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作品《湘江春歌》艺术风格及演奏技术分析

2021-11-26 10:49何鑫然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吐音乐段湘江

何鑫然

笙是我国汉民族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史料记载我国最古老的笙出土于距今2400余年前的曾侯乙墓。至春秋战国时期,笙与竽并存应用并十分流行。至明清时代,笙的形制愈发多元,逐渐由雅乐转变为人们音乐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的笙乐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华儿女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传统笙音域较窄、使用范围较小,经近现代改良的笙音乐优美、音域宽广、善于表情,且极富歌唱性,既能够演奏出抒情、婉转的音乐,又能演奏雄壮浑厚的曲调。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深受人们青睐,作曲家们也积极探索笙乐的现代化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笙作品,《湘江春歌》便是其中之一,其以湘江风光为题材,发挥了笙的音色特征,经过巧妙构思形成美妙旋律,对于笙乐发展与创新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一、笙作品《湘江春歌》创作背景

笙是我国汉民族最为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对于西方乐器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据历史考证,我国笙乐器发展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最初为宫廷雅乐必备的乐器,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的变革,笙乐器逐渐与民间音乐文化活动紧密相连,成为人们音乐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传统笙形制单一、音域狭窄、表现力较弱,因此仅适用于合奏或伴奏,当吹奏高音区时尝尝需要借音吹奏,其适用性及在宫廷、贵族与市民音乐活动中的地位略低于竽。

笙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获得长足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十分繁荣,加之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音乐巨匠、作曲家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我国传统器乐的现代化发展。音乐巨匠们改进了笙的形制,逐渐克服笙音域狭窄、不能转调、快速演奏不变等缺憾,为笙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良后的笙与传统笙相比音色更就有鲜明特色,高音明亮甜美、清脆透明;中音柔和饱满、婉转悠扬;低音浑厚雄壮、低沉结实,且笙演奏时音量较大,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在笙改革、文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涌现了众多优秀的笙作品,如《凤凰展翅》、《牧场春色》、《欢乐的泼水节》、《湘江春歌》等。其中《湘江春歌》是由我国著名笙演奏家、曾任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的翁镇发先生创作的笙独奏曲,以笙乐特色描绘了湘江之春的美妙景色,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笙作品。

二、笙作品《湘江春歌》曲式结构

笙作品《湘江春歌》全曲共三个乐段,以高超娴熟的音乐创作技法描绘了异彩纷呈的场景,作曲家对于笙乐的深入研究使得全曲的艺术特色鲜明,画面感十足,且极富情感色彩与音乐感染力,聆听此曲仿佛置身于湘江人民的风俗人情之中,感受着湘江自然风光、渔米收获时节的丰收喜悦、体验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婉转悠扬的笙乐缓缓流淌,诉说着无尽的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一)引子与第一乐段的艺术特征

笙作品《湘江春歌》引子部分由高音起,回旋式旋律中结合使用波音环绕着高音,音乐力度逐渐减弱,营造出清越、高雅、灵动且奇幻的音乐意境,并给人以“先入为主”的感觉,令人瞬间被独特的笙音色特点所吸引,不知不觉中代入到笙乐所创设的审美空间、虚实交织的情境之中。引子部分落在宫音结束,接下来为整首曲子的第一乐段。第一乐段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整个部分贯穿传统和声、单吐音演奏技巧,在结合2/4拍节奏,形成舒缓、悠扬、优美、动听的旋律,将生机盎然的湘江之春景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2]。第一乐段A部分是对主题旋律的呈现,欢快、愉悦的主题旋律色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昭示着春天的到来与万物的复苏。第一乐段B部分与主题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乐段绚烂多彩、形式灵活。A’部分是对A部分的再现,虽然沿用A部分的音乐素材与旋律线条,但是在创作技法上进行了改变,使得A部分与A’部分交相辉映,共同衬托主题旋律。值得注意的是,在A与A’部分作曲家设置了大量的单吐音。在笙乐演奏中,单吐音是一项最为基础的演奏技巧,其分为软吐音与硬吐音,二者带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且对笙音色的凸显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在散板与慢板中一般运用软吐音,可以使吹奏出的音婉转悠扬、清越高雅;在快板中一般运用硬吐音,可以使音色清脆明亮、畅快淋漓。

