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指南,指向何方?

2021-11-25 00:52高云倩胡馨何雨琪
大学生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绩点中国人民大学学分

高云倩 胡馨 何雨琪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开放新一轮选课系统。一篇名为《又是一年选课时》的石墨文档,在高校风靡一时。该文档汇总各式课程信息和评价,经过上百人的随时增补,截至2021年5月16日,总计超过10万字,导出word文档255页。

自发汇总老师信息、制作和传播选课指南,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老师好吗?任务多吗?给分严吗?此类选课指南,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或私聊,在学生间隐秘且广泛地传播,一年年流传下来,并不断更新换代。

自由选课权和课程绩点

选课是大学区别于高中的重要特点。大学课程分类别,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通常由学校直接导入选课系统,学生不可自主选择;“专业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和“全校共同课”则门数众多,学生需要从中选课修读,完成一定量的学分。

选课时,学校通过选课系统向学生提供老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和考核方式等。但实际上,教学大纲的详细程度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大纲虽然细致,但老师上课时也不一定会按照大纲讲。”学生小方坦言。

此外,课程大纲往往缺少学生更希望了解的一些信息,比如,老师的授课风格怎样?给分如何?课程质量如何?评分标准有哪些?这些都有赖于听课学生的描述和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学分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课程成绩则构成了学业中的重要部分——学分绩。

每所高校计算学分绩的方法大同小异,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分段绩点法为例,90分以上为优,对应满分绩点4.0,依次往下,86分到89分对应3.7、83分到85分对应3.3……以此类推。

各门课程学分与绩点相乘后积的总和,再除以总学分,就是平均绩点,即GPA。这种加权求均值的计算方式,意味着每门课的得分都会影响最终综合成绩。但每门课程能够获得满分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以人大为例,有明确规定,优秀率不得超过30%。

小方认为,GPA不够高,在校园里几乎寸步难行。“在评奖、交换、学生组织留任等各方面都非常被动,更别说保研了。”黄璐也说:“别看一门课的绩点只差零点几,保研竞争的分差,通常就在这零点几。”

自由选课权和课程绩点,共同促成了选课指南在学生中的大行其道。

黄璐最早见过的选课指南,来自前辈的一张便签截图,上面罗列了十几门课程以及对应的上课体验,有些还附上了个人绩点。

她也曾和室友们AA制买过流传多年的选课信息汇总表,总计700余行的Excel表格,列满课程名、老师姓名和各式评价。“开卷”“自以为很幽默,笑话都很冷”“大水课强推”,三言两语就勾画出老师的脾性与风格。

目前,最新版的石墨文档选课指南,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别列出了清晰的目录。蓝色标注课程名,黄色标注老师姓名,分类井井有条。对应的回答区里,几十位热心编辑者对老师的教学风格及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介绍,甚至还有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即便是没有听过课的同学,也能从中窥知课程概况。

“老师好不好”

由于老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课堂呈现效果,对于选课人而言,关注选课指南中的课程体验和教师评价,能让他们精准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亲历者现身说法的评价,作为指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篇幅很长,表达直白。此类评价,成为学生们判断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左右他们的选课意愿。

被描述为 “选到就是赚到”的课程,常年抢手;被“永远的神”光环围绕的,通常也是学校里的明星老师。相反,被描述为“枯燥”“巨雷”“上课就是念PPT,很容易睡着”的课程,则让人不太敢碰。但评价有时也不一定准确。

中国人民大学有两位英语外教 “马克绿”和“安奶奶”,因为“给分迷惑”“2.7扎堆”的评价,而在历年英语选课时让人避之不及。但在最新的指南中,两位老师得到了许多夸赞,有同学澄清“绿绿”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也有人直呼“安奶奶真的很好,认真负责”。

“水课”

课程难度和任务量也是学生们考虑的要素之一。在课堂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选择布置任务少的老师。

考核轻松、知识密度低、出勤要求不严的课程,属于学生们口中的“水课”,是分配精力较少,甚至可以挪用来完成其他任务的变相自习课。

中國科学技术大学的白九不会主动选“水课”,但她承认会在某些课上“能混就混”。她说:“我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又需要这些学分,那么时间精力能省就省。前提是,别表现得过于不负责任,太不尊重老师了。”

