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消极负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2021-11-26 20:02刘东锋倪梁叶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亚文化偶像暴力

刘东锋 倪梁叶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主流文化是在时代社会背景下起着主导作用、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系,又称之为主导文化。青年亚文化就是青年群体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自身风格,且与主流文化有明显区别的时代文化形态。毫无疑问,青年作为每个时代最为活跃和最具生命力但又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以其为主体参与创造或者以其作为主要用户群体的青年亚文化都是时代文化视域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文化图景,也是亚文化族群中最为活跃的主体部分。

今天,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青年群体,在他们纵横驰骋的网络空间,尤其是自媒体空间,更是孕育出了斑斓多彩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他们以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涂抹着自己的青春岁月,以别样的形式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另类的方式表达自我并参与当下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网络青年亚文化类型。[1]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种类、数量和规模出现了现象级的发展态势,黑客、越狱族、极客、掘客、Cosplay、御宅族、网游族、同人群、字幕组、拍客、微视频、恶搞等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种类竞相出现,层出不穷。[2]网络青年亚文化虽然促进了时代文化的活力、繁荣与发展,但其与主流文化总还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呈现出与主流文化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抵触的状态,特别是一些消极负面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主导文化的权威,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成为必须关注的课题。

本文把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解决的主要消极负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将其归纳为网络暴力现象、网络低俗现象、网络泛娱乐现象、网络炫秀现象、网络佛系现象、网络偶像迷恋现象、网络怼主流现象、网络非理性消费现象等八个类型。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自觉远离消极负面网络青年亚文化,净化网络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网络暴力现象

时不时浮现的网络暴力现象屡见不鲜,不少青少年参与网络暴力之中却毫不知觉,不仅包括沉溺暴力血腥游戏,使用粗鲁恶劣语言、与动物有关的贬低性语言、侮辱性的绰号、诅咒式、威胁式言语来嘲讽羞辱谩骂恐吓他人,而且在网络上发布殴打霸凌他人、虐待猫狗、破坏公共财物等视频图片,甚至用恐怖色情图片来攻击他人,捏造传播谣言诽谤他人,更甚者在网上直播自残、自虐等行为。除此之外,人肉搜索、对受害者的调侃娱乐、力挺施暴者、恶搞甚至侮辱先烈英雄、对警察公务员教师等特定群体污名化等等网络行为给人们及社会造成的伤害也无异于暴力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更为恶劣的精神上的软暴力。从暴力指向来看,网络暴力既包括有明确指向个人或社会的网络泄愤和网络戾气,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信息泄露被网暴、因发言批评某明星被粉丝辱骂等;也包括没有明确指向的网络暴力宣扬,如网络上常见的一不随自己心意就开骂的键盘侠和网络喷子、为流量自拍暴力视频信息网络传播等等。对于上述网络暴力现象,有些青少年认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就是心里气不顺时忍不住在网络上发泄一下而已,还有人甚至认为自己是在为公理正义发声,殊不知却陷入自认站在道德制高点却最会犯道德错误的“道德谬误”,严重干扰相关公民的正常生活,污染了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其对青少年个体发展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网络低俗现象

低俗就是低级庸俗。低俗的事物虽然最终会致使人萎靡麻木颓废,但却往往能契合人的本能低级趣味,利用感官刺激使人获取当下的片刻欢愉,所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网络低俗文化内容依然屡禁不止。而涉事未深的青少年,因为好奇却常常对低俗文化来者不拒,甚至浸染其中自得其乐。低俗包含脏话、粗口等网络暴力但不仅仅局限于此,网络上色情,尤其是打色情擦边球的暧昧灰色挑逗性语言、图像、视频在网络低俗内容中占据很大比例。各种解构戏说、无底线蹭热点造噱头传谣言等等也成为网络低俗的典型表现。不少网络低俗内容违背公序良俗,为创造流量不惜制造焦虑、纵容欲望,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网络低俗化现象不仅“辣”眼睛,而且毒害青少年心灵,败坏网络社会风气。