(二)第二乐段的创作技法

笙作品《湘江春歌》第二乐段为全曲的慢板部分。该乐段使用了大量三度、四度跳跃的旋律,音乐情感与情绪持续推进,体现出湘江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现在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生活的珍惜。第二乐段旋律优美,速度变化多样,可以表达出复杂且深刻的情感,第一行旋律以单音为主,第二行旋律为传统和声,第三行旋律包含着转调。如波浪与阶梯一般,将主题旋律逐渐推向高潮。因第二乐段为慢板,旋律舒缓但极富自由性,作曲家在该乐段设置了诸多花舌、呼舌演奏技巧,演奏时气息带动着舌尖做有规则的振动,气口的大小、气息的流速以及气息的饱满都会影响实际的演奏效果。不仅如此,虽然整个乐段旋律悠扬,但速度富于变化,情感也随着音乐的进行不断爆发,作曲家巧妙地借助多元化创作技巧对该乐段的旋律、节奏进行处理,融入了自身的思索及对笙乐特色的品悟。在连接第二与第三乐段之间,作曲家创作了华彩乐章,始于渐快乐句的华彩乐段将人们代入到欢快、愉悦的氛围之中,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且跨越式旋律灵活连贯,对笙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当把握好华彩乐段的谱面规则,灵活处理其中的音符与吹奏的音色,以此将笙乐特色、作品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第三乐段的情感色彩

笙作品《湘江春歌》第三乐段为全曲的小快板部分,也是整个乐曲内情绪最为欢快、饱满、轻松、愉悦的乐段。作曲家在该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笙乐特色的节奏型,采用了单吐、双吐、三吐演奏技巧。最为全曲的最后一个乐段,与第一乐段湘江之自然景色的描绘、第二乐段情感的自由抒发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完美衔接,作者借该乐段想要表达的是美好的湘江之春中,人们辛勤劳作但乐在其中的场景,儿童欢乐亲近自然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出作曲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的关照以及自我意识的凸显。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创作背景与文化题材,笙作品《湘江春歌》也不例外,曲子自身是笙乐表现的载体,又是“中西合璧”的桥梁,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渠道,作曲家以巧妙的乐思、精湛的创作技法、对笙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借鉴、改造创作出改部笙作品,尤其是全曲的第三乐段,可谓是笙演奏技巧的集合,干净利落的呼打、强有力的三吐渲染了欢快的氛围,展现着湘江人民的精神风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成功将乐曲推向高潮继而结束[3]。

三、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技巧

笙作品《湘江春歌》善于以简单的演奏技巧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音响效果,以音色的调节、音符的巧妙处理体现出湘江地域风格特点,抒发欢快、愉悦的情感。虽然该部笙作品对演奏技巧要求较低,且其中并无复杂、过难的演奏技法,但是演奏者还需要在笙演奏基本功上下足功夫,深入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作曲家意图、音乐内容与曲式结构,以及作品内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并以正确的呼吸方式、手指技巧与口内技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以笙演奏体现出作品内涵,将我国古老的笙乐器发展水平推向更高的台阶。

