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半音化在作曲中的设计分析

2021-11-26 11:18刘冬萌
黄河之声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半音调性设计阶段

刘冬萌

引 言

单旋律写作与多声部写作均是作曲基本技能,在创作阶段需明确主体,选择适合的入手点,通过拓展与延伸方式,对多声部深度探究,突出其纵、横两个范畴音响。其中,纵范畴是指而三个音高或以上同时发响被称作为“和声”;横范畴是指“线条”,由单一线条旋律写作到两个或多个线条,在互相结合下被称作“复调”。而在作曲中和声半音化设计阶段,考虑传统和声要点,因创作者自身优势与能力有差异,建议自身有独特对和声品位,强调“和声”实践训练,从而增强作品整体效果。

一、设计原则

从作曲创作角度分析,会分析创作者们基础能力、理解能力等差异性,关于同一个作品内容探究会有不同理解,而作曲中的和声设计,考验创作者们实践能力、创作水平等,要明确具体内容与设计原则,才能保证创作效果。

遵循多样性设计原则,分析主体是创作者,需在日常自主创作阶段能对不同作品作曲、和声设计等加大研究力度,只有自身经验丰富、积累众多素材等,才能在创作中突出优势与设计特点。从音乐类型方面分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声乐等均被大众熟知,因音乐类型多样化特点,建议创作者们能在作曲和声设计阶段也展现出不同特征,突出自身读谱能力。

遵循实践性设计原则,是创作者们在日常创作阶段也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音乐作曲和声创作内容与特点,只有自身眼界开阔,思维才能被更好地激发,在创作阶段也会大胆地尝试,有自己独特风格。并从作曲和声设计实践性角度出发,剖析和声音乐种类、所面对的不同群体,要基于较强专业性,为能对作曲和声设计要点与特点更突出,建议创作者能从简单设计开始,随着自身能力提升及丰富素材,然后逐渐加大创作难度与设计难度,通过实践证明和声设计合理性与标准性。同时,也需重点分析和声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始终都能明确作曲和声设计的实践意义与目的。

二、叠置方式

在作曲中,和声半音化设计的叠置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典型的和弦4置方式,F大调原位三和弦、G大调各音级原位三和弦+转位和弦上写作、d小调各音级原位三和弦+转位和弦上写作;另一方面,是其他和弦叠置方式。除传统和弦三度叠置方式外,可选择二度、四五度和弦叠置方式[1]。在此方面较特殊的是声部连接规则,三度叠置九、十一、十三高叠位和弦连接,才可保证预期和声半音化设计效果。

三、低音线条

探究多声部音乐音响聆听者获取到的信息,较直接的是高低两端声部,主要是因其具备伸缩自如写作条件,展开空间也比较大。从早期和声半音化设计方面分析,是以自然音范畴配置和声为主,也凸显了低音线条在和声半音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大多数谱例中也可发现,大部分创作者的和声半音化设计灵感多来自于低音线条步伐规律运动领域中,通过实践方式,能把不同半音化和声配置在一个作品中,会在旋律上呈现差别。

一般情况下,低音线条是以小二度下行或大二度上行设计方式为主,随着不同时期音乐特点的变化,创作者们可对作曲和声半音化设计非常规选择,能在和声半音化中“运动”,保证低音线条重要作用良好发挥[2]。此外,在设计阶段也需分析低音线条是否有其他设计方式,如果依靠小二度下行或大二度上行设计方式,是否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均可满足设计要求,需在设计阶段也要不断创新。

此外,如果是一连串的和声设计,需在设计阶段注意首尾和声功能级别明确标注,并且其中间也可和声连接,此设计阶段遵循顺畅性、合理性设计原则,保证声部连接构成科学性。因低音线条起始设计保证不同,可发出多种和声,也说明受低音线条设计影响,作曲和声半音化设计具有可选择性,能展现出不同和声连接色彩与效果。

四、离调、转调、换调方式

从和声教学角度分析,往往会以调性关系为主,根据远近能对其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一级关系、二级关系、远关系。而从和声半音化设计方面分析,其调性关系包括12音调性、人工调性、大小三度与纯五度音程循环,创作者、欣赏者或学习者,可通过三种调性循环状态对作品内容、设计情感等深度了解,从而保证作曲和声半音化设计良好效果。

(一)12音调性

关于作曲和声半音化设计,既是音乐作品音响丰富重要基础,又可彰显音乐创作个性特征,创作者在设计阶段要保证个人取向决定、听觉能力、审美能力等,要随着时代发展、音乐作品形式、类型、多样化特点等创新设计。其中,作曲和声半音化12音调性设计,是以三和弦为基础,增加了六度附加音,并把三和弦三音换成二度、四度叠置方式,把设计重心放在调性和声效果方面,又选择自然音系统和弦叠置方式,实际意义上没有改变民族调式和声音响方式,但音乐和声效果却比较突出。

(二)人工调性

人工调性是在创作中探究三全音、小二度大二度直接关系,没有共同音。例如:设计C调性,以上下大二度转调关系为基础,两者是以“等音关系”存在,而与小二度调性则呈现“等音运动”关系。再设计C为中心,向下小二度是B,向上小二度是bD,三全音与中心音C呈等距离bG和#F关系[3]。

(三)大小三度与纯五度音程循环

大三度循环设计原则需相差四个调号,才能形成大三度循环,需在实践中探究其具体内容,可设计大三度循环状态,并设定为增三和弦无限循环,那么C调通过计算后则是C—E—bA—(C)调。

小三度循环设计原则是指除五度循环外,均可突出传统功能和声五度循环规律延伸范畴。而相差三个调号后形成的小三度循环,依然设计C调为中心,呈现出C—bE—#F—A—C循环方式,类似于减三和弦循环方式。在作曲中,和声中半音化设计中会与五度循环相配合,能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也说明了小三度循环设计重要性。

