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新化方言的处置句与被动句探析

2021-11-26 04:18曾达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化梅山被动

曾达之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湘中梅山,北宋开梅山设置新化、安化二县,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梅山方言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本身既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又是其他地域文化现象的载体,研究梅山文化可以从梅山方言切入,一是研究梅山方言本身,二是研究梅山方言所反映的梅山文化[1]。梅山方言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梅山文化核心区域的新化方言特色鲜明:如存古性突出,保留了古全浊声母与古入声,还可以找到上古音的痕迹;保留了大量古方言词、古通语词,遗存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具有明显的赣语特点;言谈中透露出梅山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如外地人视为最有新化方言特色的一句话“亚=①尔音‘嗯’②姐个”,其中的“姐”义为“母亲”。《说文解字》:“姐,蜀谓母曰姐。”《广雅·释亲》:“姐,母也。”《玉篇》:“姐,古文作毑。”称母为“姐”源于古代蜀地方言,“姐”古文作“毑”。“姐”也表示祖母义,长沙话“娭毑(祖母)”即“阿姐”。新化方言“亚=尔姐个”中保留了称母为“姐”的古方言词。新化方言中姐妹的“姐”读上声jiǎ,在“亚=尔姐个”中,“姐”由上声21变调为去声45,读jià。“亚=尔姐个”本来是骂人的话,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频率很高,“亚=尔姐个”的意义慢慢泛化,更多是用作说话的搭头或话语标记,可用于很多场合。如朋友见面热情地打招呼:“亚=尔姐个好久冇看倒尔哩(哎哟很久没见你了),到哪脑去哩(去哪儿啦)?”酒桌上豪饮时说:“亚=尔姐个好酒(哈哈好酒)!再来一碗!”此时,“亚=尔姐个”不再是骂人的话,它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具有多种功能,其意义之一是在言谈中体现出梅山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和新化方言的存古性特征。对此,根据有关新化方言的特点,将专文论述梅山新化方言语法中的处置句与被动句。

处置句与被动句是汉语中具有特色的句式,汉语各方言处置标记与被动标记也各有特点,处置格式与被动格式复杂多样。下面,将分别探讨新化方言处置句与被动句在标记与格式上的特色。新化方言属湘语娄邵片新化小片,文中语料大多为调查所得,主要发音人为康伦敦先生,1951年出生,世居新化县老城关镇。

一、处置句

新化方言处置句是用介词(处置标记)“拿”把动词支配、处置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构成“甲拿乙怎么样”的格式,可称为“拿”字处置句。这里重点讨论新化方言的处置标记“拿”与处置格式。

(一)处置标记“拿”

普通话处置标记用“把”,新化方言处置标记用“拿”。在讨论新化方言处置标记之前,先看看湘语各方言的处置标记。湘语各方言的处置标记主要有:

1.处置标记用“把”。主要分布在湘语长益片,如长沙、湘潭、株洲、益阳等地方言都用“把”,湘语娄邵片的邵阳方言、湘语衡州片的衡山方言、湘语辰溆片的溆浦方言、湘语永全片的祁阳方言也用“把”。

2.处置标记用“拿”。主要分布在湘语娄邵片,如湘乡、新化等地方言用“拿”,娄底方言和涟源方言用“拿者”,涟源方言用“把者”。

3.处置标记用“担阴平”。主要分布在湘语娄邵片,如邵东、隆回、绥宁等地方言用“担”,邵东、隆回等地方言用“把”。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处置标记,如衡阳方言用“扌老”、辰溪方言用“帮”。(以上语料大多来自伍云姬[2]309-341、吴启主等[3]1998-1999)

由上可见,湘语的处置标记用“把”占优势,用“拿”比较特殊。

新化方言的处置标记用“拿”。例如:

