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与“水课”之辨
——兼论高校教师专业与职业成长的过程

2021-11-26 07:47周兰桂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课名师质量

周兰桂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是人类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但是,教育的公平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未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与向往,也没有达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境域。对此,“四个回归”[1]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等质量工程的举措与布局,真正系统而切实地提高、保障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大战略课题与行政方略。

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看似是不相干的两个属性,实则是教育本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公平的质量,是少数人的质量;没有质量的公平,是没有价值意义的公平;没有公平与质量的教育,是骗人的、失败的教育。正如“水课”与“金课”虽然是教育的两种“端性”状态,但也是教育存在的基本特征,同样指向教育质量与公平。

面对有时“金课”多有时“水课”多的教育常态,提倡挤出“水课”、打造“金课”很有必要:一是“水课”太多而“金课”太少,“水课”易得而“金课”难成;二是人们需要具备质量与公平的高等教育。“水课”不需要努力就会自然生成,“金课”则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打造而成。从“水课”到“金课”,体现了教师职业成长的全部历程,也标志着高校教师专业成熟的状态与高度。挤出“水课”并不等于打造“金课”,但理解“水课”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打造“金课”,对“水课”与“金课”的充分认知与适当取舍,将是实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目标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一、挤出“水课”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

顾名思义,“水课”是指水分多、内容少、思维浅、价值薄等不合格课程与课堂教学形式的总称“水课”命题属于一个形象性、比喻义、口头化的时尚型概念,所用范围多指高等教育,是一个所指极其宽泛、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如不符合教育目标的课是“水课”,不符合培养规格的课是“水课”,没有知识含量的课是“水课”,没有思维质量的课是“水课”,没有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的课是“水课”,没有技术程度和艺术维度的课是“水课”,违背教育规律、胡乱应付的课是“水课”,不该开、不该上、不该多花时间、不该多花精力的课是“水课”,不成熟、不熟练、不热爱、不受欢迎、不负责任的课是“水课”,没效果、没质量、没影响、没效益的课是“水课”。

认识“水课”是理解“金课”的前提,挤出“水课”是打造“金课”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挤出“水课”的必要性。挤出“水课”事关教育的公平、质量与效率;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事关民族泰否、智愚之要津;事关国家兴衰存亡之大事。此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国家民族之间竞争之成败取决于人才竞争之成败;人才竞争的胜负取决于教育竞争之胜负;教育竞争的胜负有赖于教育的质量与公平;“水课”的多寡及程度决定教育的成败与有无。“水课”意味着教育质量不保、公平不再,“水课”多了,无益于教育的公平与质量。“水课”作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异化存在”,必须尽可能挤出与去除。

“水课”作为教育的“负产物”,是一种自然且必然的存在,在教育中如何挤出“水课”显得十分艰难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水课”生成的原因与途径。“水课”的生成无非两个原因与途径:一是主观内在;一是客观外在。也就是说,一是问题出在授课者、教育者自己身上;一是出在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外因通过内因的双向互动起作用。因此,挤出“水课”必须双管齐下,只从一个方面入手和着力是不够的。挤出“水课”既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既是一个专业与职业问题也是一个观念与价值问题。金牌教师会上出“水课”,“菜鸟教师”也能上出“金课”的现象,就说明了全部的问题。

挤出“水课”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培养符合教育从业标准的专业教师,不能让不符合规定的教师溜进、挤进、迎进高等教育大门,更不能轻易让其登上讲坛。其次,要加强和促进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与职业成长,让从业教师尽快从“菜鸟教师”成长、羽化、蜕变为“凤凰名师”。其三,在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上,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程一定要精选,课时一定要精简,教学一定要精到,学习一定要有效,排课一定要科学,管理一定要到位,服务一定要跟上,观念一定要转变。挤出“水课”不光是教师的事,更是包括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行政、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授课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

二、打造“金课”的重要性与基本方略

“金课”作为教育的正态存在,指有知识密度、思维深度、创新温度、价值高度、艺术维度,符合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特性、符合特定时空对象,能正向作用于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含金量”的课。在“金课”的外延上,它以常规的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精品课程、实验操作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与虚拟仿真课程6个大类。“金课”与“水课”相对存在,是一个带比喻的柔性概念,并非一个讲逻辑的刚性概念。至于“金课”的“含金量”能高到一个什么程度,那就得看教师的才学所具有的师范高度与学生智能所能接受的程度。通俗地说,大师设计、讲授的课不一定全是“金课”,“菜鸟教师”参与、传授的课也未必全是“水课”。离开接受主体发展目标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是“金课”,“窥豹一斑、蜻蜓点水”的课也不是“金课”,“对牛弹琴、盲人摸象”的课更不是“金课”,只有让学生感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高低起伏、胜景不断,轻拨心弦、余音绕梁,鸾凤和鸣、琴瑟合欢,如醉如痴、如沐春风之境的课才是“金课”。

