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域中西方意识形态构建理路及中国启示
——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2021-11-27 18:58
创造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于 波 李 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 《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详细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特质,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化的存在样态,为我们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其构建理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深化对意识形态特质的认识,结合自身文化特点,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一、作为现实精神力量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对本质关系的颠倒和歪曲,是虚假本质和真理外观的集合体。它作为统治阶级特有的思想观念生产和把控其所在社会的全部价值与意义,欺骗和支配社会成员的思想,以掩盖生产关系中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意识形态最初是作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实证科学的表征而出现的,但它很快便被拿破仑冠以“脱离政治权力现实的抽象的推测型学说”之名,借此消除其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对拿破仑在法国推行独裁统治的潜在威胁。①[英]约翰·B.汤普森著.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33.拿破仑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得最能代表实证精神的“意识形态学”逐渐凋零,而代之以一种代表着政治斗争武器的、具有抽象性和幻想性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爆发的哲学革命,意识形态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极力鼓吹,在他们批判宗教观念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被他们吹嘘和构想成一种能够“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直至马克思对这种观念作了彻底的清算,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才得以发生根本转变。概言之,马克思扬弃了从拿破仑时期便被涂抹上否定色彩的意识形态,以“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剖析视角,重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变化,从而为摆脱统治阶级的精神支配、建设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形态》之前,马克思就已经在其著作中隐晦地提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构想中,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同时采取两种革命方式:一是采取“武器的批判”,通过暴力革命推翻现存的统治阶级,摆脱剥削压迫的旧生产关系;二是利用“批判的武器”,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共产主义运动,清除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产生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的精神从被支配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两者有机结合不断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解放”。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维系“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纽带,使得暴力革命与对旧思想观念的批判相得益彰。当暴力革命在某一历史时期不再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观念以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便成为促使其实现的必要准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同,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在《形态》中,马克思抨击了施特劳斯、费尔巴哈等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称他们的观点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且回溯到培根为意识形态概念奠定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框架以及特拉西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理解,从人的实践、社会关系与思维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意识形态的特质,对其如何成为一种现实的精神力量作出了科学系统的阐释。“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全部的意识形态均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正是人的思维“从人间升到天国”的过程,它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人类实践过程中的“必然升华物”。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总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纵然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颠倒的、虚假的陈述,却依旧在阶级统治的时代成为现实,并作为一种现实的精神支配性力量统御人们的思想及其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形态》中进一步指出,旧式分工是虚假的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是具有支配性的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条件,旧式分工的形成使意识形态支配人们精神生活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后的分工促使意识能够独立地进行“现实的想象”,能够“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并且他敏锐地察觉到,伴随着分工的形成,在全部劳动者中分化出一群数量较少、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即“意识形态家、僧侣的最初形式”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他们在意识形态理论化、系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其一,分工是意识形态成为人类物质生活“必然升华物”的充分条件。分工致使人们产生对思维独立性的崇拜,并且为意识形态家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够“让他们的思辨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他们在人类物质生产及其发展的这段历史中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抽象出来,不断地创立和推翻各种具有神秘和思辨色彩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其二,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受到分工制约。分工出现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化逐渐加深。分工将任何一个人都限定在“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并规定了他从事何种劳动。“精神”的生产只能由从事精神劳动的人来完成,他们能且只能在“经验的束缚和界限”中臆想和构造整个世界,正如被意识形态家们所直观到的“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往形式就在这些束缚和界限的范围内运动着”。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可以说,在社会生产中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更加孤立地进行着,意识形态产生的真相被深深地掩盖在社会关系之下,精神生产领域被占少数的“意识形态家”独占,从事物质劳动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和条件进入精神的生产和创造领域,他们的精神生活被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所控制和支配。概括来说,旧式分工的形成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分离,被旧式分工束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方式致使具有虚假性的意识形态得以产生,从而使其调节和支配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成为可能。

