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海战规模有限却有重大战略意义(上)

2021-11-27 03:59徐焰
兵器知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越西沙解放军

徐焰

1974年1月,解放军在西沙海域同南越当局的海军进行了一场海上交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外国的海战。当时中国因海上力量较弱,是以“小艇打大舰”的方式取胜,随即又果断抓住机遇登陆收复永乐群岛的三个岛屿,从而完全控制西沙群岛,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通过这一仗,也证明了我国不能长期只偏重于内陆防御,从而促进了海权观念的确立和海军建设的发展。

近代南海频遭外部入侵,解放军进驻永兴岛维权

中国同南越当局在西沙发生海战有一定的突发性,而那片岛屿归属的争端却由来已久。南海面积广阔,达300多万平方千米,有着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中国政府最早对那里宣示了主权,不过控制那里的岛屿存在三大难题,即“远”、“小”、“水”。如南沙群岛距海南岛在1000千米之外,西沙群岛距海南岛也有330千米,而且那里的岛子大都横直不过几百米(只有西沙永兴岛最大,也仅有1.8平方千米),绝大多数岛上又没有淡水,在没有海水淡化能力和运输困难的条件下,难以让军队或居民常驻。例如由宣德、永乐两个群岛和其它岛礁组成的西沙群岛,渔业资源丰富,历代属于中国渔民的捕捞地,却因整片群岛上只有面积不大的甘泉岛上有淡水井,解放前的中国渔民主要是季节性前往。

旧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农耕经济作为主要财政支撑,长久缺乏海权观念,直至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前都没有建立海军,只有内河水师,国家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清末建立的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覆没,民国年间的海军极为弱小且只用于内战。一些资本主义列强乃至新独立的国家便利用这一机会,在近代不断入侵法理上属于中国的南海岛屿。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日本、法国乃至二战后刚独立的菲律宾和法国扶植的越南伪政权,一再派出军舰和人员,入侵并占据东沙、西沙和南沙的一些岛屿。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只是在1946年派海军进驻过南沙的太平岛,却又在四年后放弃。南海岛屿就此出现了持续复杂的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西沙永兴岛后修建的炮楼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軍建立时只搜集到国民党遗留下来的4万吨破旧舰艇,国内船厂又只能修理而不能自制军舰(旧中国没有发动机制造能力)。此时与新中国为敌的美国海军为世界海上头强,军舰吨位保持在900万吨,台湾当局也有16万吨舰只。上世纪50年代的解放军海军的任务,主要是配合陆军实施近岸防御,在苏联帮助下发展装备时也只能坚持“空(航空兵)、潜(艇)、快(艇)”的方针。50年代后期从苏联引进以及用苏援技术制造的少量舰艇,主要配备在拱卫渤海湾的北海舰队,解放军在南海的海军只有被称为“杂牌船队”的少数小旧舰艇,重点守备珠江口和海南岛,难以远航。当时国民党当局依仗其海军力量优势和美军支援,经常对大陆沿海岛屿采取“以小吃大”的攻击,距离闽、粤海岸仅几千米的多个岛屿的解放军都遭受过重兵攻击,南日岛上的部队1300人还曾被敌“吃掉”。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解放军若是没有解决海空军掩护问题,派兵进驻远海岛屿只能是把部队送入虎口。

1954年7月,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结束,法国军队包括其舰队从越南和南海撤走。在越南南北分治的形势下,美国积极支持西贡为首都的所谓“越南共和国”扩大军力。1956年西贡政府就派兵入侵占领西沙永乐群岛的珊瑚、甘泉、金银岛,宣布疆域时又把历来属于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说成是自身领土。随后南越入侵西沙的部队淡水供应困难,都集中于甘泉岛,并构筑阵地长期盘踞。与此同时,菲律宾也对南海一些岛屿提出领土要求,南海就此形成了多国军队介入的复杂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声明对南海岛屿的主权,1958年9月4日发表领海权声明时又郑重地重申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当时,解放了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此表示承认,南越当局却坚决否认。同年解放军炮击和封锁金门沉重打击了台湾当局,迫其10月间宣布对大陆“不使用武力”,就此停止对大陆所占岛屿的攻击(特务侦察骚扰还未停止),美国又对华恢复了大使级会谈。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虽未停,却采取“单日打、双日停”的特殊状态,这样的军事行动只具有象征性。

