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1-11-26 20:02严佳雯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思政

严佳雯

(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031)

红色基因是建立在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凝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备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的多重特征,以首创精神、爱国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坚定人民立场等为精神内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持,而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在价值理念、核心内容等方面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融合可使得思政教育的形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因此,在大学范畴内,如何以思政教育为载体,有效融入红色基因,则成为值得相关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营造浓厚氛围,打造校园红色教育环境

对于在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加,可进一步丰富其校园生活,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学校可以文娱活动为主要载体,将红色基因融入其中,于学校内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主题活动,使得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思政教育有效性。

大学要利用与革命纪念有关的各种节日,如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在分析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个主题的红色基因校园活动,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教育”等。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娱活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加深对红色基因内涵的理解,从而使得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以红色基因为主题,在学校内部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如“红色基因学术讲座”、“专题学术讲座”、“大学生思政教育研讨会”等。依托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认识,将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中,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面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时代四有新人。

二、重视网络传播,拓宽红色基因传播渠道

(一)建设红色基因专题网站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环境之下,大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对现有的红色基因教育途径加以创新,紧跟“互联网+教育”时代发展形势,善于利用网络宣传媒介。以网络为载体,建设红色基因专题网站,对红色基因进行大力宣传。面向大学生,为其提供接受思政教育、红色基因教育的良好平台。

对此,大学思政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现状进行全方位透彻话的分析,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红色基因专题网站,囊括人物塑造、故事刻画、精神宣扬等多个方面,所建设的红色基因学习平台要凸显全面性和理论性的多种特征。与此同时,在红色基因专题网站设计方面,要秉持趣味性和便捷性的双重原则。面向大学生,为其提供喜闻乐见的红色基因教育内容,充分吸引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自觉主动学习红色基因的热情。此外,还需要在红色基因专题网站内设置互动版块,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双向互动的沟通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拓展大学思政教育渠道的同时,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革命,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大学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打造红色基因媒体平台

微信、微博是当前大学生较为常用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大学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要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有意识的融入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基因新媒体平台,借助微信、微博等公众号平台宣传力的发挥,实现红色基因与大学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因此,大学要以红色基因为主要对象,开设针对红色基因教育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凸显教育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多种特征,面相校内学生推送与红色基因有关的优质文章,以此来作为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之上,教师还可以以图片、音频等方式面向学生,直观呈现红色基因教育的相关内容。借助红色基因官方微博的开通,还可围绕红色基因的相关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围绕红色基因设置相关的热门话题,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基因话题讨论当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大学要重视本地红色资源的应用,将其融入红色基因微博和微博平台建设当中,并将此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对思政教育方式加以优化调整,如发布推送、转载文章、回复留言等,将革命史实、革命事迹等红色基因内容呈现给学生,面向学生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和革命精神,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学习浏览红色基因教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加深学生对红色历史、革命精神的理解,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加以对照。通过这样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将感知理解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外在实际行动,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三、坚守教育阵地,创新大学思政理论课堂

(一)挖掘红色基因历史内涵

大学要重视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变革,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历史内涵,实现红色基因与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丰富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观念层面引起学生对红色基因的重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红色基因中的革命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理想信仰。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教材中与中国革命发展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拓展其中的红色基因内涵,以真实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红色基因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中国革命发展史讲解时,为学生播放与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影视片段,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在情境资源的带动之下,促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红色基因与大学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建立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以大学生为对象,面向其组织开展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优化调整,依托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巧妙合理的方式融入红色基因,促使学生产生自觉主动学习红色基因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红色基因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对红色基因与大学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思政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做到换位思考,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加以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从精神情感方面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以便为大学生主动学习红色基因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自觉主动地弘扬红色精神。因此,以思政理论课堂为载体,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评价反馈要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分析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案,将红色基因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于其中。依托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在巩固红色基因教育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大学思政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

此外,思政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善于发现学生在情感、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疑惑要进行耐心解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学生陷入错误的思想漩涡当中,指导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技巧,于大学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育人功效。

(三)增设红色基因教育基地

革命根据地、重大转折地、斗争战场等均是我国红色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革命物质文化遗产,遍布着革命者的足迹。因此,以大学生为对象,在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若想实现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则要重视红色资源的巧妙应用,增色红色基因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红色基因教育的机会,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红色革命精神渗透传递给大学生。

一方面,大学要深入到本地区的实际当中,对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加以了解,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建立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将思政教育目标、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融入其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凸显目的性和趣味性的多重特征。大学在组织学生前往红色基因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时,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参观游览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对红色基因进行重新回顾,将外在的视觉感知逐步转移成精神内涵,以便将革命者的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感知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革命老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建立红色基因教育合作基地。在这一环节中,大学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环节当中。以红色基因为核心内容,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红色基因研学活动,提高红色基因教育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使得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可以更好地回顾感知革命历史,体会革命先烈身上所传递的革命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从精神和思想等方面入手,带给大学生震撼。深入理解红色基因内涵的同时,可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大学思政教育朝着红色化、革命化和时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基因占据一席之地,植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中,凝聚无数革命先烈热血的精神产物。以大学为场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渗透红色基因,不仅可从精神情感上为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情操形成的有力支持,还可进一步丰富大学思政教育内容,这对学生党性修养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强化均具有良好作用。因此,教师要妥善处理好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间的关系,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借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红色基因历史内涵、增设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基因媒体平台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确保两者处于深度融合的状态,让红色文化遍布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培育具备革命精神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