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宣则对“水课”抱持复杂心态,一方面享受其减轻学业压力的好处,另一方面又觉得心中有愧,平时几乎不听课,期末随便写一篇结课论文就能拿到学分,“近乎不劳而获”。

课程被评价“水”,甚至本人被直接称为“大水怪”,对老师们来说并非乐事。因为“水”背后的潜台词,通常包括课堂获得感低,以及觉得老师上课不够用心。

“给分怎么样”

另一个影响学生选课的重要因素是老师的考核与给分。

在绩点竞争的压力下,学生们从选课阶段就要开始谋划。很多同学不愿付出了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却获得不如他人的结果,更不必说“事倍分半”,于是纷纷选择给分高的老师。

在读研升学的浪潮和内部竞争的氛围下,选课指南的风靡有了更合理的现实解释。

有时,学生们面临抉择,在课堂质量高但老师给分严苛,和课堂质量一般但老师给分宽松之间,究竟应该选择哪个?武汉大学的魏同学坦言,她通常会选择老师给分高的课,但会额外花时间再去旁听其他课程,虽然麻烦,但可以保证绩点和好课两不误。

中国人民大学的小雨对此不忿,认为这种试图兼得鱼和熊掌的方式,实际上会倒逼她自己也不得不做出类似选择。小雨说:“我本来打算选严格但授课内容充实的老师的课,但是大家都选了另一位给分高的老师,逼得我也不得不调整,不然万一就我一个人拿了低分怎么办?”

“究竟要在大学里收获什么”

大一时,胡乱选课让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思柔身心煎熬。“每周有一天我是全天满课,每堂课的时间间隔只有半小时。半夜才能吃上第一顿正餐,而且因为教室距离过远,几乎从没赶上过某门专业课的开头,不巧这堂课还很硬核。”学期结束,她成绩名列班级倒数。

如今已经大三的李思柔,现在每次选课都会参考各种选课指南,综合考虑老师特点、给分情况和上课时间地点。她曾经喜欢一门德国古典哲学通识课,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发人深思,但后来听说会闭卷考康德,难度很高,影响成绩,李思柔选择了退课旁听。“功利吗?我觉得挺功利的。可是对我、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我们好像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绩点与太多事情挂钩了。”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的裴一从不觉得选课指南有多大意义。他认为,选课指南里的信息,个人主观性强,并不一定公正,而且老师是否严格、容不容易通过等,并不反映教学水平。“课程收获如何、结果如何,跟个人喜好和投入程度的关系更大。”

看到身边同学研读选课指南,制定精细的选课计划,他表示理解的同时说:“我觉得没必要那么累。这是一个关于‘究竟要在大学里收获什么的问题。”

选课指南风靡的背后

香港科技大学郑同学对选课指南有些许共鸣,“我们有个校园网站,学生可以实名或者匿名评价老师和课程,所有校内人都能看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刘同学也大方承认有类似的选课指导。

但不同的是,相较于内地选课指南中大篇幅的“给分”和“考核”指引,香港科技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选课指导,则更多集中于老师和课程本身,多为“老师英语口语听起来不大行”“感觉有点水,没有学习状态”等评价。

“我们没有那么看重成绩,可能因为我们没有那么浓厚的升学氛围。如果不是有学术志向,很多人都是选择本科就业,雇主对成绩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郑同学说。

吴怡用“纯粹”二字总结她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交换时光。“他们把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和应用导向分得明明白白。如果直奔就业,不会选择来上普通大学;如果想要继续深造研究,他们也不会嫌晚,有很多人都是工作了许多年后再重返校园。”

“学术是学术,就业是就业,这是两条路,为什么我们要为了就业而读研?”中国人民大学的罗欧,不愿意继续待在校园读书,可是父母一直敦促她“镀金深造”,认为多一点筹码,就多一条路。尚未经济獨立的她顺从了长辈的想法。

在读研升学的浪潮和内部竞争的氛围下,选课指南的风靡有了更合理的现实解释。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绩点中国人民大学学分
学分美食
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的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Beijing,mon amour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国内高校学分制绩点度量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
六种学分(绩点)制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