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C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2021-11-27 11:46林巧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19期
关键词:预警病情护士

林巧燕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患有任何疾病的住院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均存在风险事件[1],心脏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尤其大,常规转运护理中,护士工作更多体现在病情观察与遵医嘱护理行为输出,相对而言缺乏疾病严重程度的警惕性,忽视危重症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威胁其生命安全,而客观量化评估结果能帮助护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在外科、急诊的应用优势已经得到论证,本文旨在研究该量化评估表应用于CCU患者转运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CCU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均为CCU患者;(2)当前生命体征尚可;(3)急需院内转运。排除标准:(1)合并脑血管意外者;(2)老年痴呆、精神疾病;(3)意识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CCU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以MEWS量表进行评估后转运。依据院内《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联系待转运科室,管床护士负责转运全程,视情况确定转运方式并酌情携带应急物品、药品及抢救器材等,转运途中确保患者人身安全及治疗安全。观察组则成立安全转运培训小组,强化转运流程、应急预案、急救技能等方面的演练;由医生、护士共同进行MEWS评分,依据得分评估其转运分级,参照转运分级对应要求完成针对性的转运人员、转运设备、转运药品、转运路线的设计,完善患者转运前准备,如吸痰、管道确认等,以“全方位风险排查”方式降低途中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概率,依据MEWS评分结果对转运途中患者病情进行针对性评估,着重关注、处理高风险事件。

1.3 观察指标

(1)统计观察组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2]结果,该表内容包括意识状态、收缩压、心率、呼吸、体温,单个项目均包括4个维度,单项得分范围为0-3分,分数越高则潜在病情越严重。(2)统计转运相关意外事件包括病情变化相关事件(如血压大幅度变化、血氧饱和度下降、意识障碍等)、技术故障事件(如氧气不足、携带的仪器故障、仪器电源不足、管道堵塞或脱落等)及人员配备事件(如年资较低难以独立配合抢救、缺乏临床经验、路线陌生等);统计转运前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不良事件包括心绞痛、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3)以放射科、超声科、介入室为转运目标科室,患者移动出发为开始,记录并比较转运用时。(4)统计转运交接过程中细则情况,包括护士交班不清、患者病情掌握不足、检查科室未接到通知、交接不清、管道不通畅或缺乏标志、腕带未佩戴。(5)自编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转运的满意度,维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以自编表评估临床医生在每个患者转运前后所接受的护理服务,包括护理该名患者时护士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道德、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敏感性与察觉性、心理素质以及与医生配合程度、沟通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细则等计数资料以n(%)表达,行χ2检验;各项转运耗时以均数±标准差表达,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

2.2 两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结果分析

观察组40例患者转运前接受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总分0-3分者11例、4-5分者20例、6-8分者8例、≥9分者1例,其中得分≥9分者暂停转运,于CCU内予以紧急处理并持续观察至得分≤8分后继续完成转运工作。

2.3 两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与对照组比较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意外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转运用时比较

观察组转运至各科室耗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转运用时比较(±s,min)

表3 两组转运用时比较(±s,min)

?

2.5 两组交接情况的比较

院内转运前后,观察组交班不清、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不清、两科室交接不清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收科室未接到转科通知、患者管道不通畅或无相应标志、患者未按要求佩戴腕带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交接细则发生情况比较[n(%)]

2.6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经调查,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转运过程护士的满意度评价中,非常满意24例、满意14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95.00%(38/40),对照组则依次为16例、15例、9例,满意度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医生对各组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中,观察组非常满意18例、满意18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90.00%(36/40),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12例、18例、10例,满意度75.00%(30/40)(χ2=3.117,P=0.077)。

3 讨论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典型的患者病情程度、危险程度的量化评分系统,有学者[3]认为,危重患者转运中的病情变化风险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呈正相关,该评分的系统性、全面性及有效性使得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英国广泛用于外科病房和危重症患者的监护,随着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相关理论得以引进。CCU患者大多病情进展快速,而超声、CT、介入检查等能辅助医生更好地完成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确立,患者离开CCU后,周围环境必然发生改变,患者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病情变化[4],为院内转运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心血管内科常见的转运不良事件包括各类导管移位(或堵塞)、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流动力学大幅度波动、心跳骤停、胸痛、心绞痛发作等,转运中的突发事件给患者造成了疾病外的二次伤害,不利于患者预后及疾病控制,医疗事故发生风险增加。总而言之,患者病情越严重、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越大,因此转运前有效评估病情风险程度、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转运安全的保证至关重要。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中意识状态、体温、收缩压等项目评估方法简单且用时短,所以即使是不同年资护士实施评估,其结果仍有较高保障;同时除意识评估外,其他项目均为客观评估指标,最终以量化评分方式进行疾病风险预测[5],使得护士可以对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进行早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理性评估转运患者存在的潜在病情变化风险,并予以足够的人员支持、设备支持及抢救方案支持,最大程度上精简医疗干预反应时间,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患者转运安全。有研究证明[6],患者病情、转运流程完善程度、转运人员职业素养、转运设备或仪器准备程度等均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联,本文观察组患者转运前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落实风险预防方案,根据患者当前体温、心率、意识等充分做好陪检医护人员的准备、陪检设备及药品的准备,护士掌握患者病情并熟练运用护理分级预案,因此理论上转运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各类技术性意外及陪检人员准备不足等意外事件发生率得到显著控制,全慧君等[7]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此一致,而本研究结果有较大出入,笔者分析可能与CCU转运护士职业素质、对突发疾病应急预案掌握程度及摄入样本量有关;但是在转运前后对照组出现14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跳骤停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远高于观察组,表明转运前恰当、及时干预有利于不良事件的控制。利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后,恰当选择陪检医务人员,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充分模拟,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院内检查最优路线,观察组到达各辅临科室用时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体现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运用后的优势。路途耗时缩短后,途中风险相应减小,加之转运前护士对患者病情的充分了解及评估,避免了交接不清、交班不清等情况;从患者、患者家属角度而言,准备充足且风险得到足够压制的院内转运有更高的安全性[8],因此对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落实后,负责转运的护士对患者病情了然于胸,对大概率出现的病情变化能积极、快速的实施救治方案,更游刃有余地配合陪检医生展开救护工作,职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均得到提升,本研究中医生对观察组患者所接受的护理评价满意度评价更高,但未构成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有关。

综上所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CCU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可产生良好效果,转运相关意外事件发生风险降低,转运用时缩短、转运细则更加完善,为患者争取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促进护患和谐。

猜你喜欢
预警病情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援鄂护士林燕华的元宵节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