考虑到美蒋态度的变化,从1959年3月17日起,解放军南海舰队派出以修复的日制旧舰“南宁”号为主组成的编队,开始进入西沙群岛巡逻。此次出航时美国海军先后有3架巡逻机跟踪监视,台湾的国民党军却没有动静,南海舰队的南下编队顺利完成了任务。4月3日,“南宁”号为主力的编队又运载地方干部和部队开始进驻西沙群岛中最大的岛——永兴岛。

解放军进驻永兴岛,并克服淡水需远程运输等困难长久性驻扎,相当于在南海维权斗争中走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从1959年至1973年,这个岛不仅成为海南岛渔民南下捕捞生产的基地,还是解放军南海舰队在西沙维权的前进港,这为后来进行的西沙自卫反击战创造了一项重要条件。

人民海军白手起家,南海建舰队更艰难

在近现代世界上,进行海战和在海上维护权益主要依靠海军,号称“贵族军种”的海军又是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结晶。久经陆战的名将粟裕在解放上海后参观缴获的敌舰时,就感慨说一艘军舰真相当于一座构造复杂的工厂。新中国成立时接手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缺乏最基本的工业基础,建设海军很困难,发展南海舰队的难题又更大。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12月间就在珠江内建立了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却仅有缴获的5艘小炮艇和16艘登陆艇,总吨位才1000吨。这支华南最早的海军部队随即参加了万山海战,打通了珠江出海口,并于1950年12月改称中南军区海军。此后,因有解放军第44军军部等机构调入加强,1955年10月海军南海舰队正式成立,然而只有少量炮艇、登陆艇,舰队头号主力和旗舰还是同年修复的日本投降时废弃于华南的一艘排水量仅870吨的护卫舰,命名为“南宁”号。直至1963年,该舰还出海护送运载中国体育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的客轮通过南海,一直服役到1979年才退役。

福建前线军民合力,炮击金门

解放军南海舰队在1955年至1969年间的主力“南宁”号

1950年参加解放万山群岛的广东军区江防部队的“先锋艇”,南海舰队就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建立

人民海军的建设从解放初接收少量破旧舰艇的基础上起步,是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的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六四协定”为开端。苏联根据协定有偿向中国提供部分轻型舰艇,并以提供技术的方式帮助中国建造潜艇、护卫舰和快艇。当时苏联海军在世界上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很有限,中方的财力更不足,50年代购买的最大的水面舰艇,是4艘苏联在30年代末建造的排水量2 000吨的“高尔基”级驱逐舰,单价1000万元人民币,此后二十多年还一直被称为解放军海军的“四大金刚”,负责护卫京津外海而不南下。1957年以后,中国以进口苏联“里加”级护卫舰(排水量1300吨)的散件组装,随后再仿制的方式,在上海等处建造了4艘5501型护卫舰。1960年后因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进口中断,此型舰未能再造。这些舰只又因当时台湾海峡被美蒋的海空力量控制,南海舰队只能靠火车运送机件到黄埔造船厂组装,或在当地自建少量轻型舰艇。

海军大型军舰的建造相当于“吞金兽”。上世纪60年代初美军建造的“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就耗资4.5亿美元,此时苏联对航母都不敢问津。中国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年军费开支都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美国同期年军费开支却接近50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给海军)。由于解放军的军费主要用于陆军、空军和“两弹”,海军每年得到的费用很少,年度装备费不过人民币1亿多元。海军开支又主要用于保障航空兵和潜艇,水面舰只连千吨级舰都无法多造,只好生产几百吨的扫雷舰、猎潜艇和几十吨的护卫艇。当年海军“弱枝扛大梁”的局面也是一种无奈,只能强调如何以“小艇打大舰”。

