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小学音乐德育教学的探究

2021-11-26 20:02汪洪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汪洪

(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河北 乐亭 063600)

新媒体时代下,小学音乐德育教学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和优化,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媒体的支持和辅助下,小学音乐教师可的德育工作将开展得更顺利、更高效,可为教师提供更多教育工作上的帮助,进而减轻德育教学压力、提升德育教学成效,这一切需以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为前提,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更多教师带去启迪和灵感。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与“旧媒体”相反,旧媒体包括书籍、广播等传输信息渠道单一且单向的媒体,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新媒体是动态形式存在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渠道来源较广且信息传输多元化,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式,包括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移动端媒体等等[1]。总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丰富娱乐服务传播形式。

(二)新媒体特点

1.互动性和包容性特点。传统媒体是在单向输出信息,受众者不能参与其中,且接收的信息局限性较强,受时间、空间等限制和约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新媒体则与传统媒体不同,受众群体可以参与信息传输过程,除了可以成为更具选择权利的受众者,也可成为信息的发声者,且强化了群体的交互性,这样便可促成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随时随地互动,打破了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局面,对于信息、受众和传输渠道都极尽包容,如可以在微博发布动态,又或是在微信群组发布信息等,且信息可以多种多样,满足人们表达自己、抒发情感、提出建议、发表评论等需求。

2.即时性和便捷性特点。传统媒体接受信息到发出信息需要一定时间,受众接受到信息并非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受众需要特定的时间接收信息,提升了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不便性,且错过接收信息时间,将不能重新接收,受到时间、地域的严格限制[2]。而新媒体则不同,受众群体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类信息,同时,也不用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找不到信息的情况,信息会一直存在,且受众人群可以凭借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值得一提的是,接收到的信息可以是世界范围的,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知万千事”。

3.非大众化和直观性特点。新媒体传播信息是极具个性化的,而非大众化的,这是由于个性差异、信息发布差异等多方面差异造成的,如QQ 空间界面的差异,体现在文字的差异上、图片的差异上、挂件的差异上等等。此外,新媒体具有直观化特点,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给人感官的冲击更大,从而加深全方位感受、体会。

二、新媒体时代小学音乐德育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正在发挥影响而逐渐优化和调整我国德育教学,该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师要大胆启用新媒体,更要做到善用新媒体、多用新媒体,将其优势和价值充分使用和体现,使得德育目标顺利实现。

(一)采用新媒体播放优美动听音乐,让学生聆听并陶冶学生心灵

音乐课堂本就是为学生接触音乐而打造的课堂,为此,音乐需要贯穿教学始终,同时,也可以通过扩宽学生聆听音乐途径和空间来进一步陶冶学生心灵,让音乐的美感真正沁入学生内心,方可消除学生烦躁情绪、不安情绪,抚慰学生心灵并让学生感觉轻松、自在、愉悦和享受,可为后续深入性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埋下伏笔、奠定基础[3]。

例如在教学之初,音乐教师可采用手机、多媒体、数字电视等播放与学习内容和主题相关的旋律、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心头上的各种负面情绪,让一切烦恼与忧愁烟消云散,即可更好地吸引学生专注聆听。到了教学中期,可以让学生聆听重点教学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中细细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并感知各类美好,让学生可以率先对“美或丑”或“好与坏”形成认知。学生也可在音乐播放中轻声负荷,强化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方可达到身心的和谐目的。

(二)采用新媒体介绍与解读歌词内容,传递正向价值观

一般小学生课堂上所接触和学习的音乐作品,大多节奏鲜明、轻快且旋律优美,还伴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其中,歌词也具有直白性,可以让小学生快速理解音乐作品。要知道,歌词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歌词的音乐作品是不完整的、不够吸引人的,可谓是音乐作品“灵魂”般的存在,是赋予音乐魅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从歌词中获取音乐作品的更多信息,加上歌词是音乐教师重点介绍和解读的内容,为此,不妨将歌词视为传递正向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可协助教师完成德育教育任务,不失为一个较好思路和策略[4]。

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凭借新媒体的便捷、直观性优势,展示歌词和介绍、解读歌词,歌词大多富含情感、穿插思想与道理,可成为学生认识人生、体验真善美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德行的重要所在。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首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歌词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对歌词介绍过程中,引申出民族观念,在歌词解读逐渐深入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消除对不同民族学生的陌生感、隔阂感、抵触感,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民族小朋友的服装、形态图片让课堂上的小学生开阔眼界,相信在一幅幅可爱的面孔下,民族团结友爱的种子将播撒在小学生心田,协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他们全面发展有较大益处。

(三)采用新媒体展示音乐动画作品,带领学生感知思想内涵

小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虽然大多非常简单、歌词也非常简短,但是却蕴含着极深的思想内涵,音乐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领略这份思想内涵,才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并助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品德兼优的好学生。

建议小学音乐教师通过采用新媒体展示音乐动画作品增强对学生的触动,方可强化学生理解力,则可在教师的带领下,感知音乐歌曲背后的思想内涵,即可奠定个人成长基石[5]。例如在某一节音乐课堂中,利用数字电视展示《三个和尚》的音乐动画作品,让学生看到庙中和尚的吃水现状,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待学生看完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开展讨论,让学生透过“和尚吃水”这个故事,思考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或以提问方式进行点拨,或以举例子的形式进行点拨,让学生深刻明白“懒惰不可取”“劳动才可换来美好生活”等道理,即可掌握《三个和尚》这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方可成为德育教育的较好素材并协助教师达成德育目标。

建议在学生不易理解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教学中穿插与音乐内容相符的动画作品,除了可以采用数字电视展示出来,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相信会让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四)采用新媒体烘托气氛和情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众所周知的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活跃课堂氛围、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为此,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升华德育教育成效,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的介入,可为在德育活动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上可协助教师德育教育任务更轻松、更快速、更有效完成,所以,建议在德育活动中多用、善用新媒体。

例如在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呈现出符合表演情境的图片,或是提供演绎中所需的声效,包括小鸟喳喳声、风声、雨声等等,让学生可以获取更真切体验,方可在演绎或观看中加深对音乐内涵的把握,即可树立做人、做事标准和规范;又或是在演唱比赛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为学生打造演绎舞台,为学生提供演唱所需的话筒和背景音乐支持,从而更好沉浸音乐氛围中将表演推向巅峰。诸如此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音乐教师精心策划与布置,相信德育教学效果将让人喜出望外。

三、新媒体时代小学音乐德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确保小学音乐教师在新媒体背景下于音乐课堂取得应有的德育教学成效,这里额外提出几点建议,为课堂德育教学提供辅助、提高保障。

其一,选用的教学之外的音乐作品,要精心筛选,除了要确保音乐作品极具优美性,歌词方面还需尽可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和正能量慢慢,当然,需要与教学主题相符合、相关联,才不会使得课堂补充的音乐作品突兀化,对烘托主题和深化德育教学有一定意义。

其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使用的设备可谓多种多样,但是想要达到优化音乐课堂、增强德育效果的目的,还需提前把握不同设备的教学优势,从而做到针对化使用,方可让教学、育人工作顺利且高效推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小学音乐课堂需继续优化和调整,小学音乐教师也需有意识地将新媒体引入课堂,从而达到更高要求和标准的教学、育人任务。不置可否的是,在新媒体的支持和协助下,德育教育目标可更轻松达成,还需小学音乐教师从实际出发提前制定计划、方案,做到善用新媒体、多用新媒体,相信会有不错收获!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音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