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民宿的类型、文化营造及改进策略

2021-11-26 09:25丁桂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宿

丁桂芊

(河南科技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改革开发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丰富独特的太行山旅游资源,是吸引当今京、津、晋、冀、豫等周边地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热点。《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把太行山区建设成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山脉旅游区、践行“两山理论”协同发展试验区、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的具体定位[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说过“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2]。实际上,壁立千仞,飞瀑流泉,雄伟秀丽的南太行,主要分布在豫晋之间的交界地带,属于最优秀的旅游资源[3]。民宿业的发展表明,成功和适度的民宿建设,是接近和融入自然观光资源的前哨。从美学的视角来看,民宿建筑是融于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点,对于体验自然风光,亲近原生态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从旅游学的视角来看,民宿是自然观光资源和民众休闲活动的桥梁和驿站;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民宿是旅游观光活动的一种低碳方式;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民宿是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契合点。本文仅从民宿建设与文化体验的视角入手,尝试推动南太行民宿业的发展。

一、南太行民宿的类型

民宿体验既有风格与审美问题,也有类型的适应问题。区位是吸引区域内客源的距离优势,观光资源是吸引旅客入住的体验优势。最初的南太行民宿,就是普通的民居,旅客可选择的类型较少,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住宿条件和审美体验就会有更高的需求。这一个阶段,哪种民宿类型更能适合游客中的多数群体,其发展也就更快一些。2015年9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5)》,显示距景区300公里范围以内的游客,比例达到55.6%,其中观光游览类游客占比为49.7%,休闲度假类游客占比为37.8%。所以,民宿设计的类型,需要按照旅客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规划建设。

(一)观光游览类

观光游览旅客,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对景点的特征和旅行费用比较敏感,入住的民宿指向不太集中,入住时间也相对较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美。所以观光游览类民宿,必须处理好远景、中景和近景的关系,真正做到远景可以瞭望,中景可以欣赏,近景十分融洽。这类民宿要求地势突起、环境敞亮、视野辽阔,四周高大的林木较少,属于敞开式建筑风格。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利用楼房的高度,在顶端建一个瞭望台或观景台,有一个步梯通向楼顶,方便旅客对区域环境的认知、品鉴和回味。二是客房的窗户要宽大明亮,最好采用双层玻璃钢的大开面设计或全景式窗户,面向远景和中景的主要位置。真正做到人在房间休息,视野还在风景中徘徊。比如在黄山,一个观景窗的客房,价格就相对高出三分之一。三是民宿的走廊、客房、餐厅等空间的墙体上,可以悬挂附近的标志性景点的图片、绘画,或摆放木雕作品、奇石盆景等。四是入住者撰写的游记、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存入电脑、微信群等自媒体,方便旅客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和讨论。做到依靠民宿平台,联络消费群体,共享美丽风景。五是在公共区域展示自己的产品,在接待前台出租和销售风景介绍、游览路线图、雨具、登山工具等。

(二)度假休闲类

度假休闲类群体,年龄层和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有的属于家庭出行,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调节生活节奏,要求入住环境相对安静,很适宜在林地附近选址。对目的地的指向比较集中,入住时间也相对较长,喜欢半围合式民宿院落。与观光游览类群体有所不同,他们的活动范围以中景和近景为主,节奏比较平缓。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突出院落和休闲区的功能,比如有视野较好的观景平台,有凉棚一类的半封闭休闲聊天场所,有健身活动器材和场地。二是近景的环境设计,拥有小菜园子、葡萄藤架、茂林修竹、奇花异石,种植观赏类树林,比如银杏、黄栌、红枫和柿树等,昼观美叶,夜听鸟鸣。毗邻小桥鸣水、崖壁流云、古木参天,营造一个温馨、优雅、别致的休闲环境。三是中景的环境设计,安装路标,规划果园,美植梯田,装点亭台。可以春观山花烂漫,夏做亲水游戏,秋高挖菜摘果,冬寒玩雪赏冰。四是在民宿的功能分区上,设计有聊天的茶室、娱乐的棋牌室等休闲设施,使他们的度假生活既充实,又方便交友活动。五是避开前厅、主路和停车场,开设一个后门,有小径蜿蜒通向民宿附近的小山、小溪、树林、鱼塘和观景台等,供餐后散步。