(1)细娥嫂拿粒=衣衫洗咖哩

细娥嫂把衣服洗完了

(2)尔拿粒=碗洗一下

你把碗洗一下

(3)老弟拿本书撕烂哩

弟弟把书撕烂了

“拿”后有时也可加“倒”,说成“拿倒”,如上述三例的“拿”都可以说“拿倒”,但“拿”更多用。“倒”本是动态助词,因介词“拿”从动词虚化而来,动词后可接动态助词,其虚化为介词后有时仍可接动态助词“倒”。但这里的“拿倒”不再看作两个词,而是一个双音节介词。

处置标记“拿”来自给予义动词“拿”。普通话表给予义的代表性动词“给”在新化方言中用动词“拿”。例如:

(4)拿渠,音“几”。意为:给他

拿老弟(给弟弟)

拿细娥嫂(给细娥嫂)

拿个苹果尔(给你一个苹果)

拿块手巾我(给我一条毛巾)

湘语中处置标记大多来自给予义动词。如长沙话的处置标记“把”来自给予义动词“把”:

(5)把那只家伙拿把我

把那个东西拿给我(处置标记)[4]345

(6)把本书我

给我一本书(给予义动词)[4]347

长沙话“把”用作处置标记与动词“把”的给予义关系密切。

邵东话的处置标记“担阴平”来自给予义动词“担”:

(7)担屋扫干净滴唧

把房间打扫干净(处置标记)[5]187

(8)你朋友过生,你担点么子东西

你朋友生日,你送些什么东西(给予义动词)[5]189

邵东话“担”用作处置标记与动词“担”的给予义关系密切。

新化方言动词“拿”除给予义,还有“握持”义和“使用”义:

(9)手里拿本书(手里拿着一本书)

隻杯子拿开(把杯子拿开)

(10)尔拿大碗,老弟拿细碗

你用大碗,弟弟用小碗。

“拿”的给予、握持、使用诸义均是“拿”在句中或结构中作为中心动词时具备的意义。如果“拿”的句法位置发生改变,如在“拿+N”后又出现动词,形成“拿+N+V”的连动格式,“拿”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先看用例:

(11)拿把刀切菜拿把锁锁门

拿把扇子扇风拿隻杯子吃水

拿个扫牯扫屋拿隻脚盆洗衣

这是连动格式,“拿”可理解为表“握持”义的动词。在“拿+N+V”连动格式中,“拿”不再是整个结构中的中心动词,“拿+N”只是后一动作的伴随情况,表示使用(握持)某种工具来产生后一动作,后一动词是整个结构的中心动词。这种状况导致“拿”的动词义减弱,词义开始抽象化。这种结构也可以理解为状中结构,“拿”是介词,介引所凭借的工具,与“N”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拿把刀切菜”可以理解成“用刀切菜”,这样就发生了由连动式到状中结构的重新分析。

随着“拿”后“N”由具体向抽象泛化,“拿”的词义进一步虚化,成了典型的凭借义介词。例如:

(12)尔莫拿离婚吓尔俚老婆

你别拿离婚吓唬你老婆

(13)我俚拿个么个办法来解决箇个问题呢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14)莫拿我开玩笑

别拿我开玩笑

在例(14)中,“拿”也含有处置义,有对“我”实施处置的意思。

“拿”的处置义也是在“拿+N+V”连动格式中形成的。例如:

(15)拿杯水吃咖拿个苹果削咖

拿本书撕烂拿封信寄出去

拿只鸡杀咖拿件衣衫洗咖

这是连动格式,“拿”可理解为表“握持”义的动词。在“拿+N+V”连动格式中,“拿”与“V”共同支配受事“N”,但“拿”不再是整个结构中的中心动词,后一动词是整个结构的中心动词。这就导致“拿”的“握持”动词义减弱,词义开始抽象化。这种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对其支配的对象加以处置,如“拿杯水吃咖”可以理解为 “把水喝了”,动词“喝”对其支配的对象“水”加以处置,可以重新分析为状中结构,“拿”是介词,介引所处置的对象“水”,与“水”(“N”)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这样就发生了由连动式到状中结构处置式的重新分析。

刘坚等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举过一个重新分析的典型例证“把+名词+及物动词”,如“把卷看”,可将连动式“把卷看”到处置式“把卷看”的变化看作是一个重新分析现象[6]。在此讨论的“拿+N+V”由连动式到处置式的重新分析与其是同类现象。

