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幸福之路
—— 中国(四川—甘孜—乡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2021-11-26 11:18刘德伟张志勇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文化

刘德伟 张志勇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26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指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2020年11月9日—12日,由中国民协、四川省民协、乡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省乡城县举行,论坛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了新形势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课题、新方法。与会代表提出,要加快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的科学体系,让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大格局。

一、谋幸福: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的启示

乡城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中心位置,白藏房是乡城的标志,县境内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像一根丝线把沿河两岸的白色村寨连在一起。2020年11月,经中国民协组织专家组考察论证,乡城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

据乡城县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热龚东灯介绍,居住在白藏房里的几代人除了不断积累智慧和财富装点白藏房以外,还创造出了许多灿烂丰富的在地文化。白藏房是乡城民间工艺技能(夯墙、雕刻、灶神图腾和佛像塑造、彩绘、唐卡等)的结合体,乡城河谷深厚灿烂的文化底蕴皆由白藏房建造孕育。“白藏房的修建从来也不是一家人的私事。村民们帮工互助,和谐共荣,通过房屋的修建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依靠,白藏房其实也是邻里友善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乡城县实行全域白藏房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已成功申报了色尔宫、马色、仲德、木差4个行政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东尔村和那拉岗村为省级传统村落。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乡城县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接待、民宿旅游,深感传统村落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乡城的传统村落已成为乡城群众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幸福保留地。

中共乡城县委书记曹建奎介绍,县委县政府对乡城的发展提炼出两句话:“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田园白藏房”是乡城外在的形象标识,“净土香巴拉”是乡城的内在精神气质。近年来,乡城县立足自身人文特色,坚持“保护原生态、传承原文化、保留原住民、保持原物产”的理念和“去景区化、去商业化、去公园化、去城镇化”的旅游开发原则,在保护传统村落及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以村民的幸福为前提来发展旅游业,决定了乡城保护传统村落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以“四去原则”为例,一是去景区化,全域实施无景区化旅游,保持原生风光和人文风情,避免乡村和旅游资源景区化倾向。二是去商业化,坚持全域开放共享理论,实施无门票旅游模式,让本地群众能够参与旅游服务各个环节,使游客体验最真诚纯朴的旅游享受。三是去公园化,保持乡城本地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让游客体验清新自然的乡村风貌。四是去城市化,尽最大努力保持乡村风貌、民居特色、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村落本色,保留乡土气息、留住乡愁,维护群众自然的乡村生活状态。

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不要千村一景、千镇一色,要有个性化,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要找到具体切入点,乡城县的经验具有典型性,非常值得借鉴。”

在曹建奎看来,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景区开发为中心,尽量能把景区开发做到极致,吸引更多的人到景区。二是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希望游客得到最好的体验。三是以本地老百姓的幸福为中心。景区开发的目标是游客越多越好,而游客的体验则是人越少越好,所以这是矛盾的。把关注点放在本地的老百姓身上,本地的老百姓幸福了,游客也会有更好的感受。“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县委县政府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幸福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的地。建设幸福乡城,让乡城老百姓成为最幸福的人,这是我们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目标。”

曹建奎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幸福论”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四川、广东、福建、海南、河北、宁夏、黑龙江、云南、江苏、陕西、青海等地代表介绍了经验做法,他们也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应以村落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导向,坚守以人为本的保护与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时期的新要求、新方式,保持村落的传统性,保护村落差异化,保障村落活态发展的竞争力。

二、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科学体系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在发言中说:“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大文化战略上,开始了两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一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传统村落的认定。”目前,我国约十万项非遗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为1372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为6819个。要对如此庞大又缤纷的历史文化财富进行保护,冯骥才指出,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

本次论坛与会专家认为,要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保护,就是要从村落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独特性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内容、方法、制度与机制。

在传统建筑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认为,传统村落保护编制设计方案应按照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进行编制;在传统村落设计中对民生问题应给予考虑,在保证历史风貌保护的前提下可考虑在合适的位置修建卫生间、厨房等生活设施;村落的基础设施、各种管线有条件入地的应尽量入地;对有特色的村落建筑如毛草房、石头房、竹木房、夯土房、土坯房应保持原有特色;要深入研究具有当地传统的工艺做法及各种建筑材料。

