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思维差异看英汉物称与人称对比

2021-11-26 14:45王成凤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表达法人称主语

王成凤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在观察和认识同一件事物时,中西方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西方开门见山式的直线思维和东方国家欲语前层层铺垫的思维模式造成了英汉语分别倾向于使用物称及人称。同时,在“天人相分、天人合一”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在语言层次上又有许多相别之处。本文主要浅谈英汉语言对比中物称和人称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形式等。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和学习英汉语言,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英汉转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对英语学习者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原因

(一)英语倾向于物称的原因

1.“天人相分”哲学文化导向

发源于古希腊“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理念,西方国家偏重于对自然和社会客观事实进行观察和探索研究,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思维模式,通常更多关注客观事物及其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物我分明、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使得他们常以客观与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j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陈青玲,2004:160),不同于东方国家物我相合的整体思维,西方的哲学理念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熟和定型,在语言中表现之一就是显著使用物称主语。

2.客体思维

西方哲学家们认为,人超然于自然之外,能够支配和改造自然,因此,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们形成了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的客体型的思维方式(谭定钟,牛新生,2006:68)。强调“物”对人大脑思考及其举止的影响,着重突出“物”的重要地位,使得在英语思维下生活的民族使用语言时更加注重以客观形式表达和叙述事物,渐渐就形成了英语重物称主语表达的语言特色。

(二)汉语倾向于人称的原因

1.“天人合一”哲学文化导向

相比于西方哲学的理性,中国传统思维将自我当做宇宙的中心。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连淑能,2002:40),从孔孟老庄开始,中华文明就有意识且成体系的将物我相融、至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主张“万物皆备于我”,所以,“我”作为宇宙的部分却可以与万物有共同的本质,万物的特征也能尽显于“我”之中(谭定钟,牛新生,2006:69)。这种重视人本、重视整体的伦理性思维模式不断发展进步,汉语以人称显著的语言特色也逐步定型(连淑能,2002:42)。

2.主体思维

中华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这充分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人本思想就在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下产生了,久而久之形成了汉民族“主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认识和解释世界。这种主体型的思维模式长久以来影响着我们语言的产生和表达,使得汉语民族在口头交流和下笔成文里都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一种用语习惯。

二、物称与人称的表现方法

(一)英语习惯使z 用非人称主语,汉语惯用人称主语

1.侧重点

汉语中,人称主语的使用在表达时会着重关注“什么人怎么样了”,而英语非人称主语则将重点放在了“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了。例如:“我突然有了一个主意”对应的英文翻译为“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明显的能看到英汉转换时主语物称与人称的变化。

2.英语物称表现手法

(1)英语用抽象名词、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并采用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作谓语(即无灵主语和有灵动词搭配),这种拟人化修辞方式的使用,不仅使得用语含蓄,还能体现出西方人的幽默感。与此相比,汉语民族幽默感较弱,行文交流中通常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且使用显示人的动词或行为作谓语(即有灵主语和有灵动词搭配)。无灵主语搭配有灵动词的用法在汉语中较为少见,仅被视为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a.主语为表示情感态度和身心状态的名词。

例如:我害怕得什么也说不出来。Fear deprived 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b.主语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名词。

例如:南京目睹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Nan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important events.

c.主语为具体事物。

例如:我们迎着朝阳来到甲板上。The morning sun greeted us as we came out o n the deck.

(2)英语常用“it”作主语,如it is said,it is reported 等,这种用法一般不体现施动者,却以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陈述客观事实及具体观点,因此,客观事物清晰地展现在信息中心位置上,物称主语倾向便展露出来。而汉语的人称倾向使得它在无确定人称时,会采用“有人,人们,别人,大家”等泛称或无主句,比较如下:

a.it 作为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替代真正的主语或宾语。

例如:我从来也没想过他这么调皮.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he was so naughty.

b.it 无实际意义,代替难以言说的现象或情境。

例如:我在那里工作三年了。It 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I began to work th ere.

c.it 用于强调句,构成强调结构。

例如:人有失误,马有失蹄。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3)具有物称倾向的there be 句型和不定代词one的使用。汉语则习惯使用较为具体的人或物作主语,或直接省略主语。

试比较:

a.柜台上有一把尺子、五本杂志和很多蜡笔。

There is a ruler,five magazines and many crayons on the counter.

b.光阴一去不复返。One cannot put back the clock.

(二)英语被动句式居多,物称表达法使用频繁;汉语主动句式多,惯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英语中经常使用客观、含蓄和婉转的方式表达观点和陈述事实。这常见于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之中,非人称倾向可以使口气显得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这与西方民族理性分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有很大关系(陈青玲,2004:161)。对比汉语,我们会习惯性地说出施动者,使用人称表达法,表现东方国家在语言上共情能力更强,也更注重人本文化。

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和英语有很大不同。汉语中出现被动句的频率较低,而通常以人为出发点的主动句式居多。若无确定的人称则采用泛称;若无法采用泛称或人称可以不言自喻时,又常常用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如无主句的使用。因此,英汉互译时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的相互转换必不可少(郭皓,2014:134)。

三、物称与人称优势对比

(一)西方思维的物称优势

物称表达法的使用对中心意义的体现并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有利的,这种表达使语言如行文流水般自然流畅,同时展现西方民族尊重客观事实、思维更加缜密,更富逻辑性的特点,所以更加适合科技性、政治性等文章或公文中,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

(二)东方思维的人称优势

汉语的人称表达法相比英语更加人性化,注重人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更具有感染力。无主句的使用使语言简洁明了却自然舒适,以人文为中心观察分析事物并重视自我反思和体验,更易到达所知、所感和所想的融合。

四、对语言学习者的启发——思维转变与视角转移

(一)思维转变

在不同思维维度的影响下,一句话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行文模式进行表达。以准确理解原文意思为前提,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译者是否受到母语思维模式的禁锢。因此,这提醒了英语学习者们在英汉语言学习中要尽量参与浸入式的场景里习得语言,只有在译语的思维模式里思考,才能产出更加地道的表达。

(二)视角转移

几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时必定有主次之分。例如英语惯用无生命体做主语而汉语偏向有生命的生命体做主语,这是逻辑和语言习惯所决定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谨慎把握、用心处理,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视角的适当转换,以便能在遣词造句上更贴合译语习惯(谭定钟,牛新生,2006:70)。

五、总结

在不同的哲学文化导向和思维模式的引导下,语言在表达上出现差异是可以解释和接受的。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重物称主语表达,而汉语在主体思维影响下更注重人称,这要求语言学习者要进行深度思考,习得语言的同时更要学习文化和文化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并在思维层次上深化自己的认知、对语言文化进行理解和吸收。学习物称与人称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去多角度思考语言,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自身水平和专业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猜你喜欢
表达法人称主语
拼图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你会委婉提出“建议”吗
猪年话说汉英词典中的“猪”(下)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多 种 感 谢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