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定位研究

2021-11-26 14:45宋宝民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院校个性化

宋宝民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0)

一、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由此开启了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探索,相对于国外,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2000年开始是中国职业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逐渐和社会接轨,承担了为社会具体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的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行业体系完善、专业特色鲜明、获得技能现代化、拥有思想先进化的特点。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技能传授与获得层面和国外是基本相同的,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上有着重大区别,国外重视专业技能较多,社会情感因素考虑较少。中国的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但有职业技能教育,还有人才思想品德培育,将人才技能培育和社会责任培育并重发展。

二、高职毕业生的社会状况分析

(一)高职生的工作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各类工程项目每年都有大量用人需求,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多而自由,在跟踪毕业生工作状况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高职生因为定位明确,相比本科生更务实,相比中职生在知识体系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获取工作岗位机会相对容易,高职生在岗工作1~5年基本成长成为专业骨干,初步具有大国工匠的趋势。高职生就业选择较为自由、广泛,一部分高职生选择非专业发展,进入国家公务机关工作、独立创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跟踪高职生工作5年时间点调查发现,从事基层工作、个体或小规模状况占比较大,同时高职毕业生收入稳定,工作状态良好,均对目前岗位较为满意且基本上均建确立了人生职业发展规划,对未来10年的工作充满信心。通过对已工作10年的高职生调查发现,学历大部分都已经提升,工作稳定,职业发展差别较大,基本上从事专业工作较多。

(二)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属性与责任

高职毕业生现阶段承担着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社会各个行业一线技术工作、岗位基层工作、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支持等有相当比例的技术工种是高职生在承担着,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的职业技能越来越纯熟,逐步形成行业的能工巧匠。高职生的教育及其从事的行业层次特点,造就了高职生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社会发展、稳定、创新等都离不开高职毕业生。

(三)高职生的学业特点和职业特点

高职毕业生约有70%会根据家庭获得的社会动向自觉规划自己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方向,30%的学生在升入高职学院后会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会有重新的认识并逐步接受学院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学院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们中会有40%的重新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社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类别变化快,创新多,新生行业的就业岗位爆发式增长,社会的冲击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的关注了适合自己但非所学专业的工作岗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偏重技能型,根据获得的技能选择工作岗位,变动的可能性较低,不同于本科生的基础能力充足,适应性强。高职生的社会工作目标明确,技术特色鲜明,但可选择的范围较低。

三、未来学校高职生的培育定位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学教育工作需要设计新方法、塑造新工科、拓展新职业、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结合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不在拘泥于本专业内的知识,拓展专业外知识,积极创建个性化发展教材、制定包含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在校生的个性化发展动态跟踪研究。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在学生培育过程中,注重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引导学生接受职业、爱上职业,深入发展到行业内部,钻研技术,创新应用。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培训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对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尊重其职业选择并帮助其建立新职业的生涯规划。

(三)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基础能力的提升

对于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本专业知识对其吸引力不足,但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的培育,对其未来职业的选择亦有一定的帮助,增强学生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帮助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度过难关。

(四)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

无论以学校为中心抑或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不同阶段经过验证成功的职业教育实践路径,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逐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途径上来,会逐步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主流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四、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的创建

(一)高职特色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职教育基本完成特色化建设,成功的职业教育对企业行业渗透力强,贡献大,关系到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当前的特色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了固定的主方向,占领了行业制高点,同类竞争院校参与度逐步降低,院校之间独立发展。各个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生源和就业渠道,新设院校瞄准市场需求缺口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特色专业群的建立需求

特色专业做强特色的同时,也会损失一部分通用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育,造成人才培养面变窄。经过调查发现,专业特色强的职业教育,依然存在30%的学生渴望获得本专业外的关知识或者本专业拓展性知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社会现状会促使在校生谋求本专业之外的相关职业技能。特色专业之间,在互相影响的关联地带,涉及巨大空间,特色专业之间,合作建设的将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利用,更多的将是学生技能获得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因此,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核心

