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扬州慢》的艺术特征

2021-11-26 10:49李韵琴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姜夔扬州旋律

李韵琴

一、姜夔与《扬州慢》的创作背景

姜夔,南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号白石道人。他所写的词在自成一家,一直以来受到大家的推崇。姜夔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他创作了大量音乐韵律和文字两者都非常精美的“雅词”。纵观他的一生,因空有满腹才情却遇不到赏识自己的伯乐,一生都没能踏上仕途,他的词作之中包含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在当时的词曲派别里,他既不是豪放派也不是婉约派,而是另树清刚一帜;而他的自度曲,因为完美结合了词的思想性与音乐性,被当时的词道大家称赞。姜夔一生的著作现存的有《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于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白石道人歌曲》这一曲集,宋朝的词曲本都是可以演唱的,但是大多数宋朝词曲的作曲部分已经遗失,只有作词部分保存下来,《白石道人歌曲》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音乐史的珍宝”,在于它不仅仅保存了作词,还将带有宋代风格的作曲也保存了下来,这对后人研究宋曲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让后代能欣赏到宋朝这一文化丰盛时期的音乐风格。这首《扬州慢》就是《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一首自度曲。自度曲用当代语言来描述就是词曲作者为同一人,当今歌坛这种创作人比较常见,但在宋朝的年代要么词人不懂音律,要么音乐家文采不妙,像姜夔一样音律诗词俱精通的艺术家尤其难得。自度曲难得之处在于作曲家完全理解自己所创作歌词的意境,谱曲也就能最大程度的契合歌词的情感,让作品情绪和思想的表达能够从词曲两方面共同演绎,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冲击,从而词曲合一达到艺术的高峰。

《扬州慢》成曲于南宋时期,以琴歌的形式表演。描绘了扬州凄冷萧条的一种景象。是一首流露伤感情调之作。他的创造灵感是由于1161年,完颜亮侵入扬州,扬州自此陷入了绵绵不觉的战火之中,人们的住所以及各种建筑都惨遭破坏,社会的经济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百姓饱受战乱的痛苦,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扬州城内一片凋零景象。战乱十多年后,姜夔来到扬州城依稀可看到当年的战乱给城市带来的伤痛。姜夔看到昔日“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的扬州城因为战乱,如今早已不复往日繁华,到处显露着被战争破坏的残垣断壁,一时之间百感交集。看着这因为完颜亮入侵扬州而导致的悲惨景象,他怀着悲愤仇恨的心情,写下了《扬州慢》词,以此描绘战争带来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乱时期产生的社会动荡的悲愤与对国家存亡以及民族安危的忧虑。

二、《扬州慢》音乐分析

(一)调性曲式

《扬州慢》是慢曲的形式,分为上下两阕。全曲一共有八韵,上下阕各四韵。一般慢曲的上下两阕的旋律基本是相同的,但《扬州慢》的下阕却运用了很多跟上阕不一样的旋律。如第四韵和第五韵基本不同,第六韵和第七韵同尾不同头等。用我们现在的理论去分析,此曲是不严格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下阕是上阕的一个变化再现。这种曲式结构是现如今歌曲创作时常用的结构形式,姜夔早在宋代时期就用到了此法,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的运用及音乐的审美上,古今是有相通之处的。

歌曲的开头是一个弱起小节,旋律是按照级进下行排列的。这个下行旋律为歌曲的伤感悲调奠定了基础。这首作品记谱用的是C调,但其落音在F上,因此这首自度曲的调式定位更倾向为F宫系统的调式调性,中间转调多而且比较复杂。歌曲的上下两段最后的终止音都在宫音,中间有要离调的倾向,但最终还是都回到了F宫调上。这种处理使歌曲的旋律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使得全曲有更加富有新意的一个变化层次。分析曲谱时还发现第一、二乐段的第四乐句,曲调基本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两个乐段的旋律在结尾处有一个呼应,使得《扬州慢》的音乐比较统一。姜夔吸收继承了古乐的优点,用于俗乐旋律的行进中,有助于清新明朗的风格的展现。

