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超越与回应: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构成逻辑

2021-11-27 18:58
创造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自然界生产力

冉 洁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体》的重要讲话,号召全球共同关注环境治理问题,并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事实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十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问题,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理念,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构成逻辑,对我国在新征程、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与继承: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自然界既是人的生命的直接来源,还是人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自然界在其长期演进、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人,人属于自然界。自然界不仅创造了人,并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空间与物质材料。如果“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因此,自然界是人产生、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

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是天然达成的,必须以实践为中介来实现。自然界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材料。但是人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主观意志的驱动下通过对对象的改造(即实践)实现自己的生存与生活需求。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获取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对象,还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对自然界原本的存在状态进行改变,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界也实现了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并且只有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才是真正属于人的自然,才是有意义的自然。

再次,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进化规律是统一的。人类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以遵循自然进化规律为前提的。否则就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因为人的无节制的欲望,过度向自然界索取,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使得人与自然出现最紧张关系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把自然当成资本增殖的手段与工具,忽视了社会发展根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违背了自然进化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一是该思想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必须以自然界为生产对象,才能实现其发展。二是该思想坚持了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1.。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共同体”是西方哲学史上曾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曾在其人的解放理论研究中谈到了“真正共同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虚假共同体”,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蕴含“真正共同体”的理念追求。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组成的一种平等、互助、共生、共享的统一体。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并未实现事实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是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资本主义社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同体,并不反映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诉求,是“虚假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他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将联合为真正的共生、共存的共同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一方面,个人属于共同体,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共同体为个人自由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共同体的状态。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角度。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真正共同体”基本价值追求应用于生态领域,用于指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主张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共享关系,为走向“真正共同体”而努力。

(三)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辩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一是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首先,自然界孕育了人,人属于自然界。如《周易》中阐述的“有万物然后有男女”①韩立平.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93.等。这些观点认为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了人类,人类是从自然界中产生的。其次,人与自然是“天人同构”的。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观点认为,既然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的,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那么即使人与自然表现形式多样,但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人的身体构成、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契合,人与自然界是“天人同构”的。

二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同构”,这意味着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体,必然要遵循同一个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曾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②方勇.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管子也曾指出:“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③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92.这些观点都表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其目的。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从道德角度来倡导人类应该遵守自然规律,认为一个高尚的人一定是自然规律的遵守者。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智慧。它扬弃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朴素性与唯心成分,继承了传统生态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性、辩证的观点。坚持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界生产了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

二、超越与创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富含时代价值与真理指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还立足于新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对待自然采取不同态度的思想,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现实,提出了包含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生命共同体”思想。

(一)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进程,着眼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维度从“物质代谢”发展为“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立足于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不仅肯定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还从“物质代谢”这一维度来深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是指人与自然在互动中的基础性交换与循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关系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来阐释的。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关系的破坏,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所主张的资本无限增殖的逻辑导致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关系的破坏。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为了获取无限的剩余价值,将自然也作为其获利的手段与工具,忽视其与人的共生、共存性,对其过度索取、污染等,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他由此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逐渐提出了生态系统的观点,为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质交换”这一基础性角度,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系统、完整的内涵。“生命共同体”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为目标,以平等方式对待人与自然,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措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总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超越了“物质代谢”这一基础层面,发展了多方面、系统性的内涵。

二是创造了生产力的生态内涵。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99.。在他的视野里,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相比之下,生命共同体思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等,强调了从主客体二者的交互性来界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创造,保护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一起构成了生产力的内涵,拓展了生产力的生态维度。

(二)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片面性

一是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利益至上”的局限性。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人类为主体,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将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它认为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而自然界只不过是实现其需求与利益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它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倡导人类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显然,人类中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无限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而不顾一切的本质是相契合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以来,在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的成就之外,各种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对立,还造就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

