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渊源、内涵及弘扬路径

2021-11-26 06:10马一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时代

马一腾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彰显着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新时代中国人民在拥有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中国人民要始终以伟大奋斗精神进行伟大斗争,以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发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应对前进路上的挑战和困难。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后,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弘扬和培育伟大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学术界对于奋斗精神的研究成果较少,十八大以来结合新时代来谈奋斗精神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结合十九大精神,分析伟大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旨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奋斗精神,弘扬和培育伟大奋斗精神对于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渊源

追溯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渊源可使我们对伟大奋斗精神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养分。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思想为指导,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奋斗经验,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为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奋斗思想是在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奋斗对于能否有所作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奋斗是个人有所作为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青年一代一定要积极奋斗,他们所拥有的勇气和胆识对奋斗来说也至关重要。恩格斯在《齐格弗里特的故乡》写到:“我们要走出去,跨入自由的天地,冲决谨小慎微的束缚,为夺取生活的桂冠,为有所为而奋斗。”[1]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奋斗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奋斗引导着个人奋斗的方向。个人奋斗只有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相结合,才会有实现的可能,一旦偏离社会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个人的奋斗就会失去价值与意义。一个人的奋斗力量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社会每个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奋斗的力量将是无穷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样,这样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最后,列宁的奋斗思想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奋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俄国社会实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奋斗思想进行了发展创新。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认为青年人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意义,要动员广大青年人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此外,他还提倡无产阶级领导其他劳动阶级,甚至在某些特殊时期,无产阶级还可以与资产阶级进行联合,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这充分强调了团结奋斗的重要性。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得来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通过艰辛奋斗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私利,也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更不是为了欺凌弱小而去奋斗。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些特征彰显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深深镌刻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传承至今。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崇尚辛勤劳动,并认为人们通过勤劳奋斗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礼记·中庸》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为即使再愚笨的人,只要朝着一件事加倍地努力,也会变得聪明;再弱小的人,只要做事比别人更加用心、勤奋,也会变得强大。没有经过辛勤劳动的人不能明白奋斗的艰辛,只有付出了辛勤汗水的奋斗者,才能真正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的来之不易。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总是与勤俭节约、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相联系。“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是从个人的视角出发,认为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要进行辛勤劳作。“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是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认为忧虑的操劳使国家兴旺发达,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等于在毁灭国家。第三,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总是与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这往往是在奋斗的过程中得以磨练并彰显。《晁错论》中也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意为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继续奋斗者最终才能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随着实践历久弥新,从内部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外化于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几千年来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心中。

(三)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把奋斗精神作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强大动力,在精神上始终秉持着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在实践中带领人民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不断奋斗。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为人民奋斗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标志,其奋斗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正因如此,人民也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离不开人民对党的支持与信任,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其次,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和不竭动力。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带领人民拼搏奋斗出来的,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攻坚克难、越是艰险越是向前的伟大奋斗精神。正是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创建了新中国,一步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使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奋斗精神的坚定实践者,保持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接着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奋斗的信念,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逐步实现了工业化,随后又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这部奋斗史向我们表明,奋斗精神在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永远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为了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继续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3]

二、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4]奋斗精神根据时代需要,其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在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接力奋斗、团结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这既是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新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有力武器,全面准确理解这一内涵对于把握时代脉络、实现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接力奋斗的初心

接力奋斗就是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持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直至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充分展现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而接力奋斗的精神风貌。一方面,接力奋斗是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为了实现目标而接力奋斗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跃入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化条件,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的努力。另一方面,接力奋斗是指朝着相同目标接续奋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奋斗目标实现的长期性与曲折性,始终保持拼搏奋斗的精神状态,只要最终目标还没有实现,都不能丢掉奋斗精神。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挑战,新时代为奋斗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平台,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坚定信心、继续奋斗,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坚定为人民谋幸福、谋福祉的信念,以接力奋斗的姿态不断走向成功。

(二)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团结奋斗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齐心协力、拼搏奋斗。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6]一方面,团结奋斗是指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团结齐心、携手共进。盲目的团结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办错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有科学的指引。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引导下,把社会中每个人的力量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全体人民团结一心,用奋斗谋取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共同奋斗还包括凝聚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的力量来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海外侨胞的“根”在中国,他们在海外也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许多海外侨胞发挥其独特的资源、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支持国内各项事业,积极向外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被其他国家所了解、认可、接纳,也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在促进华人华侨的团结与联合方面积极努力,团结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携手共同奋斗。团结正是志同道合的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过程,正因为有了团结精神,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更美好的目标奋勇前进。