(三)康养避暑类

康养群体,以老年群体和亚健康群体为主,另外还有许多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养需求,如青少年、孕妇、作家和画家等,具有明显的“候鸟式康养”特点。避暑群体,以大中城市的老年人员为主,经济条件较佳,时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多以家庭出行的方式旅行,出行目的一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和放松精神压力。该群体选择的地点,以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迤逦为主,周边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植被和溪瀑,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居高。区域内拥有较多的长寿老人,医疗条件适宜,交通极为便利,人文景观较多,可以实现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的康养效果。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环境幽雅,背后和两侧有山岭或高地环绕,冬季挡风夏季纳凉;周边有茂林修竹、飞瀑溪流,建筑前面有缓冲地带,远离喧闹的场所和交通路口。二是以围合式或半围合式建筑为主,用较多的走廊设计疏散稀释客流,避免客房入口集中聚集,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干扰。做到既能够感知外面的灵动之气,又可以修心养性,调整饮食和睡眠。三是室内外种植和摆放一些绿植,比如常青藤、虎尾兰、康乃馨和君子兰等,既能净化空气,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四是电子设备合理应用,如视频安防、智能云眼、环境检测、无线信号和电子呼叫等智能设备,可以根据客人的具体需求,动态增加或关停。五是在室内外多设置温馨的提醒和告知标牌,比如三高群体的注意事项、请勿高声喧哗等,位置要恰当,大小要适中,设计要精致。

(四)红色教育类

南太行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刘伯承、陈赓、皮定钧、郭兴等抗日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拥有平甸、沙窑、西平罗和暖掌等抗日基地,陈赓将军当时把十八盘比作长征路上的腊子口。辉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刘西瑞,曾赋诗:“太行山下明珠悬,敢将秀美比江南;更有光辉动人处,曾是豫州小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先后涌现出了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裴春亮等多个治山修水的劳动模范人物,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红色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选址应当相邻或接近红色基地,或是自身与红色故事有一定的联系。二是修缮当时的建筑和文物,或恢复重建早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接近原貌的建筑形象展示艰苦岁月的斗争历史。如卫辉罗圈村的杨贵故居,房屋结构属于典型的合院式建筑,仅有少量的建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修缮的,基本上保留了民居的原貌。应当说明的是,通向银杏树的后门和小道最好也要重新修建,因为银杏树曾经是杨贵的藏身之处。三是室内陈设的风格,以朴实无华、仿旧材质和素净典雅为主。家具、布艺、厨具和洗涮等用品,应当接近抗战前后,或改革开放之前的实物形状,环境卫生整洁,落落大方。四是室内装饰物品,应当符合历史时期的特征。特别是装饰画要采用民族风格,比如用抗日诗词书法作品、老照片或抗日题材剪纸艺术等作品,在相应的位置张贴。五是依靠民宿,设计出系列红色产品,主要有行军步道、战场遗址和军粮菜系等。比如,江苏泰兴的黄桥烧饼、山东沂蒙的煎饼歌。1943年太行山区遭受大饥荒,八路军推出40多样野菜代餐,还发明了和合饭等。

(五)科普写生类

自然美和艺术美,有许多共同之处。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和美术写生等群体,具有相似的住宿需求。南太行山区,有着众多的地质、林果、花卉、中草药、农作物、动物、建筑、方言和饮食等资源,由于环境相对闭塞,保存较好,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科普基地。而上述资源,同时也是美术类院校师生描绘写生的对象。据河南省2020年高招数据统计,仅是美术类考生人数就达59 393人,现已为全国美术考生人数第一大省。因此,民宿的设计也应当体现这类群体的需求。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选址要贴近科学资源和观光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段,周边有奇特的地质构造、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风姿卓越的奇花异草等独特的资源,既可以作为高校许多专业观摩与学习的题材,也可作为美术类专业师生的写生素材。二是民宿的空间设计要适应集体住宿,大开间、宽窗户、高屋顶,吃、住、洗、学相对方便,适合班级管理和男女生的特点。三是做好民宿的近景设计,比如叠石、古藤、绿植、盆景、凉亭和阳台等,供天气不佳时在院内外作业。四是在客房、走廊、餐厅等室内外环境,悬挂各个时期描写附近题材的美术作品,或名家的摄影作品,或村史介绍和家族居住史介绍等。五是民宿群落申请或集资建立小型的专业的博物馆,周边的地质地貌、古树名木等重要珍稀资源,可以立碑标注,悬挂名称或二维码介绍。

