习中增长了劳动知识,掌握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情感,获得了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课;拓展性课程;新劳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课总是围绕课本转。作为一名科学课专职教师,一轮轮教下来,我深受学生喜爱,深得学校、家长、社会认可,但是总感觉我的教学缺少一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一直彷徨,直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到我们校园,在我体内有一种认知逐渐被唤醒:我不能仅仅当个教书匠,我的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实现学生和自己最大教育价值的平台,我要带着孩子们创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

我们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校园里建有占地20亩的“开心农场”,我校多年来一直推进“新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这里,一年四季各种农作物被轮流种植,各班学生一起参与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收获等过程,努力实现“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的育人模式转换。由此,“青青校园”课程应运而生。

一、“青青校园”课程目标

“青青校园”课程核心素养是培养“两爱(爱科学、爱生命),两会(会劳动、会探究),两有(有感恩心、有责任心)”的新人才。下面简称“爱·会·有”

人才。

爱科学。对科学学习活动有兴趣,能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探索欲。能积极主动地从事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

爱生命。珍惜身边的生命世界,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愿意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善待身边的事物,不伤害小动物,愿意为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劳动。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农场能从事简单的农耕活动,掌握一些劳动的技巧技能。

会探究。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创造性劳动。

有感恩心。会感恩自然的馈赠,珍惜劳动果实;会感恩父母的养育,能和他们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会感恩教师的教育,知道勤奋学习、积极创造是最好的回报;会感恩同学的互助,学会宽以待人、助人为乐。

有责任心。能对自己栽培的植物负责,在种植后期,会对植物进行管理,能对自己前期的言行负责;会整理工具以及实验材料,不给他人添麻烦;能对班级的荣誉负责,不做有损于班级荣誉的事。

二、“青青校园”课程内容

围绕“爱·会·有”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建构了下列“青青校园”课程体系。

1.以科学观察为主的课程

科学探究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青青校园”课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其奇特的生命特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青青校园”课程涉及的部分观察内容:

序号 课题 主要内容

1 小草,我来了 彼此悄悄地蒙上眼睛,在操場的草地上走一圈,在沙坑里走一走,然后说说感受,躺在草地上看看蓝天,闻闻小草,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2 观察南瓜的叶 观察南瓜的叶,学习掌握叶的基本结构。观察校园植物多种多样的叶。

3 校园花卉大搜索 认识校园中60多种花。

4 显微镜下的萝卜 观察显微镜下萝卜的根毛、叶片、导管。

这是紧密围绕观察活动而展开的课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科学课,一系列的活动,主题小而集中,探究集广度与深度为一体,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探究实验中“爱科学、爱生命”“有责任心、有感恩心”地进行主体目标实践。

2.以制作为主的课程

制作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生命教育的活动内涵拓展,有利于创造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制作活动作为新劳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课程内容不难看出,这个课程主要承担着“爱劳动、会创造”“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主体目标的践行与落实。

3.以种植为主的课程

种植活动让学生从教室走向自然,解放双手和双眼,和土地亲密接触,成为一个“接地气”的人。“青青校园”课程中涉及的部分种植内容如下:

该课程主要承担“爱生命、爱自然”的课程目标的践行。

4.以探究为主的课程

这个课程以研究为主。所有的研究内容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源于学生自己种植的内容,以及种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

该课程主要承担“爱生命、爱自然”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青青校园”课程实施策略

1.课程编写,注重劳动文化,传承学

我们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心农场”,所以开发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开心农场”有关。在“青青校园”课程中,我们教会学生种植、移栽、施肥,此外,编稻草绳、研究风车等都紧密围绕学校劳动文化展开。

2.课堂教学,关注实践能力,研中学

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建立充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认知结构,所以,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构成的。例如,笔者曾上过公开课“刻香泡灯,煮香泡羹”,在课堂上安排了3个主体活动,先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到的有关“大雪”的资料,然后教学煮香泡羹,最后刻香泡灯。

3.课时安排,关注时令节气,按时学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主要安排播种的课时;夏天,植物生长旺盛,我们研究一些关于植物的叶和花的问题;植物成熟时,我们设计了做丝瓜鞋垫、刻香泡灯等课程。另一些没有明确季节要求的植物课时安排穿插其中。课程随时而动,天人合一,人事相趣。

4.上课时间,长短时结合,灵活学

为了保证学校课题的开展,学校安排了一节“田野大课堂”,学生如有感兴趣的植物,可以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学校每周三下午有一节长达50分钟的社团课,也可以进一步加深课程的落实。我们对于课时的理解很宽泛:有时20多分钟就够了,比如去菜地看看植物的长势;有时既研究又制作,可能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这些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而定。

5.课后分享,多渠道进行,融合学

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带到社区,与身边的人分享。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心理都会影响自我理解的发展变化。“义卖”“赠送”是我们在社区进行分享的主要方式。在“义卖”“赠送”活动中,儿童逐渐成长并构建多重自我,他们不再提倡个人目标优先,而是转变为提倡社会文化优先。

四、“青青校园”课程评价体系

有评价才有发展的保证,本着评价“调节教学、鼓励学生、促进发展”的原则,“青青校园”课程主要采用“三三评价法”。

1.三个阶段评价

所谓三个阶段评价,即开学初的诊断性评价、学期中的形成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评价分书面和非书面两种,书面测试以情境性、论证性、开放性试题为主;非书面评价方式丰富多样,如社团优秀成员评比、科技之星大讲台、橱窗展示、实验擂台赛、优秀作品展示等。

2.三维主体评价

三维主体评价即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师评三方面相结合。例如,每学期结束后,我们都会评选各类优秀社团成员。学生首先自我推荐,然后同学进行评价,投票选举,教师也参与其中。

3.三个载体评价

一是以评价制度为载体,开展“科学之星”的评比活动。二是以科技节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作品多与新劳动教育相结合,使科技节成为承载评价的重要平台。三是以“一台、二窗、三地”为载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台指的是“科学之星演讲台”;二窗指的是“學校橱窗”和“科技之星窗”;三地指的是“学习园地”“微信地”和“研究地”。

“青青校园”课程实施以来,孩子们对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开心农场”,开展种植、养殖、观察、研究活动,从中体验到生命的伟大、科学的神奇、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余利娟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猜你喜欢
拓展性课程科学课
难忘的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探析
行动吧,投石机!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的拓展性课程研究
由易到难分层设计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基于教材增设素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有效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思考
英语拓展性课程中微影音的开发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