关于传统村落的选址和空间格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副院长冯新刚认为,村落格局是各种功能、街巷体系、公共空间在有限的环境中的布局以及相互关联,包含整体功能空间布局(面)、街巷构架(线)、公共空间(点)三个层次。村落格局的规划要基于自身需求,综合环境、社会意识、经济和安全等方面,从理性出发,有感性判断,规划设计要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方面,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孙以栋指出,传统村落的文化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两个方面,要进行整体保护。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自然山水、乡村肌理、建筑风貌、街巷景观、室内陈设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

广东省民协代表陈周起认为,科学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清醒面对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局,包括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吞噬,保护意识不足和法规执行不力,专项经费的使用、保护规划与人才缺乏统筹,以及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过度旅游化、村落空心化和民俗表演化等,在此基础上要加速出台古村落保护条例,采取保护与发展相融合的一系列方法。

与会专家还横向比较了其他国家的做法。比如,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白川乡合掌村的村民组织成立“白川乡合掌村聚落自然保护协会”,协会颁布了《住民宪法》《景观保护基准》等,规定了保护原则与具体措施。白川乡村民达成共识,旅游开发不能影响农业发展,而应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白川乡制定五年农业发展计划,并将农业生产项目作为旅游区的部分观赏点。合掌村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内容,凝练形成节日“浊酒节”。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张睿智介绍了国内的类似做法。比如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制定了保护与发展规划(2019—2030年),其愿景是通过强调林盘的文化、哲学、美学、生态、社会价值,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举措,营造“田水宅林”四素同构的诗意生活,打造集农业生态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重点保护区。

科学保护离不开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要处理好曹建奎所总结的“三大关系”。一是变与不变的关系:传统村落的核心部分,比如建筑的形态与风貌,是文化的物化表现,不能变。有些非文化、次要部分,比如建筑用材,可以变。二是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传统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三是民族的与世界的关系。人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也有人认为“民族的就是土气”的,好像越土气越民族,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误解,需要通过设计介入乡村,让民族文化适合现代生活和世界大众审美的品位。

三、文化振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抓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上述文件中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传统村落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获得重要的理论指引、政策支撑和实施保证。

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舒波认为,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对乡村相关研究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学界对乡村建设的研究视角从过去物质空间逐渐转向文化价值。舒波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深入挖掘、继承泥土里酝酿的独有文化,增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科学、合理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温州大学教授黄涛认为,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特色、亮点、看点,但传统文化是其源泉、内涵和支撑,同时,传统建筑保持和诉说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该理解、尊重村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照、支持与传统建筑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存续,尤其是宗族习俗和民俗信仰。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等物质遗存是传统文化实践与存续的文化空间。他还强调:“发展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是传统村落振兴的有效抓手,也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和亮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王伟英指出,传统村落的活化方式是财政拨款→修缮→招商→运营,面向旅游几乎是单一路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中明确了“吸引社会力量,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因此,传统村落保护要善于整合社会力量与各方资源,特别是要运用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与工作机制,推动传统村落的全面振兴。整理传统村落中空置萧条的建筑,经由互联网平台推向市场,由自然人租养,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模式。王伟英认为,租养人“轻租重修、以用为养”,为村落延续老传统注入新生命。据她介绍,“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3月份以来,已租养北墘村一处、厦地村一处。厦地村投入50万元修复老宅。保守估计,平台将带来平均30—50万元/栋的社会资本投入,撬动后续3—5万/栋/年的消费服务。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可考虑采取租养模式来整合资源。”

孙以栋说:“以文(农)促旅,文化空间化;以旅彰文(农),空间文化化。”在文旅融合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现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实现自然与人文、文化与经济、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国际、产业与事业、艺术与生活、物质与非物质、原住民与游客、政府与市场、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才能真正做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振兴。

刘建刚表示,下阶段,将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列入每年度的四川省文联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着力在摸清全省“家底”、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上下功夫。进一步组织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工作,登记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现状等情况,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一村一档的要求制作传统村落档案。对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建筑技术等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已进入国家级、省级名录的传统村落统一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并对文物建筑、传统建筑、古路桥涵、古井古塘、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场所等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刘建刚指出:“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文联和民协要利用人才优势、专家优势,把着力点放到文化层面,推动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并行不悖,可以结合起来一并推进、互相促进。”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