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时尚产业发展

2021-11-25 06:28祁娜刘妍
职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纺织职业院校时尚

祁娜 刘妍

2021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在北京开幕。本次参加时装周的五所职业院校在高校云集的时装秀活动中分外亮眼。这五所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参加大学生时装周活动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精神以及适应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纺织服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的重要载体。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现已发展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服装类专業的发展建设与人才培养就更需要与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

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类职业院校,看看他们是怎样主动适应时尚产业发展的。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打造时尚艺术创新人才新高地

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介绍,为了适应北京市高端时尚产业的发展,学院依托首都文化创意与高端时尚产业资源,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致力于培养时装设计、影视服装设计、人物形象等方向的专门化人才。

学院打造了影视服装创新与科技研发团队,将课程改革与真实的项目结合,参与多部影视剧造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青年教师李宙作为造型指导将课程与项目结合,与国内知名导演合作,为多部影视剧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并将项目引入教学,以电影真实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带领部分毕业生,设计还原了经典电影服装。近年参与拍摄和设计的影视剧有 30 多部,著名的作品有《金刚川》《捌佰》《我和我的祖国》《九层妖塔》《大闹天竺》《诛仙》《山楂树之恋》《你是我兄弟》等。

为了和时尚接轨,学院连续七年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并举办专场作品发布会,展示了优秀毕业生的创意才华,推广了学院教学成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今年学院参加大学生时装周的主题为“征途”,也象征学院不断开拓进取走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标准引领、项目导向、双技并驱”育人模式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有全日制在校生2 6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服装专业。据该学院负责人介绍,近5年来,服装系一直探索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不同层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尤其在适应和促进时尚产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方面,服装系进行了“标准引领、项目导向、双技并驱”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服装系依托服装设计专业群(广东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联合佛山市南海NO.1实业有限公司,将校内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训有机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推动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建设,而且促进了企业研发技术的改进及产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教师参与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协助企业完成多项国家服装标准制定,利用前沿的3D虚拟仿真技术优化企业生产流程,通过GST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学生毕业后迅速成为企业设计和生产骨干。

“标准引领、项目导向、双技并驱”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不仅促进了服装职业技术教育从基础教学迈向服装价值链中高端服装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教学,也激发了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建设的热情,带动更多社会主体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育训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国际时尚)专业群的牵头专业。据学院负责人介绍,该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积极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育训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青岛市国际时尚城建设,不断在产教学研融合方面下工夫,致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扎实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国际时尚创意人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院牵头成立了青岛市青年时尚产业发展促进会,与酷特智能集团共建“酷特时尚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与省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以及诸多服装企业展开深入合作,积极推动学校和青岛市时尚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与东方影都共建灵山湾影视动画协同创新中心、灵山湾影视动画人才培养基地;与无限三维科技产业集团共建“3D打印产业学院”,构筑校政企行命运共同体。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实施联动、联盟、联通、联建、联研、联赛的“六联”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江苏省纺织产业积淀深厚,“服装品牌”高度集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发展优势。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一所地处纺织产业集群、依托纺织产业起步、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纺织服装“职教品牌”。学院先后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邓永久,全国行业劳动模范吴长美,中国著名西服工艺大师印柏林,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唐炜、胡继华、曹阳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

据学院负责人介绍,学院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为目标,探索“数字+时尚+文化+智能”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以新发展理念为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行联动,发挥集约效应,在卓越工匠培养、技术技能创新、优质服务供给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传播中国优秀纺织服装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与知名品牌合作,将地方性民间技艺、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时装设计,整体打造时尚品牌项目,走向国际舞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弘扬川蜀文化,跻身时尚产业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四川,是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据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育人大师制,实施以国内知名纤维材料研发专家吴大诚教授领衔的“首席科学家工作站”、谢宗体服装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基础的现代特色学徒制,形成“定计划、定标准、定内容、定形式”的专业教学模式。科学家型大师带领学生进行纤维新材料、功能性面料在功能性服装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非遗大师与技能大师向学生传承技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标准国际化,建立CHANEL(香奈儿)高级定制师Nicole Yao等国际大师工作室,共建师资团队带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对接开发课程标准,建设国际课程,建成国际认证专业,培养适应国际规则的人才。

学校紧抓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新机遇,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紧贴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和高端转型升级的需求,聚焦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市场接轨,立足非遗传承,弘扬川蜀文化,走入时尚圈,跻身时尚产业,全面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与区域高端产业的能力。

通过对五所职业院校的访谈,我们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应主动回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及地区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五所职业院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参加各种时尚活动、紧跟时尚产业前沿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展示了服装类职业院校在适应时尚产业发展趋势上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祁娜,《职业》杂志社;刘妍,《服装设计师》杂志社)

猜你喜欢
纺织职业院校时尚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