旧式分工在造成意识形态虚假性和支配性的同时,也为消除这两大弊病以及消灭它本身埋下了伏笔,为人们摆脱精神支配、自由地控制和驾驭意识形态留下了“密钥”。马克思以“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视角,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考察,详细说明了在自愿的分工形成之前,旧式分工如何成功地打开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门。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代表着进步生产力的阶级因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必然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而新的分工又在变革中形成,并且适应了进步生产力要求的意识形态比过去更加抽象、更具普遍意义。因为,过去每一个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均是曾经反对旧的社会关系的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曾经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们以一种反对“现存的关系”的面貌活跃在社会中,力求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并且每一个企图变革社会关系的新阶级为了获得自身特殊利益,都必须以“全社会的代表”的身份站在历史舞台上,赋予自身意识形态更具普遍性的意义,宣传自身观念并鼓动社会中各个阶级和成员同自身阶级联合,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的意识形态力量。马克思指出:“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态,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9.故而,在阶级社会中,“永恒真理”“普世价值”等观念只是统治阶级为建立和维护其分工形式,顺利且不断地牟取特殊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支配手段,他们把自身的思想“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6.。因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同“过去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5.促使人们“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

正是基于对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拉开了构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序幕。他们认为,在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能造成灾难”的阶段,产生了一个“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任,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的阶级。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这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将自觉地承担起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他们的意识形态在其阶级内部产生,或者由认识到这个阶级状况的其他阶级产生,即彻底革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它无需掩盖、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1.,亦“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⑤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它脱离了思辨领域,直面现实生活,不再以虚假的想象支配人的精神生活,而是“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8.,成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它不再通过纯粹的精神批判将人们在异己的、统治人的虚假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而是融入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实际地推翻产生虚假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自觉驾驭。这个过程同摧毁旧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步调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实践中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因而,建立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作为支配性力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而是以精神动力的方式,促使无产阶级由自发走向自为,肩负起重建社会、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面发展的使命与任务。

二、文化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谬误,并以阶级利益为视角,剖析了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化的存在样态。“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⑦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因此,由于统治阶级对特殊利益的诉求,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将意识形态逐渐从哲学领域、政治领域延伸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领域。正如“法国、英国和美国的一些近代著作家都一致认为,国家只是为了私有制才存在,可见,这种思想也渗入日常的意识了”⑧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9.。可以看出,早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效法拿破仑将哲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引入了政治领域,他们采取文学艺术等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和推广工具,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文化领域之中,以此维护和强化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旧式分工中,资产阶级对文化产品的生产管控更加严苛,他们通过兜售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培养和强化人们对他们价值观的认同,培植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力量,操纵社会成员思想,从而达到掩盖和歪曲真实矛盾关系的目的。

封建社会中传统的硬性的意识形态政治说教在资本主义时代逐渐转变成新型的软性文化浸染,这种转变是资产阶级为塑造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因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每一种文化都内在地包含了被群体继承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外在地表现为一个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而在生产力引发的社会文明转型背景下,前一时期积淀的价值观念以及独特的活动方式不再同现实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它们不再能起到规范、调节和制约人们行为习惯的作用,进而引发社会中各种类型的矛盾冲突,且愈演愈烈。当资产阶级革命同人类从农业向工业的文明转型在历史中交汇,当理性的、契约的工业文明对自在的、经验的农业文明造成根本性冲击,重建价值体系便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解放,即竞争,当然在18世纪是给个人开辟比较自由的发展的新途径的唯一可能的方式。在理论上宣布符合于这种资产者实践的意识、相互利用的意识是一切个人之间普遍的相互关系,——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公开的进步,是揭开封建剥削的政治、宗法、宗教和温情伪装的世俗化启蒙,这种伪装符合于当时的剥削形式,而且特别是在君主专制的著作家那里被系统化了。”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5.在这次较为剧烈的社会文明转型过程中,资产阶级利用农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同现实生产力的矛盾,顺利地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土壤之中,建立起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以此来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的思想,维护社会秩序,将人限定在可以“依据重复性思维和理所当然的自然态度而自在地生存的领域”②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但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从身体到思想却时刻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摆布。当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达到自身预期的目的时,人们便不会对它产生任何怀疑,而是依据经验形成可重复的、理想化的思维定势。