二是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至上”的极端性。首先,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甚至自然比人类具有更重要的地位。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与自身规律,人与自然并无任何不同。其次,生态中心主义阐明了人对待自然应有的态度。它认为,人不论是对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抑或是整体都必须怀着感激之心,并且主张“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⑤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4.。因而,人必须遵守自然的规律,最大程度地保障自然发挥其自我调节功能,对于任何可能对自然造成伤害的人类活动都进行限制。生态中心主义主要从道德层面来约束人的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再次,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保持自然“荒野”之美,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荒野一方面看起来似为一堆杂乱的价值,但另一方面又是一幅复杂的价值的织锦。”①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28.它强调,所有生命的价值只有在保持自然的荒野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人与自然只有在荒野中才能真正实现统一。它还强调,人具有向往荒野的本性。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一方面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期望依靠人的道德去约束人的“破坏”行为,他们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忽视人的物质需求,必然具有乌托邦性质,不可能实现。

总之,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忽视其局限性的一面。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将自然只是作为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与工具,这种理念在人类现实实践中必然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从人的道德层面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自然的“荒野”状态,忽视了人的物质需求。虽然二者的思想观点是对立的,但其都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强调人与自然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既追求经济价值,也重视生态价值,在二者协调统一中推动社会发展。

三、回应与实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指引作用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并且还是在实践中对现实问题作出的一种回应与思考。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资本增殖的逻辑掌控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人类通过不断征服自然界、污染环境等获取利润,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生态安全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曾忽视过环境保护问题,积累了较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其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之一。此外,2020年的东非蝗灾、新冠肺炎等都在警醒着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内含治理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实践逻辑,为中国、世界的生态治理指引了方向。

(一)系统性、整体性的治理观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内含系统性、整体性的治理观。它强调要坚持以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方法论为指导,构建道德与制度、法律的约束机制,在国际上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分配制。

一是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的方法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需要具备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方法论思维。首先,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因此,在生态治理中要采取系统的工程来应对各种问题,准确把握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实行统筹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好运转。其次,人与自然界也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对于生态问题的处理主要也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治理。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必须注意既不能过于追求人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界,也不能一味强调自然界的优先性而打压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必须使得二者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靠。

二是构建德法并举的规范、约束体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从外在与内在两个维度制定人类实践的行为规范。首先,通过建立与制定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来限定人类的行为底线,明确行为主体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治理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次,通过培育与提高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来引导人类行为。制度与法律法规为人们的行为制定了外在的、强制的底线与束缚,道德与价值观的指引却能从内而外地指引人的行为,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人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行为规范,落实保护自然环境的具体行动。

三是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分配制。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在生态治理上,西方国家总是通过污染转移来改善本国的恶劣环境,造成其他国家环境的污染。事实上,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是荣辱与共的整体。从短期来看,或许西方国家暂时转移了生态危机,但自然界对人类的最终报复谁也不能幸免。因此,转移生态危机不是根本的、长期的解决办法,只有着眼于问题本身,直面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对待生态危机问题要具有全球眼光,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共赢。同时在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合作过程中,要正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实际情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生态环境责任,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是为了人的永续发展而提出的,为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而作出的深刻回答。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既包含考虑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也考虑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问题。

一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生活提出了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期盼,其中环境优美就是其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之一。生命共同体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与片面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以单纯追求经济价值为导向,也不以单纯追求原生态自然为目的,而是在环境优美的条件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提高人民的物质满足水平,也满足人民的生态环境需求。

二是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实践指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强调当代人对生态环境的追求与保护,还强调对子孙后代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实践中在实现当代人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限制其欲望的无限膨胀,合理利用资源,明确生态责任,不破坏环境等,在实现当代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中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绿水青山”,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总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所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并指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既着眼于当代人民美好生态期盼的实现,又旨在保障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三)绿色的经济发展观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还内含绿色的经济发展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不唯GDP这一单一指标来评判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着重从生态维度、可持续的维度来评判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实践中确立生态生产力的核心地位,发展生态型科技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确立生态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逐渐意识到单一地追求GDP的经济思维行不通、走不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加强,发展生态生产力成为新时代的题中之义。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主张重视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其提出的“两山”理论更是明确地表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密切关联。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树立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观,确立生态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二是发展生态型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能在生产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型科技的推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于美丽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在科技发展中关注生态型科学技术则十分重要与必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强调要发展生态生产力,还强调要通过加快生态型科技的发展来保障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与实践遵循,在继承、超越与回应中自成一体,为中国、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发展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必将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为指引,带领人民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环境的追求。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自然界生产力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