随着“拿”后“N”由具体的可握持物向非握持物扩大泛化,“拿”的词义进一步虚化,成了典型的处置义介词。例如:

(16)尔拿隻屋扫咖

你把屋子扫了

(17)村支书带倒大师=个拿条路修好哩

村支书带领大家把路修好了

(18)我拿箇个字写过一遍

我把这个字再写一遍

由上可见,“拿”由动词虚化成介词,不管是凭借义介词还是处置义介词,都是句法位置改变导致的,连动结构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拿”由动词中心位置→连动格式中的动1→介宾短语作状语的介词位置,到连动格式中的动1→介宾短语作状语,经历了重新分析,这与汉语中的“把”“将”等动词虚化为介词的演变机制是一致的。刘坚等认为,句法位置的改变及其固定化通常表现为某个实词由句子结构中的核心句法位置,变成经常出现在某个适于表示特定语法关系的句法位置上,从而引起其词义变化(抽象化→虚化),如此发展下去,便虚化成专门表示这种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的虚词[6]。

(二)处置格式

新化方言“拿”字处置句的基本格式是:S+拿+N+VP。

“S”是施事,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拿”是处置标记,是介词,介引出动词所处置的对象,与“N”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N”是受事,是动词处置的对象,往往是确指的、已知的事物。“VP”中“V”要有“处置”的意思,往往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动词,且不能是光杆动词。整个格式表示处置,谓语动词对“拿”介引的对象有积极影响,可以支配、处置它。新化方言处置句的基本格式和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处置句基本一致。例如:

(19)老弟拿隻杯子绊烂哩

弟弟把杯子打破了

(20)我拿粒=作业下做咖哩

我把作业全做完了

(21)尔拿个电视机关倒

你把电视机关上

这里的受事“N” 是确指的、已知的事物,前面往往会加上量词如“隻、粒=些、个”表示确指。“V”不能是光杆动词,往往要在其后加上结果补语,如“烂、倒”或动态助词“咖哩”,才能成句。

施事有时也可以不出现,这时往往是祈使句。例如:

(22)拿扇门关倒

把门关上

(23)拿个贼牯子捉倒 把小偷捉住

与普通话的“把”字句一样,“拿”字句也可以表示“致使”。例如:

(24)尔俚偌里拿个贼牯子走咖哩

你们怎么把小偷跑了

(25)渠拿本书却=咖哩

他把书丢了

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处置句还有以下几种格式:

1.S+帮尔+拿+N+VP/S+拿+N+帮尔+VP

在“拿”字前加上“帮尔”,形成“S+帮尔+拿+N+VP”格式;或动词前加上“帮尔”,形成“S+拿+N+帮尔+VP”格式。这两种格式意义、用法相同,可以互换使用。“帮尔”相当于普通话“把”字句中的助词“给”。例如:

(26)竹林唧帮尔拿个抽屉翻得稀弄=竹林唧拿个抽屉帮尔翻得稀弄

竹林把抽屉给翻个稀乱

(27)渠帮尔拿个本子撕得稀烂=渠拿个本子帮尔撕得稀烂

他把本子给撕得稀烂

(28)老弟帮尔拿隻杯子绊烂哩=老弟拿隻杯子帮尔绊烂哩

弟弟把杯子给打烂了

普通话“把”字句中的助词“给”只能放在动词前,不能放在“把”字前;新化方言的“帮尔”既可放在动词前,还可放在“拿”字前,后者如上三例的前一说法。

“拿”字句中还可以用“帮我”,相当于普通话“为我”“替我”。例如:

(29)尔帮我拿扇门关倒/尔拿扇门帮我关倒

你替我把门关上

(30)尔帮我拿粒=碗洗咖/尔拿粒=碗帮我洗咖

你替我把碗洗了

普通话的“为我”“替我”只能用在“把”字前,新化方言的“帮我”既可用在“拿”字前,也可用在动词前,后者如上二例的后一说法。

2.N+拿倒+VP

这是一种受事作主语的处置式,或者是含有处置标记的受事主语句。主语“N”是受事,“拿倒”是处置标记,施事“S”没有出现。例如:

