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孝文化融入高校“五个思政”的途径与意义
——以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1-11-27 05:41黄文静
魅力中国 2021年38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黄文静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作为高教大省的湖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更是异常重视并于2017 年在全国首倡首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在教育中灵活地应用融入、贯穿、围绕等的教育模式,全方位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在传统社会,‘孝’是中国人道德生命的最重要体现,是儒家伦理和中国传统家训当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是道德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1]。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髓融入湖北高校“五个思政”建设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在孝文化方面认识的不足

在通过网络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依托于网络世界里丰富的资源,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形成。在现代化传媒手段不断更新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各种思潮、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相互影响,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考验。针对外语学院的学生的特殊性,外语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接触的偏多,西方社会思潮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会比较容易受到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影响,在观念上导致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发生偏差以及孝观念意识淡薄,在行为上会导致大学生孝行的缺失。具体体现在对于中华传统孝道的知识储备不足进而导致认知上的欠缺;对待自己的父母言语上行为上显得不够尊重;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付出太少等。“古人所谓孝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以父母为对象的,而更多的部分是让一般人能透过良好的亲子关系来促进子女健全人格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适应,实际上乃是子女立身处世之道,不过古人以孝道统称之而已。”[2]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孝文化的一部分。故而从广义层面上来讲,一切不善的行为都被视为不孝,而一切善的行为即可视为孝。西方国家对于孝文化的观念是比较淡薄的,外院学生长期接触西方文化很容易导致孝文化的丢失。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外语专业大学生孝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将孝道体现在人生的各种选择中去。

二、孝文化融入高校“五个思政”的意义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教育与感化作用。高校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让大学生逐渐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道德约束,进而在生活中也能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地作用,促使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去践行孝文化。高校“五个思政”的建设分别着眼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将孝文化融入其中必定能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环境,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孝文化融入高校“五个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改以往灌输性的教育观念,孝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三、依托新时代科技手段将孝文化融入“五个思政”

(一)孝文化融入学生思政

“学生思政”的重点在于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与体会还比较欠缺。因而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融入孝文化。湖北工程学院地处以孝为名的孝感,故而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城市的丰富的孝文化去影响、教育大学生,并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去实践孝道。孝感当地的孝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厚的,应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源,结合孝文化名人人物史的挖掘对大学生进行感恩主题的教育。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外语学院也会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邀请文化名家以及当地道德模范走进校园,给学生们开讲座,同时在每年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院里也会组织学生主动给父母写感谢信等。另外,鉴于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偏爱,学校可以开设一个孝文化的网站、公众号或者应用程序,通过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线上的途径大力宣传并弘扬个人先进事迹。在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应该将践行孝文化的实际表现考虑在内,该表现既要包括校内表现,还用包括家庭以及社会表现。要将孝文化的精髓作为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生命意识、爱国意识的重要内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孝观念。

(二)孝文化融入教师思政

在提升并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并将孝文化融入其中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思政切实地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在课程中,教师在传教授道、育人方面依旧起着相对主导的作用,也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这项任务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要首先具备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以及师德修养,因此高校所有教师队伍要加强孝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并把孝文化融入到教师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中去并加强师德考核的力度。为提高教师的孝文化的意识和对孝文化的理解,学校会积极组织教师观看相关的教育影片和视频,并且组织教师们开展与孝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积极吸收中国孝文化的精华思想。积极开展校内校外教学研讨会,鼓励老师们去探索适用于高校孝文化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手段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孝文化教育的成效。

(三)孝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孝即是家庭之道,人生之道,也是政治之道,社会之道,乃至天道或万物之道。”[3]因此,孝文化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可以融入到任何课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想政治德育目标相结合,通过适当的课堂设计,在授课过程中将孝文化融入到各种学科课程教学中去,从而全方位地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对于外语学院来说,目前大学英语使用的是思政版,教材里相关章节就涉及到了孝文化的融入,在课堂上教师会开展诸如课程讨论、通过短剧的方式情境再现、孝德模范故事的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去了解我们的传统孝文化知识和精髓并促使学生们形成孝意识孝观念。外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积极做好引导学生孝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传统孝文化资源,采取讨论、举例子、辩论、对比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去帮助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也要积极鼓励教师们开展孝文化思政资源库的建设。高校孝文化思政资源库的建立能协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孝文化资源可以共享,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个人视野不足以及在备课过程中无法找到合适思政资源的难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孝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质量,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当下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偏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能自主地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学生的学习也会从往日的被动变为主动。

(四)孝文化融入学科思政

“‘学科思政’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言的。”[4]思想政治教育孕育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借鉴并吸收着其精华,着眼于体现中国特有且自豪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孝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崇尚孝道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文化之一,因此挖掘孝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学科思政意义重大。一方面公共必修课教材中应该融入孝文化的资源,另外,思政课程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课堂谈论或者辩论,并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以及手机搜集孝文化相关的论证论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自主地去理解孝文化。

(五)环境思政

校园是高校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在高校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高校校园环境开展思政工作尤为必要。“高校的‘环境思政’主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优化校园文明、网络、人文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手段渗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形成全方位立体的育人环境。”[4]为了营造良好的思政环境,外语学院会组织学生们参加以孝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娱,给他们的课外交流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也让大学生创建了实践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高校是一个人才汇聚的地方,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道德品质优秀、学业扎实,因此在各种孝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中,他们亦发挥着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周围的同学。

四、结语

“和谐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5]根据传统儒家的观点,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是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根本。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因为孝文化意识的淡漠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这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孝文化所蕴含的博爱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能够展现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的道德风貌。利用新时代的特征与便利,更好地将孝文化融入到高校“五个思政”,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孝”为先,提倡孝道,由孝敬父母推而广之到全社会的敬老爱幼,必将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