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让说明文的学习更有趣味

2021-11-26 10:56韩爱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说明文趣味

韩爱祥

摘 要:当前初中说明文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现象,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背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依据文本,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任务,从学习知识到培养能力,让说明文的学习變得生动而有趣。

关键词:说明文 情境任务 趣味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08

从说明文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着程式化的现象。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局限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陈述性知识。这样的教法使事物说明文显得枯燥,如果说理性更强的事理说明文也这样教,更容易出现教得乏味、学得无趣的结果。

如何突破瓶颈,让说明文的学习有趣而有意义?情境任务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张克中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由知识教学、讲授式教学走向实践性学习,教师为中心走向学习者为中心。根本解决之道就是转向学习任务群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温故知新,给任务学习一把“钥匙”

温故知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对学生有启发意义的“故”,继而去学习“新”。统编版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是一个事理说明文单元,我们在引导学生筛选信息、读懂事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科学方法的探寻。要在行文中体会缜密的逻辑思路,关注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八年级上册《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时,学生曾经做过“跟法布尔学探究”这样的专题探究。这就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把“钥匙”,便于学生打开新知的大门。可以依据学情,将整本书阅读与单元教学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温故而知新。比如:

小明同学的《昆虫记》阅读笔记总结了法布尔科学探究的方法。他觉得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梳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推理过程。他邀请你一起去学习、探究。

小明读书笔记片段:

设置这样的情境任务,目的很明确,指向更具体,学习有抓手。学生依据从《昆虫记》探究中习得的思路,不难梳理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演绎推理的一般规律:基于事实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论证假设的合理性—得出结论。学生有了这把“钥匙”,去学习《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便比较容易。

这样的前后关联学习、情境任务的驱动、一般规律的提炼概括,自然而有趣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勇气,促进科学思维品质的提升,助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拓展场域,为任务学习架个“梯子”

要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善于拓展阅读场域,为学生找到并架起“梯子”,指引他们迈上台阶,获得成长。拓展场域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体式,所谓体式,就是作者在运用某种文体时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艺术作品的说明文,语言凝练典雅,个性特征鲜明,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中说,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查阅相关资料,读懂繁华背后的隐忧很有必要。了解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巧妙地设计情境任务,让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比如:

小华同学在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了画面当中的一些细节,写了一段文字。他觉得要更好地表达“梦回”之情,可以将这段文字加到文本中,你觉得应该加在文中什么地方,需要修改吗?

本是消防专用的望火楼,没有人值守,望火楼下面的两排兵营也已改成饭铺和茶肆。河道和桥面缺乏管理,出现了大客船与拱桥即将相撞的险情。桥上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两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官在狭窄的路上相遇,轿夫与马卒各仗其势,不停争吵,谁也不让谁。护卫内城的土墙被多年的雨水快冲刷成土坡,坡上长着杂树,上面的城楼毫无防备措施,下面的城门洞开着,城门口没有任何守卫,胡人的驼队往外穿行,如入无人之境,现在就要扬长而去了。衙署门口,几个慵懒的兵卒,有的斜躺着,有的趴着睡觉……

这样的任务设计,在指引学生课外延伸阅读之后,再次回归课堂,将拓展阅读所得进行整理、归纳、运用。改文如下:

本是消防专用的望火楼,无人值守,望火楼下面的两排兵营也已改成饭铺和茶肆。河道和桥面缺乏管理:客船拱桥,即将相撞;桥上小贩,占道经营;文官武将,狭路相逢;轿夫马卒,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内城土墙,杂树丛生;城楼之上,毫无防备;城门洞开,无人把守,胡人驼队,如入无人之境,往外穿行,扬长而去。衙署门口的兵卒,或坐或躺,慵懒涣散……

这样的任务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紧紧围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这个基础,依据“阅读提示”,拓展了阅读场域,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思维提升、文化理解,层层迈进。

三、挖掘资源,替任务学习搭个“台子”

要让任务学习更有趣味,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比如学习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关注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增强语言运用能力,领会科学精神。

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

《大自然的语言》选入教材时有改动,下表列举部分。假如你是竺可桢,对于这些改动满意吗?请你写一封信给编者,谈谈自己的意见。(见附表)

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势必会认真比较,细心揣摩编者的修改意图,并从语言的运用角度客观分析修改的必要或者不足之处。学生在比较、思考、交流后会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更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激发阅读兴趣。而结合竺可桢发表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特征考虑,突出“丰产”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编者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前加上限制性状语“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表明不是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是如此,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

有了这些认知,学生还需要以科学家竺可桢的口吻、用回信的方式向编者表述自己的意见。不仅要注意作者的身份,体会教材编写的目的,还要在书信格式、用语得体等方面综合考量。

这样的情境任务不仅让学生体悟了文字中蕴藏的科学精神,也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综上所述,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可以让传统的被动式的、讲授式的学习变得灵活而有趣味。说明文学习如此,其他文本学习亦然。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挖掘各种有益资源,将新知旧知勾连起来,将单篇、单元与整本书阅读勾连起来,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找钥匙”“架梯子”“搭台子”,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切实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克中《课堂教学转型(由讲授走向情境任务)》,《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6期。

[2] 魏本亚《说明文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语文建设》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说明文趣味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趣味连连连
趣味阅兵
午睡的趣味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