鉴于南海舰队的力量远弱于北海、东海两舰队,又因台湾海峡阻隔难得到增援,1962年军委决定参照01型护卫舰的技术,用国内材料和技术在南海设计建造一种排水量1100吨,装备3门100毫米单管舰炮、4门37毫米双管舰炮、2座250毫米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最高航速23节的护卫舰,从1966年至1969年共下水5艘,称为“江南”级,成为南海舰队最大的作战舰只。不过此型舰在护卫舰中仍吨位偏低,性能又只相当于二战时的水平,一些国产机件质量差又导致经常要停航维修,南海作战的主力还要依靠1959年苏联转让技术制造的6604型猎潜艇和在此基础上制造的037级猎潜艇。原来用于保障南海航道的仿苏技术制造的6610型扫雷舰,也破例地在海战一线充当了火力舰。

解放军海军的“四大金刚”之一“抚顺”号驱逐舰

60年代后期在南海舰队服役的“江南”级护卫舰的侧视图。

6604型猎潜艇发射火箭反潜深弹的场景

排水量320吨的6604型猎潜艇,加上在此基础上改造的排水量390吨的037级猎潜艇,从上世纪60年代起很长时间担负着“近海卫士”的角色。这两型猎潜艇的主炮都是66式双57毫米炮,射速达每分钟240发,还有一座苏式RBU-1200反潜火箭发射器(近战时也可用反潜弹打水面目标),航速为30_5节,起到了他国护卫舰、驱逐舰的作用,当年被海军内部戏称为“黄水战列舰”。

037级猎潜艇的技术在国际上并不算先进,却有着火力急促、长于近战的特点,缺点是防护水平低、抗风浪力不强和续航力差。不过这种猎潜艇造价低,早期型单价不过200多万元人民币,前后产量超过百艘,因而能以较高的效费比完成近战防卫任务。世界上有十余个发展中国家也看中了此型艇,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对华递交了不少订单。

6610型扫雷舰,是以苏联于1956年提供的T43型扫雷舰为基础仿制改进的中国第一代扫雷舰,在广州建造了2艘,于1970年装备南海舰队。这型扫雷舰除装备传统的扫雷器具外,又增强了火力,将苏联原设计的首部双管37毫米炮改为85毫米舰炮,因此具备了攻舰能力。不过其缺点是航速只有14节,行动不灵便,南海舰队在缺乏一线作战舰只时也只能让其到前线“黄牛当马骑”。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制造了03和033两型常规潜艇,也部分装备了南海舰队。解放军潜艇对当时没有潜艇的台湾海军和南越海军形成了水下优势,不过其缺点是航行噪音大,美军曾讥笑它“从广州港开出,西贡的监听站就听到了”。

美国的油画表现越战时美军航母在南海巡航并起飞“鬼怪”式战斗机,当时美国海空力量在南海横行

海军作战又需要空中掩护,解放军在南海附近的航空兵机型落后,主要基地在海南岛的几个机场。上世纪60年代解放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主要是仿米格-17制造的歼-5,进入70年代后换装仿米格-19的歼-6,都属苏联在50年代前期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同美军在60年代装备的F-4“鬼怪”这类二代机相比已落后一代。在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激烈进行时,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基本任务是国土防空,打击美军和台湾当局的侦察和“擦边”袭扰,长期缺乏在海上掩护和配合舰艇作战的训练和准备,因此在南海附近也只能定位为岸边防御力量。

在南海西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自1954年控制了17度线的北方之后,才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建立空军和海军。到60年代人民军空军拥有了百架以上的作战飞机,却只用于防空作战,其后方基地还大都设在中国的云南。越南人民军海军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只有几十艘鱼雷快艇和巡逻艇,另外有一批伪装成渔船的武装船,用来运输海上特工队,在国际上被称为“舢板海军”,只能紧贴近岸活动。1961年起,美国在越南开始“特种战争”后,就不断投入大量海空力量到南海,在十几年的越南战争中基本控制了那里的海域及其上空,不仅抵近封锁北越海岸,中国商船进入南海也经常受到美机、美舰的跟踪,解放军海军向西沙群岛仅有的据点永兴岛补给,有时也受到美机监视。

