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1-11-27 22:29王海军董立叔刘志鹏尹欢王子健
科技资讯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空间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海军 董立叔 刘志鹏 尹欢 王子健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2659

摘  要:河北历史悠久,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河北入选国家级名录和省级名录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冀中地区,项目类型以武术武艺类项目为主;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形成了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密度核心圈和3个低密度核心圈;流域特征方面,海河流域孕育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区位经济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GIS理论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8(a)-0180-03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bei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GIS

WANG Haijun  DONG Lishu  LIU Zhipeng  YIN Huan  WANG Zijia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4 China)

Abstract: Hebe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sports.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selected i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ists in Hebei.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ebei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Hebei, and the project type is Wushu;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ondensed, with 1 high density core, 2 secondary density core and 3 low density core. In terms of basin characteristics, the Haihe River Basin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ormation of this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GIS theory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运动形式,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2]。截止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河北省公布了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3]。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孕育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个案研究等领域,而关于分布规律与特征的研究较少[4]。该研究旨在运用GIS理论,探究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河北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传承与保护提供思路借鉴,实现弘扬河北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目的。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收集的河北省传统体育非物質遗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及其他官方网站。共收集了五批国家级和七批省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结合国内学者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标准,去除“杂技”和“游艺”类中体育属性不清晰的项目,将体育属性清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将既入选国家级名录亦入选省级名录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进行统计。共整理出国家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项,省级名录项目111项,运用ArcGIS10.2软件对国家名录和省级名录项目进行宏观区域、密度、市域和流域等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

2  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宏观区域分布特征分析

河北界于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属于我国华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内海省份。依据区域和约定俗成,将河北省划分为冀东(秦皇岛、唐山)、冀北(承德、张家口)、冀中(保定、石家庄、廊坊、沧州、衡水)和冀南(邢台、邯郸)4个区域。按照宏观区域统计出不同区域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冀东地区国家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占比4.35%;冀北地区尚未获批国家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冀中地区有国家级傳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占比69.56%;冀南地区有国家级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占比26.09%。从遗产项目宏观区域分布来看,项目主要分布在历史文化悠久之地,如沧州地区和保定地区;从地区的发展进程看,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较快地区,中部分布较集中且项目数量较多,北部和东部分布数量较少,这可能与地域、文化、环境、经济和申报制度等因素有关。

2.2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北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利用ArcGIS10.2进行数据处理,探究其分布类型特点。分布类型有均用、随机和凝聚3种,利用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距离系数进行判别[5]。最邻近距离是通过比较计算最邻近的点对平均距离,用比值(NNI)判断其与随机分布的偏离。

最邻近平均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d(NN)=∑(i=1)min(dij)/n

式中,d(NN)为最邻近平均距离;n为样本点数目;dij 为第i点到第j点的距离;min(dij)为i到最邻近点的距离。

NNI=d(NN)/d(ran)

式中,NNI为最邻近距离系数;d(ran)为空间随机分布条件下的理论平均距离,取值一般为,A为区域面积。当邻近距离统计随机分布时,NNI=1;当邻近距离统计凝聚分布时,NNI<1;如果最邻近距离统计更加发散分布时,NNI>1。利用ArcMap10.5软件中Neighbor Analysis下的点距离功能,对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状要素进行计算,计算得出NNI=0.465,NNI<1。因此得出,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呈凝聚型分布特征,以武术武艺类项目分布为主。

2.3 行政市域分布特征

河北省共有石家庄、唐山、秦皇岛、邯郸、承德、邢台、保定、廊坊、张家口、沧州、衡水等11个地级市。通过GIS软件对河北各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地图可视化处理。通过地图的点数密集程度发现,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在国家级目录中,中部分布数量最多,南部分布次之,北部分布数量最少。按照行政市域划分来看,沧州和廊坊地区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最多,各有5项,占比为43.48%,其中沧州地区入选国家名录的项目有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孟村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扩展名录、沧州武术(六合拳);廊坊地区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有八卦掌(文安县)、苏桥飞叉会、香河安头屯中幡、左各庄杆会和八卦掌(固安县);邢台地区有4项,石家庄、邯郸、保定和衡水各2项,秦皇岛有1项,唐山、张家口和承德没有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在省级名录中沧州地区项目最多,有泊头六合拳、劈挂拳和查滑拳等32项,占28.83%;廊坊地区和保定地区分别有17项和16项;秦皇岛、唐山和张家口地区入选省级名录项目较少。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分布不均衡,呈现中部地区市域密集型分布。沧州、保定和廊坊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在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既属于平原又靠沿海的唐山地区和秦皇岛地区虽有分布,但分布相对离散。

2.4 密度分布特征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来估算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密度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是指在研究范围R内分布有n个事件处的点密度值,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在不同位置上的概率不一样,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事件发生的概率低。通过GIS软件的ArcToolbox工具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河北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得出,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密度核心圈和3个小密度核心圈,高密度核心圈以沧州为核心区,辐射范围包括石家庄和廊坊;次密度核心圈以廊坊和保定为核心区,辐射范围包括邢台和石家庄,3个小密度核心圈为邢台、邯郸和石家庄地区。

2.5 流域分布特征

河北东临渤海,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主要河流从南到北有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滦河等7大河流,这7大河流又分属海河、滦河、内陆河、辽河等4个水系。河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河流沿岸是人类生活早期集聚之地。河流可以为人类、植物提供水源,河流又是古代交通和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发达的水陆交通有利于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河流的区域分布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河流流域看,在海河流域有较为集中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其中有国家级名录项目有14项,省级名录项目56项,可能是由于海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能够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在滦河水域流域内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较少,有国家级名录4项,省级名录9项。

3  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3.1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因素对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着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6]。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产生与发展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简言之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我们要依托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活环境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通过研究发现,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在气候宜人的平原及河流地带。

3.2 历史文化因素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多于全国其他各省份。河北多数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如沧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历代兵家必争的畿辅重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称,促进了沧州地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廊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四千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指现金廊坊安次区,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了生长土壤。

3.3 区位经济因素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城市的区位功能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互促进、共生互动关系。如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民众有尚武之风;保定曾是直隶省会,是河北省最早期的省会;石家庄是河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地区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相对较多。通过将各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数量与各地区的GDP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得出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可见,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较多的地区,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相关部门在名录申报、认定和资金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非遗”保护视域下河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0):191-193

[2] 王舜.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0,41(4):1-6,37.

[3] 王海军.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1):162-163.

[4] 王海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16(2):122-128.

[5] 殷鼎.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基于GIS空间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116-122.

[6] 李萍.京津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技,2020,43(9):36-47.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空间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