(六)山地运动类

山地户外运动,是指在海拔3 500米以下的山地和丘陵之间开展的登山类户外运动,一般利用山地的险、峻、陡、高、远、难等特点,主要有丛林系列、峡谷系列、攀岩系列、徒步系列和探险系列等项目。由于该类运动适合人类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和亲近自然,能够培养人的意志与毅力,增强人的智慧与胆识,激发人战胜困境与孤独的顽强精神,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近5年来,国内徒步群体已从2 000多万人,上升到6 000多万人。据北京市的一项研究,户外徒步群体以高学历和中高经济收入为主[5]。民宿的环境与装饰,一是选址属于小枢纽地带,四周有比较密集、优质的山地资源,距离山下的车道或路口,徒步行程在4个小时左右。无论是环线还是穿越线路,正好处于中间的休息位置。二是室内设计以小开间或小标间为主,做到紧凑、简朴、大方和适用,采光、通风和观景相统一。三是室内装饰,墙壁以区域地形图、附近的风光照片和山地安全知识为主,接待室、餐厅等空间以步道沙盘、盆景、原产地根雕艺术等为主。四是室外院落装饰,走廊和屋檐下悬挂户外旗帜,以玉米秋粮、山果枝挂或串挂点缀。还可以建立典型的模拟崖道,供攀爬练习。院内以桃、杏、梨、山楂和海棠等果树种植为主,墙外以绿竹、银杏、乌桕、红叶李等绿植为主。五是周围的路口、岔道和禁行,应当设置路标。标志性景点和步道有碑刻介绍。

二、南太行民宿的文化营造

从文化概念来讲,文化的根本性内容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的范畴。概括来说,就是人的具体活动方式之中所包括着的价值追求[6]。民宿是一种集观光、休闲、运动、文化和居住等体验活动的共同载体,因此文化属性是民宿的灵魂。在这里,山民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山地文化的传承者。民宿建设若是离开原住民的参与,也就变成了一家小旅馆。而民宿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则是民宿业运营所必备的。

(一)地域文化的代言人

南太行地区具有悠久的人类活动史,留下了灿烂的民族文明硕果。从《诗经·卫风》“毖波泉水,亦流于淇”,到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李白《行路难》“将登太行雪满山”,再到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均植入了民族文学的殿堂。从神话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姜太公治水、孙登吹啸、竹林七贤、孙奇逢讲学等,都在这里留下佳话。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白陉古道和赵长城遗址、抗日时期的八路军步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水利工程、挂壁公路等,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这种地域文化的表现,一是艰苦卓绝、敢于牺牲的民族独立精神。抗战后期,太行山区遭受空前饥荒,抗战军民缺衣少粮,以野菜度日,仍将抗战坚持到底。二是治山修水、改天换地的愚公移山意志。20世纪70年代,辉县人民依靠苦干的集体精神,建成了中小型水库19座,解决了居民饮水与蓄洪的问题,“辉县人民干的好”一举成名。南太行密集的挂壁公路,现在都成了著名的人文景点。三是省吃俭用、勤劳苦干的耕读治家传统。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邵雍耕读百泉,“冬不炉,夏不扇”的苦读精神,成就了一代宗师。开荒与放羊的山民,经常会选择在崖壁下过夜,完全不惧野狼的嗥叫。四是淳朴热情、待客忠厚的为人处世原则。辽阔的地域,寂静的岁月,每当有客人到来时,主人都会倾其所有来招待,推心置腹陪伴交谈。无论是经商还是交友,都不忘初心。

