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2021-11-26 20:02柴泽亚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农村艺术

柴泽亚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 610000)

农村文化是分布在乡村的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的根基。农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食粮,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村振兴必须要有农村文化的振兴。艺术院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文化传承的主体。艺术院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因此艺术院校以其专业师资,专业设施等优势资源为农村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挖掘民间文化是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和物质建设不匹配,农村文化发展比较缓慢,和城市文化相比差距很大。表现在,农民对文化建设参与感不强,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文化设施薄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等。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重视不够

一是从镇上、乡上到村上,从干部到村民,都把经济建设放首位。不重视文化的投入,更意识不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是农民受到教育水平,眼界的限制,对先进文化认知度偏低。以我家乡(川北一小乡村)为例,除电视以外,最多的娱乐文化就是遇到红白喜事,一些村民从县上邀请歌舞队来吹拉弹唱,这些表演大多流于形式,缺少文化内涵,多是经济稍好的农民为了博眼球,挣面子。如果要对优秀民间文化进行培训,开发,却又不愿意投入。

(二)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关管理人员无法逐步完善各类体制机制以及具体工作体系。如果无法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以及其他各类工作体系,则会严重影响后续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些乡村根本就未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机构,或者设置了机构但虚位缺位现象严重。一些乡镇虽然有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但往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乡镇文化干部变动频繁,或长期被挪为他用,业务难熟悉,工作技能提不高,工作难开展,大多应付了事。领导管理岗位职责不够明确,工作目标制定上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工作开展不力。

(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太少,工作难以开展

文化设施薄弱。因为经费不足,在乡镇,阅览室,图书馆,文艺表演队,活动场地,表演器材都严重匮乏,更谈不上建设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影剧院这类设施。在村上,好点的有间文化活动室,大多都是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在我的家乡,前些年申请到政府的补助款,修建了文化活动室,因为种种原因利用率也很低,主要是用于夏夜乘凉、村民们聚集聊天,看看露天电影等。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更谈不上文化建设。

(四)文化人才匮乏

这主要表现为,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无后备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在我家乡,除了1 户村民,其余每户人家中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少年都在外地上学,留守家中的全是老人和儿童。留下的这户也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也因为有这户人家,投影仪才会有人操作,文化活动室偶尔才被利用起来放些坝坝电影。青壮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也是养家糊口的主要劳动力,留在家乡开展文化活动,报酬低,不能改善家人物质条件,不得不另从他业。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但因为开展文化活动难度大,个人价值难以实现,他们逐渐转移到城市定居生活。

(五)优秀的民间文化在消失

我国农村文化渊源流畅,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例如“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这首南北朝民歌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然而在城市化背景的今天,一些优秀民间文化在逐渐消失。一方面由于对优良传统文化保护不力,导致民间艺术日益萎缩。另一方由于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去世,导致民间文化后继无人。

二、艺术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具有较强的艺术理论水平和艺术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阵地,担负着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它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能够很好地契合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需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同时,广大农村也是高校艺术作品创作、展示,传播的有效平台。所以艺术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双方能实现共赢。下面从高校的三大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尤其是社会服务的功能出发,分别从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探索艺术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一)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引导和鼓励教师走出大学校门,利用多种途径把先进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文化品位等传播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艺术院校可以选派专业化人才前往农村地区,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开展各式各样的生活化艺术活动,选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当学生头脑之中的各类专业理论知识演变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形式,艺术院校则需要积极发挥艺术类人才的专业技能优势,将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引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将浓烈淳朴的艺术气息带入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之中。如:四川音乐学院赴嘉陵区红岩子村开展“送温暖”“送文化下乡”活动,赴广元昭化开展“走基层,送文化”文艺演出等。老师们就在村子里的小院坝既为村民表演了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各类农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节目,又表演了声乐、钢琴、小提琴等节目。不仅使广大农民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和教育,也为村民们普及了音乐、乐器知识,满足了农民群众高层次的文化艺术需求,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实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艺术院校和乡村结成文化帮护对子,艺术院校利用良好的师资队伍、专业的设备、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社会实践等教育资源,可以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为农村培养本土艺术文化人才,实现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主开展文化活动;院系专业老师也可以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开设声乐、作曲、表演、舞蹈等课程,例如到农村定岗支教,向农村孩子传授音乐文化课程,让农村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培训;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启远程教育,开启种文化的新模式,艺术院校需要将各类专业化人才集中起来进行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实习操作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红村文艺汇演活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艺术素养。例如四川音乐学院依托互联网在广元昭化区组建了乡村小学鼓号队;可以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安排教职员工到乡镇文化部门挂职,利用专业知识投身地方艺术文化建设。四川音乐学院从2009 年以来一直选送优秀教师干部下派到汶川、乐山、巴中等的下属乡镇文化站任职,支援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三)挖掘、研究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发挥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意义,则需要立足于农村地区本土文化,细致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将乡村优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紧密连接,进一步探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表现形式,研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的本质与内涵。艺术院校应主动发挥科学研究的优势,积极地对农村地区所具备的地域特色艺术、民族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进行有效开发,其中包括:剪纸、雕刻、编织、绘画、戏曲、杂技等,从而对具备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行打造,并对其优势进行突显,同时通过颇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艺术院校还可以可以组织师生与当地知识分子、教师、有志青年一起深入到田野地头,走访乡村,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汇编、宣传、推广,以扩大农村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可校地合作,与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地方艺术研究机构,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当然高校要为农村文化课题研究提供经费保障,让老师们积极投身文化资源发掘工作。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农村采风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开拓视野,可获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通过体验、学习、创作等过程,最终将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生活的感悟,融入作品之中,可谱写出优美的旋律。高校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积极参加农村文化活动,将其这一艺术实践与学生的课程学分和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这样,一则可以更好地进行音乐采风,吸收丰富的民间音乐营养,二则可以把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艺术院校以丰富的硬件资源和高质量的智力资源,可以对农村文化发展进行引领,给予农村文化建设有效支持。而艺术院校在服务农村文化发展中,也能完善自我发展。不仅专业老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联系起立,而且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了实践平台。所以艺术院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双方共赢的。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农村艺术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新农村 新一辈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