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巧解留才难题

2021-11-27 12:53许幼飞
当代党员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四招黔江黔江区

许幼飞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如今,随着重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信纷纷涌向重庆。

做好人才工作,基础是引进来,关键在留得住。

出台《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重庆频放大招,打造留才“热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正在巴渝大地渐次展开。

第一招:高位推动稳根基

回顾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工作的一年时光,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医学博士李泽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充实。

“医学人才有个比较大的特点,即成长缓慢。但由于医院对我们年轻医生的培养比较扎实,所以相对于留在上海工作而言,目前我的进步还是比较快的。”李泽方称。

黔江中心医院对人才的重视,早在李泽方投递简历时就有所显现。

“我在投递简历后不久,就接到了院领导的电话,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李泽方坦言自己来到黔江中心医院工作后,医院给他提供了不少机会: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他的手术水平,另一方面帮助他申报科研课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充分利用自己在骨科领域学习掌握的医疗技术,与团队共同努力,助力黔江中心医院骨科诊治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李泽方称。

近年来,黔江中心医院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重点工作项目推进,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技术过硬、有学术专长、关爱患者的优秀医务人才,力求让患者在每一个医疗环节中获得更加满意的服务。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一直以来,黔江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根据机构改革对各单位职能职责进行调整,第一时间充实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出台《关于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将人才工作纳入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内容中,与全区重点组织工作量化考评挂钩,最大限度地凝聚各级各部门推进人才工作的合力;

各单位党组织坚持突出人才的战略资源地位,切实做到在谋划发展时统筹人才工作,在研究政策时突出人才需求,在部署工作时强化人才措施,务实开展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培养、产业人才开发支撑、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提升等七大行动,靶向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建立重点项目台账,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分年度打表推进,22个重点项目取得预期成效。

如今,在黔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黔江、留在黔江。

第二招:远景规划谋发展

深秋时节,是酸甜可口的猕猴桃成熟采摘的最佳时机。

10月21日,黔江猕猴桃品牌推介会在浙江嘉兴水果市场举行。

“黔江猕猴桃是黔江农业发展的新名片。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对接需求,实现持续双赢。”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柳静最近很忙,除了这场推介会,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她也要带着黔江猕猴桃去参会。

虽然忙,但柳静很快乐,她说今年是自己在黔江工作的第十年,她深切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柳静是河北承德人,远离故土、扎根重庆是她以前未承想过的。

“我之所以来到黔江,是因为家属在这里。2010年,他被引进至黔江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于是在第二年,我也来到这里。”柳静笑眯眯地说。

2011年,这个北方姑娘坐着火车来到黔江。柳静说:“黔江山清水秀,给了我很大的视觉冲击,我很喜欢这里。”

更令柳静欢喜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所长,黔江区在岗位设置上充分尊重他们所学的专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柳静在农业领域颇有造诣,而她的丈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从事环保规划等工作。

“这样的举措,让人才在提高自身价值的同时,更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黔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范红称。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黔江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长远发展规划,打造人才发展的梯度空间——

健全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统筹使用引进人才编制,每年依托重庆英才大会或到高等院校集中开展引才活动2次以上,选派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2名“三峡之光”访问学者,推荐2人入选2020年重庆英才计划、3人入选重庆市第十一批“鸿雁计划”;

分级分类轮训企业管理人才1000余名,培训优秀民营企业带头人130名、成长型民营企业管理人才200名;

持續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调整,选送3200人次到市内外学习进修。

“虽然我是外地人,但我相信自己能在黔江打拼出一片天地。”得益于黔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柳静对此坚信不疑。

第三招:真金白银激活力

11月的万州带着几分寒意,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三铭重工有限公司里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不需要任何抵押,只要知识价值就可贷款,这对我们科技型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将大幅降低。”公司负责人龙福建称。

三铭重工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销售矿山建筑用制石、制砂成套设备的科技型企业。2019年,龙福建带着科研项目“移动式破碎站”参加了当年的“渝创渝新·创响万州”创新创业大赛,从2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

“收获之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龙福建称。而这一珍贵荣誉,也成了公司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双创”大赛上获奖,不仅标志着企业的研发实力更上一层楼,更重要的是,参赛企业一旦入选“种子基金”,最高可获得50万元基金免息信用贷款,入选的科技型企业可获得额度80万元—500万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

有了资金的加持,三铭重工的研发实力节节攀升。

2020年2月,移动式破碎站正式量产并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也就在当年,三铭重工成功研发“HPT多缸液压圆锥破碎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我们能感受到政府的诚意,这也是我们愿意扎根万州的原因。”龙福建称。

拿出真金白银,既能助力企业发展,亦能留住人心。

万州区常态化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2000余万元的科技创新资金,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30条”,设立“区种子基金”、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审批企业236家共2.56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1.7亿元,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73家。

如今,在平湖大地上,处处盛开的“人才之花”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之果”。

第四招:真情实意暖人心

谈及如今的生活,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郭远臣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虽然我是山东人,但是万州给了我家的感觉,令我倍感温暖。”

“温暖”是郭远臣形容万州的高频词,这座依水而生、靠水而兴、临水而发的城市,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不仅是这座城,这里的人也非常可爱。”郭远臣称,“去年,区委组织部还帮忙解决了我家孩子入学的问题,他们是真的把我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办!”

郭远臣的经历是万州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的真实写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更多动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10月21日下午,万州首个人才公寓玉安人才公寓正式摇号。

“安居才能乐业,落实住房保障是确保人才安居的关键一环。”区委组织部人才和干部教育科科长任华称。

玉安人才公寓由区委组织部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打造,公寓加装了电梯,配备了停车场,为在万州工作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安心舒适的居住环境。

“今天太高兴了,我在万州终于有住房了。”申请人王礼摇到号后,兴奋地说。

住房,曾是王礼最为头疼的事。2021年5月,通過人才引进,王礼来到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然而令他苦恼的是,自己在万州并无居所,家人也不在身边。现在,王礼再也不用担心住房问题,他说准备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万州居住,这将有助于他以后更好地服务万州人民。

服务人才是真心爱才、真情惜才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万州区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这里不仅成为投资者的热土、创业者的乐园,更成为吸纳人才的高地、圆满梦想的沃土。

集聚“平湖英才”,打造人才高地,万州正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四招黔江黔江区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黔江区多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开局之战——专访重庆市黔江区农委主任杨泽迁
“四招”求分式方程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黔江精神探论
“四招”写好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