(二)山川岭谷的指路人

无论是徒步穿越,还是观光休闲,都需要对该地区的地形、景点和路径详细了解。事实上,原住的山民世世代代都定居在那里,由于世代的传承,对那里的环境了如指掌。而早期的观光者和徒步者,所行走的路线、翻越的岭谷、观赏的景点,都是当地山民的引领或指点出来的,至今有许多都成了经典的线路与景观。应当说明的是,随着景区的开发和山区人口的不断流失,老一代的原住山民也即将退出青山绿水之地,随着子孙转移到城中居住。而走出去的新一代山民,也很难再回到原来的山村。然而,山村民宿作为家园的形式之一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所谓山川岭谷的指路人,一是山村历史的创造者,是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山民,他们忠厚朴实、敬畏自然、善待客人、侃侃而谈,在那里采过药、放过羊、栽过树、筑过路,熟悉山村的鸟兽虫鱼,能够讲出许多大山的故事。二是喝过山泉水长大的一代,大山就是家里的后花园,他们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身强力壮、为人正直、知识面广、善于交流,能够为迷路者指点迷津,能够为遇险者解除灾难。三是热爱自然的人,他们了解大山、亲近大山、喜欢大山,身体健行、技术先进、易于沟通、服务周到,比如一些户外路导,能够对道路和人员进行详细分级,既识路又识人,知道什么样的人能走什么样的路,能够把最美的风光介绍给客人,不是导游胜似导游。

(三)审美鉴赏的陪伴人

优秀的山村民宿,能够让旅客体验到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奇特的地形地貌、珍稀的古藤名木、多变的气象气候、优雅的花草绿植、古朴的民居建筑和悠久的奇闻异事等,都是民宿消费者的审美对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审美鉴赏陪伴人,一是要掌握美学方面的一些理论和知识。观光休闲、山地运动和避暑康养等群体活动者,他们的学历较高,阅历较丰,审美要求较强。要陪伴好他们的审美活动,就必须在理论知识方面达到或接近他们的审美水平,这是对话的基础,也是职业的需求。二是加强美学修养,恪守职业道德。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是客观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而那个“完整形象的特质”,主要来源于美的心灵[7]。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漫长过程,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职业道德和伦理。三是能够了解和不断发掘审美资源的内涵。观光也好,写生也好,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让旅客获得较多的审美体验,既要清楚审美对象所在的位置和时间段,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可谓非一日之功。四是能够推荐和宣传审美资源。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将审美资源介绍给消费者,既要有发现的功夫,又要有宣传和推荐的能力。这方面,摄影、摄像、地理定位、抖音制作、美篇创作、民谣创作、广告撰写、季节推出和媒体利用等,都有广阔的运作空间。五是能够有效地保护审美资源。许多审美资源都是稀缺的,一闪失成千古恨!这既是民宿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遗产。上报政府主管部门,申请遗产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从政策和法律层面做起,真正做到发现与保护为一体。否则就会陷入“开发—建设—破坏”的循环中。

(四)熟悉旅客的贴心人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做好每一件产品,是企业神圣的职责。作为民宿业,服务好每一位旅客,就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熟悉旅客的基础之上。要做好熟悉旅客,一是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本地区的消费者,有哪些类别,有哪些爱好和忌讳;外省的消费者,每个省市有什么差别,大中小城市有哪些差别等,都需要不耻下问,胸有成竹。二是他们行程的目的有哪些?是有备而来,还是走马观花?三是他们的期望值。这可以从消费者的身份、年龄、居住地和行程安排等方面判断,也可以从吃住行乐等方面,以及之间的交谈和倾听等方式了解。四是尊重他们的消费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能力、习惯爱好所形成的。事实上,当你尊重别人的习惯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对方的尊重,多数的消费者都会投桃报李的。五是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当他们从家中出发,再回到家中的全过程旅行中,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玩,都得到你全方位的热情接待时,你就能全方位的拥有客人。民宿业作为家园的审美体验,才真正做到了家的味道。

三、南太行民宿发展改进策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和日本一些乡村出现了类似民宿业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民宿是在早期的宗教朝圣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Jackie把民宿定义为能够体验旅游环境的民宿产品[8]。南太行的民宿雏形,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避暑和观光等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山村家园式的地域审美与文化体验活动。当南太行以简陋的民居迎来四面八方的来客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消费群体开启了民宿经营的系列活动,但至今还徘徊在中低端民宿的价位,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2020年,中国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预订的民宿行业,总规模在360亿元左右。对于民宿的设计来讲,如何适应和引领这些观光旅行活动,重塑或赶超先进地区的民宿业,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利用区位优势扩展民宿规模