(31)箇床被拿倒洗咖

把这床被子洗了

(32)晒倒个衣衫拿倒收一下

把晒的衣服收一下

(33)尔脑隻蚊崽,拿倒打死

那里有一只蚊子,把它打死

(34)水开哩,拿倒上一下

水开了,把水灌一下(灌入热水壶)

处置标记“拿倒”至于动词前,普通话处置标记“把”不能至于动词前,不能说“这床被子把洗了”。在这种处置式中,“N”是动词处置的对象,但相比处置句的基本格式“S+拿+N+VP”,处置义减弱了。如果去掉处置标记“拿倒”,处置义基本消失,“箇床被洗咖”“晒倒个衣衫收一下”是一般的受事主语句,无处置义。

在受事作主语的处置式中,处置标记必须是双音节的“拿倒”,不能是“拿”,不能说“箇床被拿洗咖”。处置标记“拿倒”后直接接动词,没有接体词性成分,因此“拿倒”不宜分析成介词,而是表处置的助词。

隆回方言中也有这种受事作主语的处置式。例如:

(35)咯身衣衫莫担洗过哩

不要把这套衣服洗了

(36)咯只屋你担扫一下者

你把这间屋子收拾一下吧[7]

隆回方言在受事作主语的处置式中处置标记用“担”,不是双音节形式。

3.处置式的否定形式

处置式的否定形式主要是在处置标记“拿”前用否定副词“冇音‘猫’”/冇有”表示客观否定。例如:

(37)老弟冇/冇有拿尔隻杯子绊烂

弟弟没有把那个杯子打破

(38)妈妈还冇/冇有拿粒=碗洗咖

妈妈还没有把碗洗完

在受事作主语的处置式“N+拿倒+VP”中,否定词也是用在处置标记“拿”前。例如:

(39)箇床被冇/冇有拿倒洗咖

没有把这床被子洗了

(40)晒倒个衣衫冇/冇有拿倒收正

没有把晒的衣服收好

表示主观否定是在处置标记“拿”前加否定副词“唔”。例如:

(41)渠唔拿书拿出来

他不把书拿出来

(42)尔还唔拿电视机关倒

你还不把电视机关上

二、被动句

新化方言被动句是用介词(被动标记)“逗”引进施事表示被动的句子,构成“乙逗甲怎么样”的格式,可称为“逗”字被动句。下面重点讨论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逗”与被动格式。

(一)被动标记“逗”

普通话被动标记用“被”,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用“逗”,湘语各方言的被动标记复杂多样,不少方言不止使用一种被动标记。湘语的被动标记主要有:

1.被动标记用“着”。主要分布在湘语长益片,如长沙、湘潭、株洲、益阳等地方言都用“着”,还有湘语辰溆片的溆浦、辰溪等方言也用“着”。

2.被动标记用“把得”。主要分布在湘语长益片,如长沙、湘潭、株洲、益阳等地方言都用“把得”。

3.被动标记用“听”。主要分布在湘语长益片,如长沙、湘潭等方言用“听”。

4.被动标记用“得”。主要分布在湘语衡州片,如衡阳、衡山等方言用“得”。

5.被动标记用“拿赐、赐”。主要分布在湘语娄邵片,如娄底方言用“拿赐”,涟源方言用“拿赐、赐”。

6.被动标记用“逗”。主要分布在湘语娄邵片,如湘乡、新化、邵东等方言用“逗”。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被动标记,如益阳方言的“捘”,隆回方言的“吃”,邵东方言的“抢”,祁阳方言的“让把”,还有受普通话影响用“被”的,如邵阳、长沙等方言也用“被”。

此外,不少方言会使用多个被动标记,如长沙方言使用5个被动标记:着、捞、听、把得、被。在前4个介词中,“着”和“把得”已经很少说了。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被”正在取代“捞”和“听”[4]322。(以上语料大多来自伍云姬[2]309-341、吴启主等[3]1998-199)