三、网络泛娱乐现象

娱乐是人们的一种正常休闲方式,泛娱乐则是超出正常诙谐幽默等娱乐范围,过度放大事物娱乐性功能,把包括严肃的庄重的崇尚的禁忌的事物在内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娱乐调侃,且可以动员更多青年人都来参与狂欢的文化现象。泛娱乐也只有在数字自媒体时代才能借助于抖音、快手、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载体的无限传播成为现实可能,所以泛娱乐即指网络泛娱乐。网络泛娱乐不仅以各色网络流行语、咆哮体、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沸腾体、弹幕、表情包、无厘头、鬼畜嘻哈、雷人歌词、洗脑神曲等流行于网络,更以恶搞、反讽、自嘲、调侃、戏虐等为能事,把古今文化名人、历史人物事件、影视明星、心灵鸡汤、甚至红色经典,任意裁剪嫁接演绎戏说解构八卦,并不惜通过以丑为美、自身污名化、反智主义等手段来娱乐大众,更甚者以消费弱势群体、消费逝者、消费他人之不幸、网络活人祭拜、高级黑低级红等来制造娱乐热点,娱乐恶搞无底线,营造出娱乐至死的网络氛围。恶搞成风、娱乐一切、娱乐至上,无狂欢不娱乐、无娱乐不社交,成为网络世界一大奇观。娱乐成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反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这样就形成一种轻浮和软弱无力的精神解构。网络泛娱乐现象娱乐一切的特性必然导致娱乐低俗化,甚至暴力化,泛娱乐与低俗化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形影相随,无法分割。近期杭州某网友捏造取快递女孩与快递小哥暧昧微信聊天内容取乐,博取关注,给女孩造成巨大精神伤害,就是例证。网络娱乐有人纯粹以博得网友爆笑为己任,而更多则是为了吸引眼球,谋求商业利益,但不管如何,网络娱乐需有法律和道德底线,网络泛娱乐化不足取。

四、网络炫秀现象

炫秀不是一般的自我展示,而是经过刻意准备,通过图片或者网络直播、抖音、短视频等有意识地展示自己想要表现的某些优秀技艺或者好的方面。其本意是炫目表演展示值得夸耀的一面。但随着网络“晒”行为的蓬勃发展,有被公众普遍认为不该拿出来秀的东西也被“晒”出来,且“晒”行为过度,发展为无所不晒,炫富、炫丑、炫技、炫酷……炫秀也就逐渐演变成炫耀卖弄,尤其是大晒金钱、豪宅、豪车、名酒、盛宴、名包,刻意炫富、炫耀性消费,无节制秀恩爱、秀美食;还有人秀智商下限、秀情绪下限、秀道德下限,炫弄低级庸俗的土味文化风俗,甚至炫秀闯进丹霞彩色丘陵、吃野生保护动物、超速飙车、喝酒开车、高速路上玩自拍等违法行为;更有甚者秀粗口,刻意大金链子黑墨镜,刺青套装纹上身,装扮所谓“社会人”炫弄等等,以丑为美,在过度无节制标新立异炫秀中迷失了自我,浮华了社会,诋毁了历史。