“金课”是每个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高校教师的学术追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一堂“金课”尚且不易,如果要将所有的课都打造成“金课”,那就得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修与杏坛挥汗,那就得有“敬业如天、爱生如子、治学如命”的精神风范与学术气度。“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金课”往往来自名师,“金课”无价,名师无价,打造“金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课”代表了教育全部的价值意义、理想追求与艺术要津,“金课”是高等教育质量万不可缺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公平最有效的平衡器。因此,理解什么是“金课”和认识“金课”的重要性,是打造“金课”的逻辑前提。

“金课”远比“水课”复杂,挤掉“水课”并不等于打造“金课”。“水课”是没有层级的,“金课”是分层级的;“水课”是单颜色的,“金课”是多颜色的;“水课”是否定性的,“金课”是选择性的。譬如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有搞笑一时的课、有愉悦一天的课、有引领一段的课、有影响终生的课……实际上,我们往往是难以选择和分其成色、等级的。还譬如在“有味”与“有用”之间,有用的课未必有味;有味的课未必有用;有用又有味的课,有时有味多一点,有时有用多一点。除非既无用又无趣的“水课”,不然很难判断它的含金量。判断与认定“金课”的标准和角度是多方面的,如在时间方面,“当下”规定的“金课”未必是“未来”需要的“金课”;在政府方面,政府认定的“金课”未必是专家评说的“金课”;在专家与同行方面,专家评说的“金课”未必是同行希望的“金课”;在市场方面,政府、专家、同行认定的“金课”未必是市场需要的“金课”。但是,学生认定的“金课”就是“最后的金课”。学生认定的“金课”会出现学生“到课率高”“抬头率高”“开口率高”“动手率高”的现象,也只有这样的课才经得起当下社会检查、市场检验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金课”。至于“听课率”高于“到课率”的课程与课堂,这就是名师的标志了。

打造“金课”应该从“打造名师”开始。第一,好老师是“好演员”。语言表现力是名师的第一能力和第一素养(编码力、发码力、表现力,音准,音量,音调,音色,音质)[3]。语言不只是思想的外壳,也是思想本身。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口语化与书面性”“系统化与选择性”“学科化与专业性”“逻辑化与发散性”“学术性与日常化”“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均衡和张力的把握,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之一。语言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同教师的语言问题存在着不同原因,有的出现在语音上,有的出现在语言天分上,有的出现在学科专业修养上,有的出现在区域方言与后天培养上。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必须始终抓住语言问题不放。第二,好老师是“好导演”。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执行能力,在教学中有不可怀疑和改变的主导性地位。第三,好老师是“好编剧”。课程能反映出教师的学科专业学识水平、课程方案编制水平和课堂教案编写水平,教育作为心灵的艺术,有赖于教师匠心、师心与爱心的关照和滋润。教学强调的是经典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科研强调的是基础性与独创性的统一,会上课的老师是好老师,会做研究的老师也是好老师,但两者都好的老师才是完美的老师。教师要教授好课就必须传授好两种知识——“别人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40年前,湖南师范大学的名师曾说,大学课分为三个层级——知识课、技巧课和思想课,其中思想课是最高级的。同时,还表示跌跌撞撞、结结巴巴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实际上,这里讲的就是大学课堂的“生成性”与“经典性”问题。“平滑的”知识课、“油滑的”技巧课都不具有思想课(包括科学创新课)的峥嵘与崎岖。没有学术的广度、深度与厚度,没有学术探索的胆力、心力与毅力,没有学术思维与教学激情的全部释放,创新生成、扬弃超越、教学相长的“瞬间顿悟”便不会发生,高等教育的“金课”也不会顺利诞生。因此,“金课”一定出自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结构最优、人格结构完善的名师大家。

打造“金课”要从“高教研究”出发。高等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不能以基础教育的“金课”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课堂,反之亦然。虽然“高手无招、教无定法”是高等教育的特质,但高等教育与课堂教学也有自身不可背离的发展规律与教学法则。好教师必须深研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关系,深谙高等教育之道。打造“金课”必须讲究课堂教学思想性、知识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做到“软”“硬”兼施:既“赏心悦目”又“亦正亦邪”;既“架天线”又“接地气”;既“有用”又“有味”;既有专业水准又有教学效能;既培育知识结构又发展能力特长;既传道授业解惑又有崇真、求善、审美等诸多要素,以及与其对立面的高度平衡与统一。教师在教法形式上要做到:能脱稿、有悬念,编段子、有案例,讲心得、有创意,打比方、搞幽默,有特色、显个性,从左右逢源处见功力,从信手拈来时见匠心,从无法无招间见高明。