区位是民宿建设的首要因素,选址要充分考虑交通的通达性,毗邻比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和AAAA级以上风景区,在大中城市三小时车程范围内。新乡南太行处于河南新乡、安阳、焦作和山西晋城四城区域中心,相望郑州、洛阳、长治等城市,距新乡市中心城区30多公里,距郑州国际机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随着郑州—新乡—南太行轨道交通、新晋高速公路、环南太行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完成,南太行山区将迎来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新乡南太行山区的民宿建设迎来了一个良好的预期。其次是融资,资本的嗅觉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和市场机制的成熟,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繁荣和居民健康需求,必将为南太行山区带来丰富的客源。实践表明,民宿与入住需求,还体现在一种不断的跟进状态,直至饱和,甚至形成过剩。因而客流量的实际变化,是民宿建设规模的制约因素。在这方面,对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的地区来讲,任何一种预测模型都属于对已知信息的掌控,属于一种趋势判断。

区位优势的演变,对于民宿的设计是一个考验。其一是规模适度。《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规定,民宿单幢建筑客房数量应不超过14间(套)。这个上限既符合民宿发展的初级阶段需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民宿的亲情化、家庭化和体验性。否则规模过大,既放大了风险,又与酒店客栈相类似。其二是房间的差异化发展,这是由旅客的经济能力和审美差异决定的。套房、标间和经济间的比例,呈金字塔形状分布,是与旅客的经济能力相适应的。也就是说,内在的标准越是接近旅客的实际需求,其入住率也就越高。其三是分期建设。从小规模做起,最好不要一步到位,等到经验、资历和资金有了一定的积累,根据实际需求再扩大经营。其四是多种规格和标准的接待设计。比如增加帐篷区、房车区和充电桩等,属于一种柔性规模。帐篷区与庭院、绿地之间可以互用,房车区、充电桩和停车场之间也可以共用。其五是依照《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山区和丘陵地区每户宅基地的标准,不准超出200平方米。如果要扩大民宿的影响圈,可以采取开小门巧借绿化用地、菜园地和闲荒地等,扩大民宿的体验范围。其六是相邻的民宿建筑群落之间的设计,可以采取互补和共用等原则,在使用效益上进行提升,以扩大容量规模。

(二)维护与创新地域建筑风格

民宿是一项民居建筑工程,它所表现出来的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和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所展示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居住者的民族性格特征、地理与气候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特征、设计哲学和艺术素养等内容。汉民族在几千年的民居建筑历史上,以防御为主的建筑哲学思想具有主导地位,并逐渐形成了围合式的建筑风格[9]23,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徽派的天井三合院、福建的客家土楼和昆明的一颗印民居等。这种围合式院落,在南太行山区也存在较多,一般为富裕的阶层所拥有。比较典型的有卫辉市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一斗水的李家大院、贾家大院,齐王寨的齐王楼,拍石头乡的牛家大院等。这种围合式院落的建筑特点,一是就地取材,利用南太行山石建成墙体和屋顶,防水防火,经久耐用;二是两层结构,上层储物,下层住人,木质楼板,冬暖夏凉。夜晚院门一关,六七米高的外墙无窗,形成紧凑的封闭空间,堪称山中堡垒,不惧猛兽匪患,又称堡院[10]54-59。另外,牛家大院为五进四合院,拥有完整的地下通道,可以通往其他院落和野外,具有储物、藏人和逃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半围合式建筑,为常见的普通山地民居。一般为一个正房和一个厢房,其余的空间利用石墙或天然崖壁进行围合,有一个简单的柴门,或不设院门,形成半围合式院落。

但是这种传统的建筑风格,在采光、通风、防潮和建设速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南太行地区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气候的变暖、交通的便利、新材料应用和社会治安的好转,特别是民宿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红砖逐渐取代石墙、玻璃窗取代纸糊木窗、敞开式设计取代围合式设计、低矮的篱笆墙取代高墙深院的建筑风格,开始了典型的新旧更替现象。在当前的民宿设计上,出现了现代风格、新中式风格、欧式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等[11]206-210,适应了不同类型群体的需求。鲁迅先生讲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民宿的设计来讲,一个成功的民宿离不开地域文化体验,而围合式建筑和石墙工艺等风格就体现了南太行的山地文化。对于围合式建筑,必须有适度的保留和维护。但是地域风格也不是固步自封的,比如采光和通风等问题,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只要这种风格能够和谐融于周围的建筑群体和自然山水环境之中,更好地留住喜欢的旅客,都可以进行尝试。

