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艺术教育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1-11-26 07:4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丰子恺大学语文艺术

姜 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1)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内涵之一。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实现该目标?在各种价值观迎面扑来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学语文该如何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审美教育的启蒙者之一——丰子恺先生,但在漫画家和散文家的显赫声名对比之下,教育家丰子恺的名声被遮盖了。今天看来,教育家可以说是丰子恺最大的一个特色。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即有丰富的艺术创作,又积累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强调以音乐、美术等艺术媒介为手段作为大众的启蒙教育,积极推行艺术教育理念。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授人以道,而不是授人以技,也就是艺术教育不是培养单一的只会技术的专业人才,而是让艺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人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慰藉人们枯萎的心灵,构建人们健全的人格。

随着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自然科学及技术学科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人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越来越走向技术化、标准化、统一化,重理轻文、重技术轻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结果是理想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冷漠。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通识课程,除了知识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精神。作为艺术家和一线教育实践者,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如“艺术心”的培养、“心为主,技为从”的教育原则、“曲好和众”的教学方法等,充分发挥艺术的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他提出教育应该教人真善美的理想,才能窥见更宽广的人世,培养崇高的人格,这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以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为指导,探讨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创新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

一、培植“艺术心”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宗旨

“艺术心”是丰子恺美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艺术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心”, 他强调“艺术心”有三层涵义:

第一,广大的同情心,即“始于家族,推及朋友,扩大至于一乡、一国、一族以及全人类,再进一步,可以恩及禽兽草木”[1]的深广的同情心,即仁爱心。我国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从小到大,从家长到社会,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少有人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教育也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缺少同情心,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有的甚至不关心自己的生命。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的人文通识课程,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也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对精神文化层面涉及较少。丰子恺对广大的同情心的阐述启示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仁爱心。丰子恺强调人不能缺少同情心,只有内心充盈仁爱与宽容,去除残忍与自私,才能形成丰富健全的心灵世界。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等,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仁爱心。快餐文化时代,教育者更应将“爱”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利”摆在第一位。“爱”是丰子恺艺术教育的宗旨,也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二,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丰子恺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人生,即人们在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以不带成见的头脑和纯洁的心灵来看世间万物,只有脱离功利性人们才能看到美。“艺术教育就是教人这种做人的态度的,就是教人用像作画、看画的态度来对世界;换言之,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2]丰子恺一直很重视“童心”,他认为用艺术教育可以保护“童心”,用“绝缘”的态度去看事物的本相,用艺术的方法去消解“人生的苦闷”。

大学语文教学要朝着审美方向努力,首先应剔除大学生学习的功利之心。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将来找一个高薪的工作,听课也不是为了某项技能的培养,人要生活,甚至好的生活,当然离不开一定的技能,但人更需要学会“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学习语文,作者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艺术的形式融入到作品中来影响读者,读者阅读艺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审美育人。读者作为审美主体,以非功利的心陶醉于艺术作品中,和太白共醉于明月之中,同渊明采菊于东篱之下,畅游于庄子的奇妙世界,洒泪于雪芹的红楼之中。人不仅仅是物质的人,更需要审美的体验和灵魂的丰盈。

第三,“物我一体” 的境界,即要求人们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西方文论称之为“移情”,中国古代文论是“物我一体”,丰子恺将其理解为“有情化”。“凡是同情与想象之人,皆能行有情化。”[3]艺术家应以同情心推及世间万物,真正感同身受才能进入物我一体的精神境界。丰子恺的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情化”。人们应该像艺术家一样用“同情心”去感受世界的多样化,去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局面,人之所见不过是一视同仁、平等自由的世界。提高“有情化”就是助长“艺术心”,多读古诗文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叶嘉莹先生说:“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灵不死。”文学教育要求读者进入审美世界要学会“移情”,即物我同一。审美主体移情其中则“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现代社会一方面大家乐享生活、随波逐流;一方面却时刻处于焦虑之中,虚无感无处不在。于是人与社会不停对抗,破坏自然环境,与他人保持疏离的状态,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和谐思想、有情态度去面对社会、维护自然、与人为善。南宋王朝末期,辛弃疾吟唱出“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一些数量不多的梅花,使没有生气的南宋王朝变成了风月无边的美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笃定从容。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家国情深、光荣与梦想。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在空灵的境界中顿悟。大学语文的学习正是基于文字的想象,让平面的文字立体、丰满起来,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将这些具象的文本的理念以感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正是在这审美化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二、“心为主,技为从”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在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心为主,技为从”的教育原则,即艺术教育要注重学习的间接效果,而不是一味追求直接效果。所谓“间接效果”就是涵养人的审美之心,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并且能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关照日常生活,使人生艺术化;“直接效果”就是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二者应该兼而有之,并行不悖。艺术教育应该授人以道,而非授人以技,换而言之,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而是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应该首先树立这样的观念才能慰藉在苦闷的人生中的人们,帮助人们在“经世致用”的时代里建立健全的人格。

