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2021-11-26 20:02吕倩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学科心理专业

吕倩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积极驱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就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行为指南,更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亦是完成高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心理教育专业作为高校重要学科之一,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心理教育专业有助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并推动教育心理专业应用于更多学科领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然而,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利于该专业的现代化发展。故此,探讨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策略,已成为推动心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推动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心理教育专业是心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逻辑

任何专业的产生均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人类强烈的求知欲,二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由描述到解释,由解释道能动可能都是专业发展的必然逻辑。说心理教育专业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其主要含义是说心理现象一直是人们探寻其内在奥秘的学科。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均产生。在此情形下,如何使人真正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使心理生活健康愉悦始终是大部分心理学家愿望,亦是社会大众的由来已久期望。故此,心理教育专业作为改进与提升人类心理机能的领域,是心理学科发展的必然逻辑。

(二)发展心理教育专业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

心理教育专业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对情境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个心理教学课程。在心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教以及教学三方面组成互动系统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在心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师教学的特征、学生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理论方法可全面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新时代,心理教育专业的发展有助于学校增强教学水平,辅助更多学生培育良好的心理素养。不仅如此,通过开设心理教育专业可辅助学生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环境的能力。基于此,学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取更多健康的情感体验。

(三)发展心理教育专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心理压力。由于学生承受压力能力不强,使得高校青年群体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心理压力更大。高校作为培养大量人才的学府,只有通过情感交流、情绪疏导等教育方式,积极发展心理教育专业课程,化解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才能建设和谐校园。在此基础上,新时代高校为社会培育更多身心健全的人才,从而助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除此之外,高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需求为宗旨,综合发展心理教育专业,有助于学生具备更加宽阔的自由心灵空间。

二、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专业的本体研究相对薄弱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心理教育专业科学基础建设与学科制度建设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与成果。但是截至当前,心理教育专业学科本体研究相对较弱,高校关于心理教育专业学科的研究对象、结构体系、研究方式及其他相邻学科关系方面认识度相对不够,未形成一致看法。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至今为建立自身教育心理专业学科的概念体系,缺少相对完整和严谨的概念、术语与范畴体系。当前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学科的本体研究较弱成为制约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二)心理教育专业发展模式仍未形成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认识到了强化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迫切性,但是在具体发展模式上依然存在盲目、浮躁、具有功力色彩的“引进热”与“建设热”层面,而专业发展停留于表层,缺少深入研究、以及深层次创新。当前高校使用的心理教育专业发展模式依然是套用的专业体系框架,未充分认识到相关专业对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有限性。换言之,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依然没形成成熟与完善的基本模式,导致心理教育专业缺乏时代特点与本土特征。从这个意义而言,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基本上处于“伽里略曾经的物理学状态、拉瓦锡曾经的化学状态”,尚未达到规范化、完善化程度。

(三)心理教育专业发展取向的不良分化及冲突

纵观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现状,无论是自发的实践探索,还是自觉的理论研究均有取向问题,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两方面: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在心理教育专业发展初期,不同取向的学科研究既是正常、合理,也是必要的。然而,现实的真正问题是,当前不同专业取向的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依然只是类似“剥笋”一样分解心理教育,引发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抢滩”现象。这种不良的专业分化和冲突将造成极大的心理教育学科资源浪费,造成学科根本上分裂。这严重制约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心理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

心理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为前提。心理教育专业设计以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以及学科理论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因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强化心理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促使该学科更成熟。具体而言,第一,强化心理教育专业意识的研究。例如,高校要增强在专业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学科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注重心理教育专业基本概念研究。高校应明确区分心理教育专业与道德教育专业、心理教育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心理教育专业与教育心理专业等方面的不同概念与界定。第三,高校应不断强化与心理教育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校要强化与心理教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探究,并研究出更多具有推动与引导作用的专业理论。整体而言,心理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心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获得支持,从而不断丰富、深入与更新的过程。

(二)创建开放式心理教育专业“对话”机制

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必须具备开放式对话机制才能保证心理教育事业更加稳定发展。从总体角度而言,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稳步发展不能是闭关自守,而是开放式、积极向上。其一,构建全方位与心理教育专业对话的机制。高校应注重心理教育专业的广阔发展前景,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按照大心理教育、系统心理教育理念为主,构建全方面、系统化与心理教育专业相关的对话机制。其二,基于专业平等和专业自由角度构建心理教育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对话”关系。心理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发展相比固然具有滞后性,但滞后性并不代表永久的落后。专业地位的“低下”、卑微只能说明心理教育专业发展的紧迫性、广阔空间与巨大潜能。真正的专业对话关系不应是“消费”与“供给”“听者”与“说者”“接受”与“灌输”的单向不平等关系,而是基于相互理解,兼具“说者”与“理解者”双重专业交流。故此,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发展必须保持一种高度开放的姿态,认真研究、合理引进、自觉吸纳相关专业建设成果,实现引入、批判、借鉴与创新的统一。走向开放的心理教育专业,高校必须时常反省自问,能从其他专业与学科引进什么?如何向其他专业与学科输送什么?这必将激发心理教育专业旺盛的生命力与全新生产点,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拓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三)全面开拓心理教育专业研究视野

新时代,拓展心理教育专业研究视野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于此,以“心理+行为+社会进步”模式,拓展高校心理教育专业研究视野。高校应深入解析心理、行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并建立融合“心理+行为+社会进步”的教育视野,促使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具备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应鉴别清楚心理教育专业现有注重个体心理机能提高,忽视集体心理机能问题,根据现实情况,开拓出更加适合高校教育适用的心理教育专业。行为是心理目的与外在表现形式,虽不能等同于心理,但却是心理活动的依据与线索。一是高校应从行为角度出发,深入探析心理教育专业,建立“心理+行为+社会进步”教育模式,从而扩展心理教育专业研究范畴。二是高校从心理+行为的复合系统入手,真正将内在心理的信息刺激与训练做法,有效融合于心理教育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将外部行为的干预、塑造与训练也有效融合于心理教育专业,促使该专业研究视野更加拓宽。

(四)强化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具备完善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心理教育专业可持续稳定发展,更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一方面,高校应强化专兼职心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培训,构建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学习与借鉴成功学校的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经验。如高校应学习北大与清华等知名学校关于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经验,争取与这些学校达成合作,为自身心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参观学习创造良好契机。

四、结论

新时代高校心理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相辅相成,也离不开正确的战略部署。通过上述研究可知,现阶段,高校心理教育专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心理教育专业的本体研究相对薄弱、心理教育专业发展模式仍未形成、心理教育专业发展取向的不良分化及冲突。针对于此,高校应从强化心理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创建开放式心理教育专业“对话”机制、全面开拓心理教育专业研究视野、强化心理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角度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促使心理教育专业更加稳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学科心理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