但历史的车轮并未完全按照资产阶级的期望前行。在19到20世纪这段时间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冲突等无情地碾碎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好憧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摇身变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并且这种力量正“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在这一现实状况下,社会成员纷纷开始质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诚然,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扬的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双重作用下,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但科学技术在极大改善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彰显理性的科学技术面前遇到了与自身相关的生存困境,即文化危机。在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技术理性与人的主体性和自由之间的冲突面前,技术理性似乎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个性缺失、精神萎靡、对生命的悲观和绝望等人类生存问题相继出现,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构建起的价值体系却未能较好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

最典型同时也具有转折意义的是1968年在法国爆发随之席卷整个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五月风暴”。“革命打破了一个平衡,革命之前,这个平衡还故作永世不易之状。”①[法]夸特罗其,奈仁.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M].赵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资产阶级想象中的受其操纵支配的可重复性、理想化的社会在这场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风暴面前被无情地击碎。“西方理性化社会的两根主要支柱:秩序和进步,不再是不可质疑的起点,工业社会以科技与经济挂帅的意识形态丧失了它原有的魅力。”②[法]夸特罗其,奈仁.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M].赵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9.“理性社会精心制作的计划再也不能保证人类的进步了。”③[美]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M].周朗,新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4.尔后,资产阶级为继续攫取特殊利益,统治和控制社会的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意识形态不再以一种较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存在,而是全面渗透至文化领域,披上了文化外衣,同政治、经济等“整合成一种消解人之主体和人的自由的异化的文化力量”④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9.。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后现代主义文化逐渐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并产生了一系列价值观,而“这些价值后来证明在政治上很暧昧”⑤[美]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M].周朗,新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1.。正如罗斯·兰蒂所言,“保守的意识形态需要把自己表现为非意识形态的,以便维护异化的社会实践”⑥[英]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M].张秀琴,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1.。而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实质正是资产阶级捍卫自身意识形态合法性而采取的文化形式的伪装手段,他们急于在社会中再次寻求和获得成员们的认可,从而维护其实施统治的正当性。在生产领域中文化的生产与创新体现着资产阶级对特殊利益的追逐,文化产品被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其创新更加倾向于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缺乏深度并趋于平面化,而在消费领域中文化商品不再带有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呈现出“去意识形态”的中立性,诱使文化消费者产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的假象。大量平面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欲望,“在文化上过贫民生活成为时髦”⑦[美]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M].周朗,新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39.。自此,历史的车轮似乎再次如资产阶级所愿缓缓前行,缺乏对自我超越的追求和反思生命意义的文化内容使得人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渐丧失其主体性,彻底地沦为资产阶级获取特殊利益的工具。总而言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文化化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对内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文化浸染的方式不断地驯服和归化人们的思想,力图让社会的发展如自身所期。

意识形态的文化化使资产阶级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社会矛盾之外,文化化的另一成因在于资产阶级对异质意识形态的敌对态度以及冷战开始后对外扩张战争的失利。马克思指出:“有一种最普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在历史上只有占领才具有决定意义……占领是受占领对象所制约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占领都是很快就会结束的……民族大迁徙后的时期到处可见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教育和风俗。”⑧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3.显然,马克思对纯粹的武力占领秉持一种否定态度,快速的武力占领虽然能够较快地达到预期目的,但是在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持续满足自身需要等方面是短暂的。占领者对被占领者的统御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欲望的实现程度受制于被占领对象的生产力状况和文化传统。越南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世界事务中一种模式与一个时代的终结,并且这场战争的失利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承认力量的有限以及世界格局实际上是多极的,同时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环境并在这种世界环境中保证自身权力。继而,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责备,也被扩展到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方面”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5.。当社会主义经历了20世纪末的不虞之变,西方资产阶级作为幕后助推者暗自窃喜之时,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东方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这显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见到的景象。因而,以文化为包装的意识形态斗争备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崇,并且方兴未艾的信息工业为其传播和推行自身意识形态提供了更加多元、便捷的途径。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把持话语权,强推自身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输出战略,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将带有自身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在他国进行传播,逐步使他国成员认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概言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文化化,顺利实现对他国的文化移植,并通过文化侵染逐步向政治领域跨越,从而影响、干预甚至控制他国政治,企图将世界的发展拉回资本主义的“正轨”。