五度循环原则是以传统和声五度循环运动总体规律为主,所呈现的方式与调号升降方式相同。设计C调向右顺时针旋转,是主——属关系为T—D;而向左逆时针旋转,主——下属、属——主关系均为D—T[4]。

此外,五度循环包括属方向副属和弦方式和下属方向属和弦方式。依然需在作曲时对和声半音化的设计阶段中能对此依据其重视,只有对其方式合理选择,才能实现预期设计目标。

从作曲和声走向角度分析,需在半音化设计阶段注重其功能色彩类别探究,按照其交替功能主要包括主功能、属功能、下属功能。如:I-V、I-IV、V-I、IV-I,属于两种功能方面的走向;而I-IV-V-I、I-V-IV-I则属于三种功能方面走向;I-VI-IV-V,I-III-IV-V则属于三种功能;VI级、III级在整个和声设计与走向环节中起到代替主功能作用。分析作品中所有和弦色彩变化,均可根据创作者的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替代[5]。同时,作品中和声半音化设计中和弦可选择性比较大,可以是VI级代替I级,并在和声中重复出现,或者是II7和弦代替IV级、bVII级代替V级等,均能对达到预期设计效果。

例如:以C大调三种功能为主:C、Am、F、G,C、Am7、Fmaj7、G9,C、Am、Dm7、Dm7/G,C、Em、Dm7、G7均可在位置上对和弦相互调换,也可在设计阶段加入新的和声,如C、G、F、Fm,C、G、Am、F,C、bB、Am、G7,C、G/B、Am、Am/G、D/#F、F、G9等,创作者可在设计环节根据自己的想法增加和声、替换和声等,真正凸显创作者们不同的作曲风格与特点,通过实践能把作品特点充分性地展现,打造更多新颖、独特化的音乐作品类型。

五、声部处理

(一)声部连接原则

和声学永恒原则是声部连接,结合上述内容中各种和弦叠置方式、低音线条选择、和弦处理等内容分析,可了解到作曲技术理论中,和声半音化设计不计调式功能与级别,要在声部连接阶段遵循和声学永恒原则,才能保证和声半音化设计合理性。同时,创作者在作曲和声设计阶段,建议对和声学永恒原则内容、标准等细化探究,只有对其原则内容全面性理解与合理化掌握,才能保证声部连接合理性。

例如:在多声部和声半音化设计中二三度、声部反向进行,慎用跳进方式,因遵循声部连接原则,才能保证各关系和弦合理连接,无论是否准确说出其具体音阶范畴或具体名称,均影响着音响均衡自然。把声部连接原则代入到作品中,认真分析其声部特点,能了解到该作品设计声部连接关系与和声习题写作织体相似,主体是原始和声与作品织体,经各声部横向连接,作品和声半音化效果更平稳。

因和弦之间无法在同一个调号系统内有共同的调式音阶,其规范音级也存在差异,在创作阶段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对和弦与和弦连接,但需遵守传统和声学中声部连接原则。从实践性角度分析,无论是选择哪种叠置方式,均可保和弦连接自然,并展现出不同意境、内容,说明和声半音化设计音响方式受和弦连接效果影响[6]。

(二)和弦外音引入与解决

部分作曲者在设计阶段也会引入和弦外音,与和弦连接方式相比较,既要分析音乐作品和弦连接要求与叠置方式,又能保证和弦外音引入后的实践效果,才能保证其引入合理性。任何一个声部都可以合理的引入和弦外音,如一题两作、三作等,多种不同配置方法会出现不同的音响效果。

六、半音化和声设计

作曲和声半音化设计,属于音乐调性拓展、延伸主要方法,在作品风格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分析和声功能运动规律、写作需求,其设计要点包括两方面。

其一,设置和弦调性范围外的外音,因和弦与和弦之间连接,更注重和声效果,并在此方面有良好基础保障,创作者需在设计阶段详细探究,分析作品主体与风格,能在设置阶段保证方式合理、科学,和弦调性拓展、延伸范围也需有效控制,整个设计环节中均需控制外音设置合理性[7]。同时,对创作者专业能力、思维能力等提出较高要求,能在设计阶段遵循“实践性”原则,整个设计内容会有基础保障,并在拓展过程中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融入新内容,重点明确和声半音化设计关键性。

例如:在设计阶段可选择离调、调式交替方法,既能实现预期拓展、延伸目标,又能对作品弦调性范畴与要点有效把控,在创作中分析设计要点,整个设计阶段均能凸显作品风格。此外,选择和声手法对和弦调性重点扩大,也是多元音乐创新发展趋势,在设计阶段能打破常规化设计理念与方式,要对多种不同风格、形式、类型等音乐探究,和弦外音不建议框架紧固,不单单是强调上下声部要合理,而且还需保证任何声部均遵循和声学永恒原则充分连接,才能呈现出更独特的和声效果。

其二,借助低音线条选择与处理优势,能在乐曲声部方面注重色彩创新。创作者需正确认识低音线条重要作用,能保证其在和声半音化设计中自身重要充分性发挥,所设计与构建的低音线条均合理,形成有序性的作曲和声半音化运动,从而设计出新颖的音乐作品。

结 语

结合上述中对作曲中和声的半音化设计内容分析,能了解到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在整个设计环节中还需考虑实际意义与实践性、影响性。对此,对创作者综合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要对其根本意义深度研究与掌握,能通过多种不同设计方式对作曲和声处理,打造属于自己的作曲风格,以传统和声原则为基础,融合现代化和声半音化设计理论、实践技巧等,才能达到预期设计目标,从而呈现出优秀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半音调性设计阶段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谈“调性”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伴奏中的半音化音乐语言
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分析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