特色转群在做好各个特色专业的同时,横向发展,建设特色专业群,促进学生技能获得多样性,核心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拓展新职业、新技能、学习新课程,创造新岗位,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引导者,开拓者,创造者。因此,从形式上看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是在现有深度基础之上不断增加广度的过程。

(四)特色专业群的建设措施

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应当解放思想,摒弃行业固有思路。传统的以行业发展为纽带建立的专业群应该定位为传统专业群,传统专业群的构建思想是设备资源、师资力量的共享,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思路。而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应该采用新思想,战略上采用面面相交,点点碰撞,活动专业群的思路。在不同学年时段、不同课程、不同行业技能上谋求获得,是一种新专业群。

(五)特色专业群的建立索引

特色专业群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索引,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在学校培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设置学分获得多样性,依据学生个性配置技能学习的自我需求种类。

五、未来高职生的自我发展定位

(一)学历提升成为高职生在校教育中的需求

不同于以往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提升学历为主流途径,未来的高职在校生学历提升的途径更加广泛,在校完成学历提升会是更多高职毕业生的首选,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不再受制于学历而影响技能施展。新型职业大学是很好的呼应,新型职业大学正蓬勃发展,为未来高职生提升学历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同时为高职生的未来社会定位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二)非本专业职业生涯的探索

未来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超出本专业工作范畴的现象会成为常态。未来的高职毕业生要在非本专业的职业生涯中探索前行,目前市场经验较多,但未形成普适理论,未来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市场作用下,职业教育会逐步建立明确的路径和实践方法。在毕业生进入非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情况下,走向工作岗位的高职生的思想品德、基础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将会显得异常重要。

(三)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

在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背景下,基本是学生根据家庭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兴趣选择,入校后根据个人爱好适应性发展。在个性化需求的驱使下,学生技能获得变得多样甚至标新立异,学校的人才培育方案变得多样而复杂。对于在校高职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决定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发展空间和深度。学校应当协同社会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教师应当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复合性技术能力,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有效的参考。

六、学生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化发展时必然遇到矛盾

首先是形式上的矛盾,新设定的多样而复杂的教学环境与方法,向教育者和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发起了挑战,为适应个性化发展而制定先进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必然造成同当前体系结构的碰撞。教师和教学环境变成了服务主体,学生成为服务对象。如何处理学生和教育者以及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新型职业教育必须要经过的阶段。兼顾传统而规范的基础能力课程,设定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艺术教育、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等统一的课程体系,制定新型的考核标准,从本质上达到育人思政兼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党为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其次,在内涵建设上,也存在传统思想与先进思想之间的矛盾。校企合作是目前办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成功的校企合作促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过程,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但过多的接受企业的职业化教育,必然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冲击,甚至接受来自国家教育政策方面的拷问,如何化解矛盾,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各个层面的专家都在研究,当前国家层面也推出了1+X 制度作为顶层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引入企业参与评估学生职业技能,促使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提升职业能力,无论深度和广度都具备了新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矛盾

当前职业教育无论地区之间还是地区内院校之间,所存续的职业教育主体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并未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但对于区域或者全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却有着深深的影响。一个地区往往开设多所职业院校,且开设同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惊人,国家对各个职业院校的投入也随着生源规模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但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参差不齐,各个院校之间难以形成竞争局面,更难以形成合力。区域内各个专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传统职业教育的持续更新阶段,难有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更无法企及。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开新局,谋新篇,为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推出的“双高”建设,采取扶强、扶优的策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但目前较弱的同类职业院校和同类专业仍然存在,且专业建设和双高院校重叠,“双高”职业院校对非双高职业院校产生的影响和帮助有限,不同职业院校的差别,实际造成职业教育这一行业整体落后,反向影响企业的人才技能水平。探索将区域内同类职业院校或同类专业联合办学,统筹投入,形成合力,是值得研究的一条路径。

猜你喜欢
高职生职业院校个性化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