五、网络偶像迷恋现象

人类社会偶像崇拜古来有之,是青少年成长前行过程中重要的外在引导和内心激励。一般来说,偶像崇拜对象主要是指自身有杰出才能或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并被大多数人视为学习榜样的代表人物,具有“英雄化”“崇高感”等特征。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偶像天团”“流量明星”“各色网红”“颜值鲜肉”“魅力人设”等等,甚至御宅族、二次元、动漫世界及其延伸出来的“西方漫威超级英雄”“歌姬洛天依”等虚拟偶像都成为不少青少年心目中的“爱豆”。更有甚者,执迷于网络“云吸猫”,让人大跌眼镜。不少青少年迷恋偶像,大部分休闲时间都泡在网上乐此不疲,成为令人担忧的“御宅族”。而“饭圈文化”也风生水起,甚至畸形发展,众多“死忠粉”“圣母粉”组织“饭圈”,进行“同人创作”,以“战斗粉”的姿态自愿出钱出力为偶像打榜投票、招兵买马、送机接站、摇旗呐喊;为了维护偶像人设形象,“粉丝群”之间甚至因为点滴小事就开战互撕互黑;甚至发生粉丝购买大量赞助商牛奶,拧掉瓶盖扫码为爱豆投票助力,却把大量喝不掉牛奶倒掉的不可思议行为。偶像已经不单单与粉丝之间存在精神上的紧密联系,更多则成为粉丝投入大量金钱精力消费娱乐的对象。某些颜值偶像千方百计甚至不惜游走在底线边缘“吸晴”,以换取粉丝“供养”为荣,粉丝则在各种诱导之下心甘情愿为外形亮眼但却没有多少才华的所谓“神仙姐姐”和“漫画脸”们掏腰包应援,粉丝共同为偶像“集资”铺一条“花路”在饭圈已经成为常态,甚至粉丝不为偶像花钱或者捐钱少了,就被后援会骂做“白嫖”,甚至还要被“惩罚”、被网暴。青年粉丝偶像迷恋的背后,则有不少幕后造星推手投其所好,制造出青年所喜爱的“人设”偶像让青年乐此不疲并从中赚得盆满钵满。有不少青年人以网络“草根网红”“土味网红”,甚至以出格、反常等形式张扬自我个性的另类偶像为榜样,不是拼才华,而是拼颜值、拼另类、拼流量,不惜走低俗恶搞炒作路线千方百计想成为让别人崇拜、日进千金的网红,结果却成为“网黑”。可以说,网络社会偶像迷恋五颜六色,频繁变换,令人眼花缭乱,但缺失了对于为国家社会改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和楷模应有的崇敬和向往。青少年多激情,少理性,多冲动,少冷静,极易陷入为偶像买下全世界的癫狂之中,砸锅卖铁、借网贷也要应援偶像,成为被收割的“韭菜”。病态追星实不足取,青少年须谨防被迷恋的偶像带入沟里。

六、网络佛系现象

随着“葛优瘫”“废柴”等表情包和“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人之间快速传播,“丧文化”以其特具黑色幽默的消极颓废风靡网络,随之“都行、可以、没关系”等口头禅又乘势而来,网络上又刮起一股“看淡一切”的佛系之风,以无欲无求、顺其自然、消极待世、失之淡然、无论输赢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标榜自我的“佛系青年”呼之而出。而“云养蛙”“云吸猫”则成为“佛系青年”的日常生活所愿。“丧”与“佛”表面上反映出青年丧失激情,丧失动力,丧失理想,追求安稳,不愿奋斗,甚至寄希望于“锦鲤”幸运降临的精神状态,背后实际上则是青年面对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生活激烈竞争和难以把握未来等现实生存压力和焦虑时而采取自嘲方式妥协、逃避、自我安慰的一种生活窘态,是一种消极无助却又具有心理疗愈作用的生活态度。但生活中压力、挑战与困难无处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需要青年人去担负,是选择勇敢面对竞争还是在无欲无求中“躺平”逃避,这是处于现代社会价值和后现代社会价值选择夹缝中的青年一代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只关乎自我感受,在自嘲中丢失自我、忘却家国责任的遁世是绝不可取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来诠释青春才是青年应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上述网络青年亚文化相互混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庸俗浮躁的大杂烩现状。其虽然在表象上具有部分世俗化生活特点,好似无伤大雅,但却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在网络空间肆意滋长必然污染网络空间,变网络社会为垃圾场,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误导和侵蚀着青少年的“三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3]营造风清气正、朝气蓬勃、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措施规范、限制、遏制消极负面网络亚文化现象野蛮生长之外,青年更需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对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的免疫力,脱离低级趣味,摒弃感官之乐,拒绝拜金浮躁,网络行为文明负责,自觉远离消极负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亚文化偶像暴力
反性别暴力
大众偶像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偶像报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把脉“腐败亚文化”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