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究

2021-11-26 20:02温梅琴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艺术类育人专业

温梅琴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南,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根据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和党建思政育人的特点,积极探索“党建+文化传承”等工作形式,着力健全培养模式,抓好宣传教育载体,从艺术专业学生入校起分阶段进行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双向能力的提升,将基层党建工作扎根落到实处。

一、以党团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搭建育人平台

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中,结合专业特点,联合党、团建设的发展需求,把艺术类大学生思政建设放在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注重艺术专业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利用各种形式途径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以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拓展教育为契机,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学科育人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平台,创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与艺术专业特点和地方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大大提高育人实效。通过开展专题党课和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以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党、团员中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筑牢思想之基。

传统的党团建设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政理论教育单项的输入,较少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特性”的育人发展,针对“00”后的学生相对缺乏创新与吸引力。传统模式的党建培养以开展理论课程为主,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学习,虽有一定的学习成效,但对于艺术类思维活跃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的兴趣不大,教育影响力不能保持长久,也一定程度上局限党团建设工作的成效。所以针对艺术类学生党团员的培养要注重生动、直观的形式。

探索尝试艺术类专业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效契合实证研究,将党、团建设工作与艺术类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度融合。针对艺术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艺术专业与社会志愿服务、育人成长理念的功能性,开展主题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如利用党团建设大学生党、团员三下乡实践活动(送文艺下乡)、文化调研、志愿者服务工作、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文体活动等,发挥艺术专业特色,把艺术专业的学习与实践调研融入学生党、团员的组织生活中去,让党、团员们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并形成常态化,结合党小组的日常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整合,从同辈群体中引导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学习时间的转化,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专业学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团建设,联合开展主题活动有利于同辈教育的感染力,激发榜样引领效应。

地方高等院校院系可以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党、团员到文化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史迹学习,创新党、团课方式,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以思想引领为基,融入艺术专业文化引导,依托“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将传承非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利用地方剧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育人资源,通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开展艺术专业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形式,多措并举搭建育人平台让党、团员们积极投身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传承中,逐步形成党、团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基,打造党建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品牌,是党建工作水平和创新成效的集中体现,是党组织引领改革创新、永葆先进性的成果展示。党建品牌的建立对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拓宽基层党组织工作渠道,提升基层党建上质量、上水平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党建品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推进“两学一做”“党史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党建品牌效应创设各类型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创建党建品牌要在认真总结党建工作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要有侧重点,切合理论学习——艺术实践——总结查找问题——再学习——再实践——初见成效——形成品牌初样、打磨培育——实践——形成党建品牌。同时需要紧紧围绕党建工作和思政育人两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维模式。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加之目标导向贯穿于党建品牌的全过程,丰富和拓展品牌的内涵,增强亮点。所以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特点,切合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党建+”的模式为切入点,创建高校基层党建文化的培育形式,更有亮点与成效。引导艺术类专业师生党员通过学习与艺术实践,增强基层党组织理论知识的认知度与凝聚力,在探究实践中增强师生党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高校艺术专业院系的党建工作需要通过学习、调研、实施,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有力提高深入基层、掌握实情、精准施策的能力,有针对性从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素质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提升,就业工作帮扶等方面入手,将党建工作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深度融合。结合地域文化将党建+专业建设延展推向党建品牌,以艺术类党建品牌为契机,设定不同年级有针对性延续性的培养计划,例如一年的新生入学的入党启蒙教育。针对学生对大学成长的憧憬,引导起制定属于自己的大学职业规划,加强思想引领与专业切合。二年级通过专业与思政相结合,大力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再现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活动和作品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思政育人的专业比赛与教育活动中,了解感悟逐步提升。三年的专业拓展与作品创作,在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输入,师生进行艺术采风创作作品,共同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进行社会文化的调研与专业的探究思考,如何传达作品文化含义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艺术学习引发创作——艺术作品感染大众的循环育人功效,更好的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四年的职业引领,从毕业就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考编制、研究生的学生中进行成长反馈,以榜样引领的方式更容易影响学生。结合实践成效助推品牌辐射的效应。

三、以“党建+文化传承”为探索,创新基层党建新路径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更好推动党建引领工作也成为新形势下急需探索的课题。“党建+”模式,就是将基础日常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与创新性。高校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与新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肩负着育人的重责,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础。高校党建工作也应该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同时,更应该培育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民族文化情怀,并肩负起传承·传递·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高校党建工作要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增强党建工作的内涵,提升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高校艺术类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团队的一员,有着“得天独厚”的行动力优势。

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党建工作通过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拓展、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开设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了解地域音乐文化与民族器乐、演绎民族文化作品,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在基础认知上加强实践拓展,以实际行动扎扎实实推进“党建+文化传承”入脑入心入行。借助校园文体活动第二课程,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有更好的体验感。设定一定的文化主题,让学生以自身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在红色文化歌曲、诗歌朗诵、主题文化舞蹈作品等以身力行进行演绎,营造氛围,从而达到满足学生成才成长的需求,推动了教育教学成果有机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所以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党建工作需要拓展学习教育与宣传的载体,坚持线上线下结合,让高校艺术类学生党建工作生动起来。基层党支部可以创设自身教育与宣传的党建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媒介的传播便捷性,更好的拓展学习的受众群体辐射性,鼓励引导学生党员创设自己的艺术文化专栏,宣传支部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情况、分享艺术文化、记录党小组学习感悟等等,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一定要切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多样的培养形式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理想信念的塑造,将被动的人才培养变为学生党员的主动引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将“党建+文化传承”与高校地域实际情况相契合,打造党建品牌,促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党团员培养的活跃度、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潜力“三提升”。

猜你喜欢
艺术类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