(二)旋律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明显的审美情趣是要求旋律美,当时的文化主流是士人阶层,他们不仅参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文化活动,而且对当时的审美方向具有引领作用。文人们欣赏的旋律美不单单指音律悦耳,更要体现的是音乐词曲的韵味,而且也要表达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追求含蓄内敛的体现。姜夔创作的众多自度曲在宋代达到了词调歌曲的巅峰,他创作的歌曲旋律唯美,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审美情趣做了良好的诠释,这一点在《扬州慢》里的体现极具代表性。一方面是自度曲用了宫羽调式、雅乐音阶变换等手法,另一方面在旋律的旋法上,分为两点,一是音乐旋律围绕着主音行进;二是高潮音乐的选择完美的体现出了词的一种情感的变化。在旋律的设计上,运用环绕型旋律体现了舒缓的意境,然后节奏加快,表现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使用疑问型旋律在这里就显得恰到好处,凄婉的曲风随着力度增强将情绪推向高潮。其他乐句都使用了大山型旋律,使整首乐曲自然流转。Fa和#Fa给旋律带来的变化让听者在不觉间仿佛身在幻境,不但使歌曲拥有了画面感,又使人产生遐想,更加烘托出歌曲的情感和境界,不得不说《扬州慢》体现了作者姜夔在艺术造诣上的登峰造极。

(三)诗词与音乐和谐之美

《扬州慢》之所以称之为“慢”,是因为整首歌词都采用了“慢词”的形式。歌词分为上下两阙,首先作者在上阕中描绘了扬州城的景色,但这是遭到金兵入侵后的扬州,满眼是一片破败的残垣断壁,萧瑟静谧的城池人迹罕至,满地杂草像狂风一样丛生,偶见野麦和荠菜夹杂其中。在战乱中曾经繁华的城市早已不见“烟花三月下扬州”时的盛况,留下的只剩“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凄苦景象,试想多年以后连残壁断桥还对兵祸心有余悸,何况亲身经历过这人间炼狱的黎民百姓呢。到了黄昏以后听到凄楚的军号吹响,除此之外周围一片死寂,景象令人伤感凄凉。在歌词下阕中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波澜进行了描写,遥想当年扬州城繁华的温柔乡是何等荣耀,经过几年与金国的战乱已经面目全非破瓦颓垣,昔日荣光早已凋敝,再想到国家危难前途未卜更是思虑万千忧心忡忡。《扬州慢》的歌词特点显著,首先歌词的长短句相互交替,而且每字一个音,好似在与人交谈。而且对歌词中韵脚的处理(程、青、兵、城、惊、情、声、生)音律下行,一拍半以上的时值更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凄楚与哀伤的情感。歌曲整体古雅庄重感强烈,其实离不开歌词与曲调的搭配,这些都为整首歌曲增色不少。歌词的上下阙的旋律也有变化,配合歌词内容的展开,乐曲也跟随开合,但始终不离主题旋律,使得结构统一不显凌乱和突兀。

姜夔在创作《扬州慢》时贯穿始终的宗旨就是抒发情怀表达志向,从曲调的编排和歌词的融合都体现了这一点。一首歌曲是否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对作者的共情,重要的一点就是曲调旋律和歌词要搭配和谐相得益彰,这也成为姜夔创作歌曲的特点。作者在创作《扬州慢》时并没有“为歌而歌”而是“为情而歌”,所以他创作音乐但没有被音乐掌控,让音乐为歌词服务为感情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运用了音乐调式和调性的搭配,将旋律和音节的表现了发挥到极致,而且将技术运用恰到好处让听众的情感随歌而动,而没有因为音乐技术的运用而喧宾夺主。这种内容决定形式的方法完全体现了哲学辩证原理,正是这种旋律和诗词的统一性,才能将歌曲的思想和艺术巧妙的统一,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三、《扬州慢》的演唱处理