伍云姬对湖南108个表被动的方言介词做过统计,共有36个介词可以用于表被动[2]1,由此可见方言被动标记的复杂性。

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是“逗”。例如:

(43)箇件绳子衣逗老鼠牯咬哩个眼公

这件毛衣被老鼠咬了一个眼儿

(44)我隻杯子逗老弟绊烂哩

我的杯子被弟弟打烂了

(45)竹林唧逗老师批评咖一餐

竹林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46)细娥嫂隻鸡逗贼牯子偷咖去哩

细娥嫂的一只鸡被小偷偷走了

“逗”后有时也可加“倒”说成“逗倒”,如上述4例的“逗”都可以说“逗倒”,但“逗”更多用。介词用双音节“逗倒”还是单音节“逗”,也与其后表施事词语的音节有关。表施事词语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介词用双音节“逗倒”,也可用“逗”,如上述4例;如表施事词语为单音节,介词一般只用单音节“逗”,例如“件衣逗雨打湿哩”,施事“雨”为单音节词语,则介词一般只用单音节的“逗”。

如果介词后不出现施事,一定用“逗倒”。如不能说“绳子衣逗咬个眼公”,要说“绳子衣逗倒咬个眼公”。“倒”本是动态助词,因介词“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后可接动态助词,导致其虚化为介词后有时仍可接动态助词“倒”。但这里的“逗倒”不再看成两个词,而是一个双音节介词。

被动标记“逗”来自动词“逗”。“逗”作为动词在新化方言中有以下义项:

①引逗义。例如:

(47)哥哥在尔脑逗妹妹咍

哥哥在逗妹妹玩

(48)老弟在尔脑哭,快去逗下唧

弟弟在哭,快去逗一逗

“逗”在上述例句的“逗妹妹”“逗老弟”中,表“引逗”义。

②招引义。例如:

(49)箇只癠唧蛮逗人疼

这个男孩子很讨人喜欢

(50)尔条裙崽逗人爱唔过哩

那条小裙子讨人喜爱极了

(51)三猛子最逗人嫌哩

三猛子最讨人嫌

(52)隔壁毛毛崽哭个冇停,逗人恼死哩

隔壁婴儿哭个不停,很是惹人烦恼

“逗”在上述熟语性兼语结构“逗人V”的例句中,为“招引”义。“逗”在熟语性兼语结构“逗人V”中不再处于动词中心的地位,“逗”的动词义有所减弱。“逗”的“招引”义在熟语性兼语结构“逗人V”中据“V”的褒贬情况获得了结构赋予的褒义与贬义两种情况,例(49)、例(50)中“V”为褒义,“逗”获得褒义;例(51)、例(52)中“V”为贬义,“逗”获得贬义。

③遭受义,是“逗”由含贬义的“招引”义派生出来的义项。例如:

(53)三猛子太唔听话哩,确实逗打

三猛子太不听话了,确实遭打、该挨打

(54)尔今天迟到哩,逗亚据哩吧

你今天迟到了,遭/挨批评了吧

“逗打遭打、挨打”“逗亚据遭批评、挨批评”义中的“逗”相当于普通话的“遭”“挨”“被”,“逗”的意义进一步虚化。当“逗”再引出施事,它的动词义完全虚化,成了表被动义的介词,即被动标记。例如:

(55)三猛子逗渠俚妈妈打咖一餐

三猛子被他妈妈打了一顿

(56)尔今天逗老师批评哩一餐吧

你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吧

(57)我隻杯子逗老弟绊烂哩

我的杯子被弟弟打烂了

上述例句中,“逗”引出施事“渠俚妈妈”“老师”“老弟”,主语表被动,“逗”成了表被动义的被动标记。

由上可见,“逗”由动词虚化成被动标记,意义由实到虚,词义的引申是主导因素,句法地位也起了重要作用。“逗”的词义由“引逗”义引申出“招引”义,“招引”义在熟语性兼语结构“逗人V”的句法环境中,动词义有所减弱,由含贬义的“招引”义派生出遭受义。当“逗”再引出施事,句中主语表示被动,它的动词义便完全虚化,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引施事,与施事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这样“逗”就语法化成了表被动义的被动标记。