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如仁爱、礼及其传递的积极出仕的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孔子一直很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两者之间,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才是根本的、首要的,文化修养是次要的。北宋苏辙提出“养气”才可以写出好文章,明朝袁宗道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进一步提出“德”与“文”之间的关系。“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以中国儒家为主的文艺思想观的内涵之一。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丰子恺从小受儒家文化影响,他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常教导他一个文艺家如果没有器识,不管他技术如何好,都不足以称之为一个真正的文艺家。所以“先器识而后文艺”也是丰子恺艺术思想实现的的前提。“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告诫所有人首先要重视人格培养,其次是文艺学习,即“心为主,技为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作为培养祖国青年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要。习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习总书记对教育的阐述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对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要提升其人文素养,大学的功能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力、判断能力和人格健全的人。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丰子恺的文艺思想观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理念的阐述都指向首先要“养心”,即立德,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到位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当我们读到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怎能不被诗人即使面对千难万阻,也纵死无悔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得到人生境界的升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忧愁的人。鲁迅先生对国民精神的探寻、追问让我们今天依然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掉思考、不能对日常生活麻木不仁,《边城》寄托了沈从文的“爱”与“美”,他给人们展现了边远湘西山区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大学语文教学以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的文艺思想观,建构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器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曲好和众”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发生过关于“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人生”的争论,丰子恺认为应该辩证统一看待“艺术”与“人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一切艺术应该围绕人生展开,人的生活需要植入艺术精神。根据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丰子恺认为艺术应该走进大众,不应该是在象牙塔中被束之高阁的精神产物。他在《艺术漫谈·深入民间的艺术》一文中将高深的艺术比作米麦,营养丰富且有深长的美味。但大众很难品尝出深长的美味,更多地是浅显剧烈、腥臭异样。这种美味极具诱惑力却很危险。他找到的补救方法就是从米麦中提炼一种味精,把味精加入到各种食物中使食物变得美味,这样,人们也品尝到了各种有益的食物。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吸收。

丰子恺曾说,“教育的艺术不求曲高和寡,而求深入浅出。”[4]48比如他的“子恺漫画”以简笔画的形式描绘人生百态,且不时配上中国古诗词,绘画这一文人雅趣的活动开始走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以“儿童相”“社会众生相”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他不认为艺术就是要故弄玄虚、装腔作势,他以最简洁的线条进行绘画,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不管是理论作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丰子恺创作的原则始终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多人认为大学教育就应该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学的都是高深的理论知识,说着玄乎的道理,大学语文就是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形而上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高等教育要如何走向大众化?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深入浅出才能曲好和众。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校中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如“翻转课堂”的使用,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进行;好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如合作学习指导法、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的指导法等。丰子恺的“曲好和众”的思想启示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无疑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大学生身处网络时代,身边所处可见的是直观形象的图画、音像,接受到的是最新最快的资讯。语文是母语教育,从小伴随他们成长,而到了大学,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学习语文似乎显得有点“多余”,一些理工科学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另一方面要寓教于乐,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习并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点,学习也不是为了获得某项技能,学习不是枯燥无趣的,教育的魅力是让学生感受学习本身的魅力,让高等教育教学真正走进大众。

丰子恺说:“在人生中,趣味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趣味,件件事老老实实地,实实惠惠地做,生活就嫌枯燥。”[4]10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领我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找到学习的趣味性后,自然而然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适合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比方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也是理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文学教育的情感性、审美性,教学时,教育者可引入“合作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现实,以“争鸣与研讨”的方式共同探讨文本,解决学生的困惑,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自己才是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即激发了学生的“趣味”,又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然,培养学生的“趣味”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现实”也就是丰子恺先生提倡的文艺要走进大众,走进大众的文艺必然是反映现实生活内容,才能被大众接受。这启示我们,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高雅的,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始终指向生活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教师在输出内容时更应该结合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美育培育美,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各种丑,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低级趣味、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充斥于网络中,丑育无处不在,教育者更要通过审美教育来涵养人心,提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下的高等教育正快速向前发展,同时带来各种问题。消费时代让人有了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精神上却更虚无,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而情感、心理、审美却被忽视,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出:自私、冷漠、攀比、自杀等现象层出不穷。丰子恺的艺术教育思想引领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理论知识深入探寻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道路,我们要以培养“艺术心”为教学宗旨,遵循“心为主,技为从”的教学原则,运用“曲好和众”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

猜你喜欢
丰子恺大学语文艺术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