打造“金课”必须以“教学效果”而论,即“好不好,看效果。”第一,要符合学科专业的特征与特点;第二,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第三,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第四,要符合课堂教学特定时空的发展走向。“金课”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与定论,但其一定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真正的“金课”既要获得自我认可又要获得学生认可;既要获得专家认可又要获得同行认可;既要获得民间认可又要获得官方认可;既要获得当下的多方认可又要获得未来的检验与认可。“金课”无价,名师亦无价,打造“金课”与培养名师必须同时进行。

三、高校教师职业成长过程及课堂教学的四种境界

高校教师在专业与职业发展上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学科“专家”与教育“名师”孰轻孰重曾一度是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认识误区。教师首先是专家,然后才是名师;专家不一定是名师,但名师一定是专家。国内外高校日益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招纳与培养,但专家与名师的养成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力,一个人要成为特定学科的专家,需满足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名师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名师必须是专业成长与职业成长的双重集合。

高校教师的专业与职业成长必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成就期。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四种境界。因个体禀赋差异,每位教师的成长时间不尽相同,但大致规律是:“起步期”约2-3年,“发展期”约5-8年,“成熟期”约10-15年,“成就期”的时间则各不相同。如果起步不顺,发展不好,成熟有疵,成就则难,有的教师一辈子也未摸到高等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三昧”。天才早熟,大器晚成;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厚积薄发,水滴石穿,不能忽视高校教师的专业与职业成长过程,更不能期待违背高等教育规律去“超越”式成长,甚至揠苗助长。

成功的人与成功的课具有相同特质,失败的人与失败的课面目不一、各具原因。成功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在保证和突出具体学科专业特性的前提下,必须具备知识性、思想性、理论性、生成性和艺术性。课堂教学要做到知识传输有密度、理论传达有深度、价值传化有厚度、智能传递有速度、创新传导有热度、艺术传播有维度;讲究课型结构完整耐看、重难内容集中耐听、智能训练成效耐想、双边交流创新耐评、讲授问答素养耐考;实现学生听后有获得感、教师授后有成就感、教育督查有满意感。

与大学教师职业成长不同阶段相对应的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四种境界:一为“疵境”;二为“稳境”;三为“醇境”;四为“化境”[4]。

所谓“疵境”(起步期),即有毛病、有不足的大学课堂教学。教学课堂的问题可能出在知识上,不足可能表现在理论上,瑕疵可能出现在方法上、结构上……总之,智能训练目标不能充分到位,未达至标准境域。

所谓“稳境”(发展期),指知识、理论、方法、结构均无明显毛病与不足的大学课堂教学,其紧扣教学大纲与课程教材,能将所授智能训练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智能目标明确、训练到位,符合人才规格并实现专业标准的课。

所谓“醇境”(成熟期),指在“能境”的基础上投入情感与激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讲究个体品位、风格与艺术性;在现有知识理论基础上能适当自主调整、补充和创新;在结构完整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打破和生成,具有“金课”与“名师”的基本特征。

所谓“化境”(成就期),指能俯瞰学科全景,洞察学问本质,了然学术的前沿与边界,了解学科间的区别与交集,谙熟学术研究的门津与方法,心悉并掌握教学的真谛与艺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得心应手还左右逢源;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波涛汹涌;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设计;看似通俗幽默,实则深邃异常;看似毫无准备,实则毕生饱学;看似无所传授,实则心法独照。所谓高手无招而招招要害,大师不教书书在心中出,可遇不可期、三十年才出一,这就是有成就的名师与大家。

名师与大家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风景:学术的风景!大学的风景!人生的风景!

四、结语

“金课”与“名师”,“水课”与“劣师”,这虽然涉及一个“蛋与鸡”的古老命题,但又不完全是一个可以对等的类比关系。劣质师资要上出“金课”是不太可能的,而“金牌教师”所上的一定全是“金课”吗?这很值得思考。人不可能一上讲台就是名师,“菜鸟青师”偶尔也能上出精彩的课来,但必须给予其成长过程中必有的良好环境。挤出“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希望达到的教育硬性目标,但高等教育更要关注和优化高等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体系与途径,关注和促进高等学校教师专业与职业的共同成长,尤其是构建并确立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制度设置、管理体系与文化风气。当大学名师成了“稀有动物”,当“金牌教师”忙于应付教学,“水货”与“水课”就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式微与危险。如果说好的制度、管理与文化会让懒人变勤、孱者变雄、恶人从善,那么坏的制度、管理与文化则会让勤者变懒、好人变坏、强者转弱。“金课”可得,名师可期;金蛋虽好,金鸡难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有一个健康绿色且奋发向上的教育生态。因此,打造“金课”、挤出“水课”除了立足于高等学校本科课堂与教师本身,还得将“功夫”下在本科课堂教学之外。

猜你喜欢
金课名师质量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直播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