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进路

文化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同意识形态一直具有深层契合的互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喻为民族的“灵魂”,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借用迪特尔·森哈斯的术语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精神状态和根本价值观”③[德]汉斯·约阿施,克劳斯·维甘特.欧洲的文化价值[M].陈洪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55.。在此意义上观照近代中国,就可以清楚地明了为什么在纷繁的外来思想观念中除马克思主义外没有任何一种能够真正地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究其原因,这些思想虽触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但其倡导建立的社会及意识形态无法同中华文化内在的“气度”和“神韵”相契合,它们不能改变被奴役大众的精神面貌并重新唤起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根本价值观,因而无法获得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并同自身意识形态要素聚合成现实的革命力量,继而也就无法取得革命最后的胜利。事实上,近代中国各个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舍本逐末,囿于对文化模式的批判,看似激进与革命的文化批判实则流于表面,忽略了以现实生产力为视野的文化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肌理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很难从根本上触动和改造人们保守的传统文化心理。毛泽东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文化斗争是资产阶级代表的新文化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之间的斗争,而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处于帝国主义时期的世界环境,使得这种资产阶级思想“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在“五四”以后,以“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它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并代表着“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支生力军动员广大,远超任何历史时期。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这段话表述了一个事实,即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传达的思想观念真正抓住了中国实际与中国文化两者之间的痛点,并使得劳苦大众看到了新的希望,进而中国共产党才能作为“文化生力军”领导群众进行文化革命。因此,在加强和巩固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承载园地,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利用文化的渲染能力保持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并且“新的希望”意味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摒弃狭隘的、片面的文化化形式,既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塑性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作用,又要避免抑制人内在的自我超越和创造本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水平。

迄今为止,传统文化尚未彻底完成其现代化转型,这对巩固和强化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一,“新价值从来都不是全新的。关于价值的创造思考根植在对生活的需求,而且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现成的原材料在一开始就会被利用,即那些早已存在却尚未被发掘的思想”①[德]汉斯·约阿施,克劳斯·维甘特.欧洲的文化价值[M].陈洪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301.。因此,要真正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论依据,就必须深入日常生活领域,充分挖掘并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价值观念。众多研究表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能够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下超越古老的藩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指南。同时,传统文化也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源自文化模式迥然不同的西方,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就必须同传统文化相结合。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换言之,文化不仅在社会革命和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作为指导社会实践的意识形态必须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相耦合,脱离文化环境的意识形态在社会革命和建设中只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其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同传统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纵观中世纪以来的欧洲,长达4个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才使得人们在文化心理层面普遍地接受了同生产力和科学实践相一致的理性观念和人本精神,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启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革命与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形成与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反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中,社会已经重新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价值体系,在某些方面,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指导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警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在集中精神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在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治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并且强调,当前世界的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5.总的来说,没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中华文化便无法在激荡的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立足,最终将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而没有文化的反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只能类似“幽灵”般的存在,无法汇聚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引导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形成重大威胁。目前,世界局势波诡云谲、暗流涌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愈发尖锐,迫切要求营造适宜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世界的交往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广、更深。在这种状况下,具有虚假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产品输入中国,将它们对特殊利益的追逐掩藏在文化表象之下,极易误导甚至鼓惑群众。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更加成熟,且发育完备,更易获得大量受众的支持。特别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自发意识“未必就会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相反,它更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驱使和支配。①[英]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M].张秀琴,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9.因此,如何辨别文化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防范和应对其带来的危害,是维护意识形态领导权,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②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新观念、新风尚,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了优良革命文化,其负载的精神内容都拥有了新形式和新内涵,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信念堡垒,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手段,使意识形态以更为深刻、更加契合大众文化生活的表达方式,正向引导和影响大众的文化心理,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

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意识形态的出现与消逝,过去所有的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曾经被以为穷尽了社会发展的最终旨趣,值得人类永远遵循。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虚假”的意识形态不断地暴露出它们的剥削本性以及自身缺陷,它们不再是“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的有力证明,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而成为阻碍人类向更加文明的阶段发展的精神壁垒。因此,要对阶级社会、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并且要在深入认识和充分揭露其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人的解放”为目的,引领人们为此不懈努力,完成人类对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推动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