(三)勇担顽强奋斗的使命

顽强奋斗就是无论困难再多,条件再艰苦,都要有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发展改革的重点、导向、路径和方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鼓作气,畏难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导致前功尽弃。”[7]一方面,顽强奋斗指的是在困难面前要敢于积极斗争,敢于迎难而上。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中,困难与机遇并存。在拥有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格外艰巨。面对改革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我们要积极乐观地去斗争,情况越是复杂,就越能磨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才干。我们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面对的是未知的前景,需要顽强拼搏,攻克未知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顽强奋斗也是一种令人崇敬的英雄精神。习近平多次赞扬为民族和国家英勇献身的英雄,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他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甚至愿意为了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英雄精神可以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目标去顽强奋斗。实现奋斗目标要求全体人民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以必胜的信心、不畏困难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直面发展路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四)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

艰苦奋斗指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不轻言放弃,在良好的环境中不迷失自我,始终发扬实干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一方面,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我们党因此能够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永葆生机与活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乱世,依靠艰苦奋斗精神,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在物资、人才、技术等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秉承艰苦奋斗精神,一步步完成国家建设与改革。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人民的利益与幸福艰苦奋斗,丝毫不敢松懈。另一方面,艰苦奋斗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即使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努力实现更高的突破。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于物质和金钱带来的虚幻享受,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进行自我革命,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严肃党纪,以正党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我们只有始终保持不怕吃苦和敢于吃苦的精神,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不断突破,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的弘扬路径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所形成的奋斗精神在中华儿女的奋斗实践中得以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传承、弘扬和践行奋斗精神,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拼搏努力的实践状态来面对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弘扬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不仅要注重榜样的表率作用,加强思想的引领作用,还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形成人人崇尚奋斗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注重奋斗模范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要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双管齐下,发挥表率作用。在思想上注重奋斗模范对群众思想的引领,在行动上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奋斗。奋斗模范为普通群众树立了正面典型,作为群众心中的道德楷模,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地向奋斗模范学习、靠拢;现实生活中党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奋斗,则是在现实生活中为群众树立真实的“奋斗标杆”,使得群众在思想上有奋斗榜样,在实践中有奋斗标杆。一方面,最大程度提升榜样的影响力,以真实、贴切的方式激励人民奋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凡人英雄”出现在媒体镜头前,使人们看到“小人物”在时代中的伟岸身影,这些平凡的人通过自身的奋斗重新定义了人生的价值。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可以引发全民的情感共鸣,启示全民不懈努力奋斗,这不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而且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自身也能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另一方面,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在行动上做好带头奋斗的示范。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长期复杂的考验,遇到的问题比之前更多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习近平向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发出了带头刻苦学习、带头苦干实干、带头严格自律、带头联系青年的嘱托,认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身先士卒、带头奋斗的表率作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8]。党员干部一定要为全民作领先奋斗的表率,带领全民团结奋斗。

(二)加强主体责任感与积极实践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的每个人都需要具有“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主体责任感,把奋斗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脚踏实地践行奋斗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个人明确了自身的主体责任感,个人奋斗就有了意义与价值,个人才能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造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个人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体力量,不断奋斗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明确“奋斗有我”的主体责任感,树立积极奋斗、奋斗光荣的思想观念。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奋斗的内涵和意义,使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奋斗,鼓励全国人民乘着时代的东风,做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另一方面,引导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奋斗精神。新时代需要踏实肯干、能力过强过硬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9]践行奋斗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做实事。积极实践奋斗精神可以磨炼人们的意志与品格,内心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对于奋斗精神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三)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与手段

要创新宣传奋斗精神的方式与手段,紧跟新媒体的发展,占领网络舆论的高地,特别要抓好面向青少年的普及宣传教育,把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帮助奋斗意识淡薄的青年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奋斗的社会风气,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又对弘扬和践行奋斗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追求享乐、不思进取的不良风气,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们奋斗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守好国内的舆论高地,也要加强对外宣传,把核心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身影、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的官方媒体要积极报道我们所做的实事、所承担的责任,这不仅能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自信,也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真实面貌与风采,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少一些误解,多一份理解。对于一些国外媒体故意歪曲事实、抹黑中国的言论,宣传部门要积极发声予以澄清,而不是任错误言论蔓延。另一方面,要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性。把传统的宣传方式与新媒体的宣传方式相结合,不仅要在线下举行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而且要在线上通过微信、微博、新闻网站等网络平台,丰富宣传和教育方式。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宣传教育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面向年轻群体的宣传教育要注重网络宣传,特别是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创新。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要及时遏制其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崇尚奋斗、积极奋斗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四、结 语

伟大奋斗精神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依靠伟大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着先锋队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中国人民依靠伟大奋斗精神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朝着更加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努力。新时代大力弘扬奋斗精神,不是让大家放弃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过清贫的苦日子,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史为鉴,激励大家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去努力拼搏,在实践中继往开来,砥砺前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把奋斗精神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把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化为奋进的动力,把挑战视为向上的阶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攻克前进路上的各种难题,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精神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