(二)被动格式

新化方言中“逗”字被动句的基本格式是:S+逗+N+VP。

“S”是受事,是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往往是定指的人或事物。“逗”是被动标记,是介词,介引出施事,与“N”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N”是施事。“VP”中“V”是表示强烈动作的动词,且不能是光杆动词。整个格式表示被动,强调“S”遭受影响。新化方言被动句的基本格式和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被动句基本一致。下面再补充新化方言的例句:

(58)贼牯子逗大师=个捉倒哩

小偷被大家抓住了

(59)我本书逗三猛子撕烂哩

我的书被三猛子撕烂了

(60)电视机逗妈妈关咖哩

电视机被妈妈关上了

这里的受事“S”是指定的人或事物。“V”不能是光杆动词,往往在其后加上结果补语如“倒、烂”或动态助词“咖哩”,才能成句。

普通话“被”字句的主语一般表“遭受”义,也有少数表“受益”义的,例如“小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新化方言“逗”字句的主语只表“遭受”义,不表“受益”义,不能说“小丽逗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逗”字被动句还有以下几种格式:

1.S+逗+N+帮尔+VP

在动词前加上“帮尔”,相当于普通话“被”字句中的助词“给”。例如:

(61)我个钥匙逗老弟帮尔搞却=哩

我的钥匙被弟弟给弄丢了

(62)渠本书逗哪个帮尔撕得稀烂

他的书被谁给撕得稀烂

(63)细娥嫂隻鸡逗贼牯子帮尔偷咖去哩

细娥嫂的一只鸡被小偷给偷走了

2.S+逗倒+VP

被动标记后面的施事可以不出现,但这时被动标记只能用“逗倒”,不能用“逗”。例如:

(64)屋里放哩老鼠药,粒=老鼠牯下逗倒痨死哩

家里放了老鼠药,老鼠都被毒死了

(65)隻狗逗倒盖=出去哩

狗被赶出去了

(66)粒=水下逗倒吃咖哩

水都被喝掉了

这里的被动标记必须是双音节的“逗倒”,不能是“逗”,不能说“粒=水下逗吃咖哩”。被动标记“逗倒”后直接接动词,没有接体词性成分,因此这里的“逗倒”不宜分析成介词,而是表被动的助词。

3.被动式的否定形式

被动式的否定形式主要是在被动标记“逗”前用否定副词“冇/冇有”表示客观否定。例如:

(67)贼牯子冇/冇有逗大师=个捉倒

小偷没有被大家抓住

(68)我本书冇/冇有逗三猛子撕烂

我的书没有被三猛子撕烂

(69)电视机冇/冇有逗妈妈关咖

电视机没有被妈妈关上

在施事不出现的被动句“S+逗倒+VP”中,否定词也是用在被动标记“逗倒”前。例如:

(70)隻狗冇/冇有逗倒盖=出去

狗没有被赶出去

(71)粒=水冇/冇有逗倒吃咖

水没有被喝掉

否定词的位置与普通话“被”字句的位置一致。

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因此被动句没有主观否定用法,如不说“弟弟唔不逗妈妈骂一餐”。

梅山新化方言处置标记“拿”和被动标记“逗”与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不同,独具特色;“拿”与“逗”从动词到介词都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语法化过程。处置句和被动句的基本格式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其他几种格式则比较特殊。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有与共同语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神秘而古朴的梅山方言,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表达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去寻幽探胜,开采梅山方言文化宝库。

注释:

①上标等号“=”表示该字非本字,为同音字。

②因国际音标排版不便,本文用同音字辅助标音。如这里的“尔”是“你”的意思,与“嗯”同音。

猜你喜欢
新化梅山被动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新化三合汤
蔓延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
让青春在广阔的农村闪光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