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毕业生慢就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

2021-11-26 20:02张玲菲赵晓楠乔欣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张玲菲 赵晓楠 乔欣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基本概念

高校毕业生在本科、研究生学业完成后,既不打算升学深造也不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毕业之后却选择暂时以“观望”态度进行未来选择,例如以留学、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机关单位、重新备考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在家陪父母等借口,出现暂不选择未来方向,打算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普遍现象。

二、慢就业的分类及特点

在调研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1],发现慢就业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类别的特征,有内心抵触步入社会的逃避类,有迷茫未来人生的彷徨类,也有无目标方向的保守类。按照不同角度,将慢就业毕业生从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目的三方面进行分类。

从就业意向角度看,慢就业毕业生大多有就业意向,极少数毕业生存在“不想就业”的想法。在具备就业意向的前提下,慢就业毕业生将“毕业备战”作为自己慢就业的借口,成为“备考族”。部分学生有绝大多数是“二战”学生,“二战”的学生逐年增加,再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升学的渴望也在增加。

从就业观念来看,高校毕业生形成的慢就业显现与其在毕业离校前的招聘季就表现出不正确的就业观有必然联系。在招聘季时选工作未能明确自身能力和需求,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成为“观望族”“彷徨族”或“等待族”等类型的慢就业毕业生[2]。当今毕业生,心里怀揣“理想”,脚下并非踏实前行,内心需求与自身能力并不相匹配,毕业生在对就业岗位进行考虑过程中,主要集中在薪资、有无编制等各类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刚离校的毕业生来说,每一项都是需求却又不能同时拥有,在这时心里形成落差和对比,往往不能正确的面对取舍和选择。

从就业目的角度来说,高校毕业生有部分家庭条件优越,就业目的并不是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在对自身职业进行选择过程中并不迫切,这也使得啃老族这一现象的出现。他们即使不需要工作,在自身家庭条件的支持之下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生活。

三、慢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层面

1.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所有人都能够明确的看到当前社会的热门行业和稳固不到的稳定职业。有部分毕业生会放弃学习多年的专业而选择重新学习“赚快钱”的互联网行业[3],又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对当下热门的行业存在偏见,例如生化环材在毕业生口中的“天坑”专业,毕业生会在学习多年扎实知识后选择轻易的放弃。在现阶段,慢就业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是由于大学生内心的就业偏见这一问题导致的。

2.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乏。部分毕业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大学的这所“象牙塔”的四年中,不能够约束自己,造成大学毕业后,没有独立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习惯了学校的舒适自在的生活,进入社会的快速转变未能尽快适应和进行较快的角色转变,更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人生规划应该何去何从,无法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此外,他们在对职业进行选择时,对于岗位选择并不与自己匹配,屡遭失利后并不分析自身原因,而是抱怨就业的不公平,在这种自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业难题最终还是源自于对自我能力认知的不到位。

3.毕业生自我认知的不足。毕业生对毕业后自身社会角色发生转变重视不足,对未来没有清晰定位[4]。在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本科生的学历已成为最基本的一项硬性指标,不在“本科难求”,更不在以学历“论英雄”,硕士研究生的继续深造和博士研究生的扩招能看出来,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由大学生升级到更多的全方面、各领域、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大学环境“严进宽出”,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在思想层面意识到就业的困难性,往往在步入社会之后迎来当头一棒,不知所措。

(二)社会层面

1.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自从80 后一代大学生最后一届“包分配”的局面到来后,就业压力更是不断增加。在六保六稳中“保就业”的提出和各省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变革中都能看出,当今社会将技术化、专业化、职业化已明显划分,在大学生数量众多的情况下,社会能够供给的职业岗位却较少,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进行挑选过程中往往具备绝对的主动权。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对岗位进行选择时往往不能收获心中的理想岗位。

2.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就业门槛提高。在人才集中的当今社会,往往在就业选拔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内卷”现象。在毕业生逐渐增多的当下,用人单位也在“择优录取”,在对于人才的选拔上,也出现了不同的“高门槛效应”,对于专业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出身要求”从未停止过,从之前的“211”和“985”的热议到近些年提出的“双一流”的高要求人才评判标准,无一不是提现至“门槛”二字。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也使得各行各业的就业门槛不断提升,高等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在逐年上升。

(三)高校层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足。在大学期间每一位学生在大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需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门课程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门“做梦规划”课程。专业课程的教育与职业生涯课程的循序渐渐不应两步走,而是同步进行,这如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双重教育。以上,由于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效果不佳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高校层面的客观原因。

2.就业创业指导师资投入不足。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点在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这些基础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变化多端的社会职场来说,学生更应该接收到的是最新的就业市场现状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培养,在专业更新和教学方式都会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调整,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现状来调整自身的用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挑选出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人才。

(四)家庭层面

1.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父母过度纵容庇护。部分毕业生并不具备明确的就业意向,属“优越族”。在生活条件上,这部分学生并不缺少物质条件的支撑,家长的理解促进了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慢节奏”甚至是不就业现象。受到家庭影响,借用者家人的“人脉圈”也能谋求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机会,当今社会的“关系圈”、“人际网”的关系中,家人通过关系圈子和人脉网决定孩子的未来去向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也是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并不急于寻找工作,而是等待家人的安排。

2.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背景的影响。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干预,导致“慢就业”人群增多。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这也使得孩子在对自身职业进行选择时往往也受到父母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缺少的是独立的思考,在这些旁人的影响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深刻的。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将孩子引导至延续家庭给予的择业道路上,而缺乏了使孩子作为独立的高校毕业生自己的思考。

四、“慢就业”现象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重视职业规划

在慢就业现象产生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压力也逐步增加,为了缓解社会对慢就业毕业生的舆论影响,首先,应当调整社会的就业氛围,每行每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分工不同,每一行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就业方面应当减少“两极分化”和“扎堆拥簇”现象,从而形成良好的就业气象。

(二)强化市场监管,健全保障机制

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和市场都应给予足够的制度保障的支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减少慢就业现象多的产生。政府已推出各类服务政策支持,例如“西部计划”、“毕业生征兵”等政策好、发展好、保障好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支持同时,应更加关注每一批前往就业的毕业生后续工作状态,增加宣传政策的正面影响,使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到这些政策的力度和保障。

(三)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校的就业教育体系中,完善教师自身培训机制和培训队伍,确保教师能够具备更加完善的综合素养。甚至吸收相关专业领域教师人才进入体系队伍中来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其次,对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校园时期就能够掌握招聘的形式以及相应的知识,确保大学生能够及时形成自身的就业计划,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这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四)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自身职业时往往也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建立好家庭和学校的良好联动机制,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共同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未来人生的正确规划。家庭教育必须在孩子步入大学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孩子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