(三)整合民居与民宿资源

民居是居民的住宅及其所延伸的居住环境。当民居被用来接待观光和休闲等旅客群体,进行有目的经营时,民居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民宿。从生态环保和文化体验等角度来看,传统的民居、废弃的民居,乃至恢复已经消失的民居,都是一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民居与民宿的整合,既包括民居改造为民宿的过程,也包括新建民宿与旧民居的整合利用。这种利用,从单个民宿的视角看,一是可以改造之后用来接待消费者;二是可以维修加固之后进行观赏,当作民宿博物馆、产品展览馆等使用。那种认为传统民居已经过时,需要推倒重建的观念,是对民宿建设非常有害的。建筑都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拆除之后既损害文化载体,又产生建筑垃圾影响生态和景观。改造旧建筑的成功例子有很多。贵州黎平县一个侗族村寨,在尊重原有乡土风貌的同时,将部分废弃的禾仓改造成民宿,形成保护性利用,使传统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挪威迈可达伦旧谷仓民宿,位于一个著名的滑雪圣地,山间景色优美,冬季滑雪爱好者众多。设计者利用一个25平方的废弃小谷仓,保留了原来粗糙的木质构造表面,改造成嵌套式舱体滑雪民宿,突出的飘窗还可以欣赏美丽的山谷,既舒适又安静[12]51-54。而该民宿和谐相融于四周的环境之中,现已成为山中的一个美景。

从民宿群落之间的关系来看,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关系的民宿,以及民宿上下游产业链所形成的群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力。民宿群落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分配、业务互补、协同经营、整合营销和消费共享的运营,用来吸引更多自然属性客流。比如浙江的莫干山民宿群落,开始向着高端化和精品化的方向提升。舟山嵊泗五龙岛民宿有200多家,依靠沪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环境,需要一个共同的民宿群落品牌来运营。韩国的北村韩屋村民宿群落,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和休闲住宿为一体,向着高端化和品位化的方向发展。民宿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联。民宿群落与村落之间,也有许多的关联,毕竟民宿的文化属性离不开村落文明。2014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保护传统民居等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另外,一些村规民约等制度,也属于这方面的建设。许多山村的文明旅游公约中,就有防火、文明游览、注意安全和以礼待人等规定。应当指出的是,入乡随俗,村规民约是面向民宿主、原居民和旅行者所有人的,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的一方。

(四)按照旅客需求进行分类建设

民宿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将民宿的人文建筑和谐融于自然观光和区域主题文化的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居住者的审美体验和生活体验,达到生态、文化、体育和经济等多重效益效果,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品牌经营,这就涉及旅行者的具体行为要素。旅客与民宿的关系,诠释了旅客旅行的目的,且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所谓共性,一方面是地理区位具有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交通的便利、民宿与旅行资源的契合度;另一方面是民宿体验的舒适度,即民宿所处的室内外环境、文化氛围和服务质量等要素。所谓个性,一方面是旅行者的旅行与活动目的存在着许多细微差别。比如对于避暑的群体来讲,就要有一个海拔较高的位置,夏季气温凉爽、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周边环境优美等,郭亮和天界山等景区就有这方面的资源。而对于观光的群体来讲,优质的、众多的和不可替代的观光资源,则是吸引观光群体的主要因素,就像八里沟景区和关山景区等。这种资源越是稀缺,设计和建设的价值就越大,稀缺性与价值性呈正比。另一方面是旅行者对于民宿的具体要求上,不同类型的人要求不尽一致。比如徒步群体主要喜欢民宿的远景,康养群体主要喜欢近景;工薪阶层喜欢经济适用的民宿,中产阶层喜欢舒适优雅的民宿。旅客消费一定的时间和资金,不顾旅途疲惫,达到的活动审美体验,与他们的心理期望值应该是相符的,这就是旅客与民宿之间的社会交换理论[13]39。对旅客的需求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实现他们的期望值。

猜你喜欢
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东胡林民宿
太原晋源区古村赤桥兴起民宿热
民宿体验官:没有比每天在不同地方醒来更酷的事
田映霞作品:《洗尽铅华》
——轻奢民宿软装设计
黄健美 艺商结合催生“网红”民宿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北京门头沟民宿青山秀水里的文化“拼盘”
民宿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