关于《扬州慢》的演唱处理,首先其歌曲内涵的表达要确保完整无误。音乐的旋律会有连续不断的起伏变化,所以歌唱时不管是亢音高唱还是低音处理部分,都要做到一种声腔的统一。与此同时情绪情感饱满且真挚。最后通过对咬词吐字、气息、节奏节拍等因素的控制,来更加完美的展示《扬州慢》这首歌曲的韵味。

(一)咬字吐字

练好咬字,是在歌唱时做到字正腔圆的前提与基础。汉字的发音有四声,共有平、上、去、入四个音调,又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正是因为多样的声调,造就了汉字音韵的丰富多彩。鲁迅曾说:“音美以感耳”,正是这种音律美使得汉字在声乐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扬州慢》充分发挥汉字这一韵律美的特点,无论是吐字还是用腔都遵循汉字发音的规则,在作词上也遵循汉字发音连接的顿挫有序,充分展现了中国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发音的音美。在演唱时,咬字也至关重要,对于这种古典音乐更应字正腔圆的演唱。例如,“都在”的“都”和“空城”的“空”处于第一段的结束句,可以进行渐慢处理并加上装饰音;“青楼梦好的好”字是上升即第三声,但是在歌唱时容易唱成第一声,这里要特别注意。词作中其他的四声咬字,可以通过吟诵练习把握到位,然后在歌唱时以旋律走向主,演唱时不要去刻意的加入装饰音,从而破坏了音乐原有的韵味。

(二)气息的控制

在歌唱的过程当中,学会正确的运用气息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时的呼吸与我们平时的呼吸是有一定区别的,它需要更系统的训练和更多的技巧支持。与此同时需要巧妙灵活的借助身体机能去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扬州慢》这首歌曲字符比较多,节奏偏紧凑,所以气息保持要更加的深沉、稳重,基本上是见句逗换气。但这同时也需要从乐句的角度以及实际演唱情况和个人的能力角度去考量。例如第二乐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一句演唱时建议最好连续完整地,但若气息撑不住,需要从中换气,则需要运用声断气不断的方式。每一首歌曲的气口处理也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熟知。但在此之前需要了解歌词的寓意,每个字的抑扬顿挫都要念准确。对换气口的熟练,有利于演唱者演唱时换气的一个自然性、流畅性以及舒适性,同时也更利于作品情绪的表达。

(三)情感处理

《扬州慢》这首作品,蕴含了作者很多的情感,包括对自身怀才不遇无法报效祖国的愤慨、“国破山河在”的惆怅,演唱者需要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处境,才能完整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呈现寄情于歌的音乐效果。同时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悦耳动听的歌声,更加需要带动听众产生共鸣,不仅要让听众了解那个年代的音乐风格,更要去体会国将不国的无尽悲凉,居安思危、缅怀历史才能长治久安。《扬州慢》是作者在看到战后扬州的破败、荒凉后所作的,所以在演唱的时候,悲凉是主要的情绪基调。要将音调与语言音调紧密配合,激情而又生动的利用歌声的带着听众回到当时,回到那个因战乱破败不堪的扬州城,用听达到看的效果,让听众置身于演唱着描绘的“扬州城”里面,要表现出作者无尽的悲凉之意。结尾处则需要平稳低沉的演唱,让听众意犹未尽。这样才能表现出姜夔作品的惆怅、离别之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往往受制于我们的耳朵。但是音乐往往能带动我们的情绪,人们往往能在歌声里面找到共情,我们要利用音调、用歌声去表达我们的情感,同时也要利用歌词的含义和描绘的意境去营造情感氛围以及画面,去引导听众走进你的音乐情感世界里面,奠定感情基调。

结 语

中国艺术审美注重意境的体现,并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密切相关的。深入理解中国声乐作品是特别有意义的,它既是一个艺术问题,甚至也是美学问题。姜夔创作的自度曲《扬州慢》有幸从南宋传世至今,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在声乐艺术发展的当下,我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保护和传承。本文对《扬州慢》的艺术特征进行整体的分析探究,可以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魅力的瑰宝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喜爱。■

猜你喜欢
姜夔扬州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给你的信
“扬州绒花”
姜夔,你咋这么牛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