(一)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呼吸技巧

呼吸技巧是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最为基本的技巧之一。只有气息饱满、连贯、结实、集中才能顺利吹奏出富有弹性的吐音。笙为吹、吸皆可以发音的乐器,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该部笙作品时需要把握好吹、吸演奏技巧。首先,要保持正确的口型、口风。演奏者嘴部肌肉收紧并用力适中,嘴唇中间位置放开呈椭圆形,以包住笙嘴、吹吸不漏气为准。演奏过程中嘴部肌肉切忌放松,避免气息不连贯影响演奏效果。同时要保证呼吸均匀有力,跟随乐曲的旋律、速度等自如有度的调整呼吸节奏与力度。其次,选择适宜的呼吸方式。笙作品演奏中常用的呼吸方式包括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与腹式呼吸法。三者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且各有优劣[4]。其中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较为科学,所吹奏出的气息均匀连贯。胸式呼吸法适用于吹奏速度较快的乐曲。腹式呼吸法适用于长乐句演奏,能够帮助演奏者存储充足的气息。在演奏笙做皮《湘江春歌》时,演奏者需根据乐曲的节奏、速度等合理选择上述呼吸方式,以此保证笙作品演奏达到所需的艺术效果。最后,注重气息的灵活运用。笙作品《湘江春歌》内包含大量的单吐音,尤其是演奏第三乐段小快板部分的单吐音时,需要保证舌头与手指的配合,将气力凝聚在一点并灵巧、跳跃的运用,可以使单吐音演奏收放自如。

(二)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手指技巧

手指技巧是生作品演奏的基本功。笙作品《湘江春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和声,相对于单音而言和声发音更为和谐、饱满,韵味十足,但对于演奏者的技巧性指法具有较高的要求。演奏者应当在单音的基础上,以手指的不断变化,如调整按键的力度、手指的快速跑动等实现和音效果。亦或是根据自身对笙作品内涵、情感的理解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在主音之下配以4度音,可以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体现出演奏者的主体意识及其高超的演奏技术。同时,笙作品《湘江春歌》第二乐段为慢板部分,旋律的自由性较强,演奏者可以运用颤音指法增强乐曲的运维。颤音,即颤指,演奏者需要以手腕或手指为支点进行运指,在演奏速度较快、节奏变化明显的乐段时,演奏者需要以手臂带动手指运动。主要原因在于此类乐段情感情绪饱满且复杂、节奏富于变化、旋律绚烂多彩,单纯依靠手指力量不足以达到所需的演奏效果,并且会使演奏者产生疲劳感,影响其正常发挥。而以手臂带动手指运动能够调动更多的肌群,这样在演奏中能够保证颤音频率一致、均匀连贯,并且能够为手指的颤动留出充足的空间[5]。

(三)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口内技巧

笙作品《湘江春歌》演奏口内技巧主要指口型与舌头的配合及其变化。在《湘江春歌》第二乐段包含大量花舌、第三乐段包含单吐音、双吐音与三吐音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都需要配合口型与舌头的动作。如吸花舌的口内技巧在使用时需要将舌头舒展、尽量贴紧上颚后吸紧,可以起到阻隔多余气流的作用,再将舌尖与上颚之间留出一道细,让气息由细缝流入口腔内部,从而使舌尖部分均匀的振动。吹花舌口内技巧与吸花舌不同,需要将舌头悬空放置在空腔内部,舌尖微微翘起,呼气时气息带动舌头振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再如吐音的口内技巧。《湘江春歌》内的单吐音较多,演奏时腮部微微收紧,保持嘴部肌肉收缩、嘴部呈椭圆形,吹奏时控制好气息发出类似于“T”的声音,并且要保证声音富有弹性与跳跃性。双吐音相对于单吐音而言难度较大、速度较快,在保持正确口型、气息连贯的基础上舌头与舌根部分快速变化与移动,发出类似“TK”的声音。三吐音是对单吐音、双吐音的结合,发出类似于“TTK”的声音。

结 语

笙作品《湘江春歌》是我国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创作的笙独奏曲,描绘了湘江之春的美好景色、体现作者及湘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湘江春歌》由三个乐段构成,不同乐段包含不同的演奏技巧,情感情绪持续递进最终将乐曲推向高潮。在演奏该笙作品时需要把握好呼吸技巧、手指技巧及口内技巧,保证气息连贯充足、均匀有力,手指配合口型与舌头演奏出颤音,并以口型与舌头的配合与变化演奏出花舌、单吐音、双吐音与三吐音,以此达到笙作品演奏所需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吐音乐段湘江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竹笛吐音技巧的演奏运用
湘江魂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湘江渡
视唱练耳与钢琴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
演奏萨克斯管的吐音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