美军开始撤军后,中方就准备将西沙的南越伪军赶走

自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海空军力量就长期在东部沿海构成全面威胁。早在1950年美军入侵台湾后,其舰只和飞机就不断到南海巡航,在1954年7月还用舰载机在邻近海南岛的南海上空击落过解放军2架巡航的拉-11苏制战斗机。同年法国舰队撤出南越后,美军又在当地建立军用基地,并经常派遣舰只停泊。1965年至1973年美军直接参加越战时,在南海长期保持6~7个航母编队,并经常以舰载机入侵中国的西沙海域并逼近海南岛。当时解放军弱小的南海舰队同美国海军的实力不成比例,因此准备一旦中美开战后就以陆、空军为主,实施近岸防御和援越地面作战,在南海只能进行些“海上游击”行动。

此时南海东侧的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友,其海空力量很弱小,几乎没有出海作战能力。而国号为“越南共和国”的南越政权的军力,在美军支援下持续得到增强。如南越海军以法国殖民者支持的原越南皇帝保大下属的海上力量为基础,从50年代后期由美国长期提供装备而逐步发展起来,至60年代中期舰艇多达400艘。不过这些舰艇主要是巡逻护卫艇、炮艇、登陆舰和扫雷艇,作战目标是对付“越共”在沿海和河流的游击活动。1970年至1973年美军逐步从南越撤退后,又把大量陈旧的舰艇交给西贡政权,使其海军吨位达到30余万吨,舰艇有1400艘,海军官兵超过7万,号称进入“世界海上十强”之列。

1973年美军从南越撤军时留给伪军舰艇多达1400艘,多是这种用于内河作战的小艇。

6610型掃雷舰的外观绘画

美国当局的援外其实一向不慷慨,送给仆从的装备大都是自己淘汰的旧品。南越接收美国留下的2000余架飞机后,数量仅次于美苏中而一度被称为“世界第四大空军”,却大都是近程的对地攻击机,性能最好的也只是美国二代喷气式机中的轻型出口品F-5型。南越海军得到的千吨以上的较大战斗舰只仅有十余艘,最大为2800吨的护卫舰,都是二战时的旧品。美军留给南越的其它舰艇,基本都是仅适合于湄公河等处活动的浅水舰艇,主要用于在内河和海边对北方的越南人民军和游击队作战。南越海军极少演练海上作战,远海作战能力其实并不强,自己却认为实力已在中国的南海舰队之上。这种心理膨胀和错判国际战略形势,导致其敢于在西沙群岛向中国挑战。

实力在世界上超强的美国进入南越参战后,最多时投入54万兵力(如算上轮战人员先后有250万军人参战),却长期陷入游击战的泥潭,严重影响其全球战略,尤其是削弱了对苏争霸,不得不寻求脱身之策。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提出战争应该“越南化”,让南越伪军担负作战任务而逐步撤出美军。这时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南海可能出现对中国有利的机会,因而在1970年指示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将西沙的南越伪军赶走。

南海的斗争虽然是周边国家站在第一线,却与整个国际战略格局息息相关。1969年春天中苏两国在边界发生冲突后,美国马上想利用这一矛盾,于同年夏天解除朝鲜战争后的对华禁运,并禁止台湾当局的飞机进入大陆侦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了中国,在战略上实行“联华抗苏”。1973年1月,美国在签订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定”后,几个月内就将所余的几万军队全部撤出南越,其海军舰队也撤到菲律宾苏比克基地,这又为中方在南海行动排除了最重要的障碍。此时解放军要控制西沙的对手只有南越伪军。

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行前后,毛泽东就要求召开“三部四方会议”,即指国防、外交、交通这三部门,以及广州军区、海军、外交部新闻司和交通部水产局这四个方面,在一起开会研究解决西沙设防。会议要求落实西沙防御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达到“铜墙铁壁,上不封顶”,并决定在西沙永兴岛建造能停靠千吨级舰船的码头及机场,并调猎潜艇74大队进驻。在军事上加强西沙防务的同时,海南岛相关部门又决定派遣渔民、民兵,以群众斗争的方式挤走珊瑚岛越军。不过此时国内政治动乱未平,至1974年初永兴岛的码头仍未完工,调74大队进驻以及收复珊瑚岛的行动也还未着手,解放军舰艇参加西沙斗争还要以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港作为基地。

当中方尚未完成西沙斗争的准备时,南越当局却抢先在那片海域挑起了冲突。1973年春天美军撤出了南越,而越南人民军的南下部队却仍隐蔽在当地游击区未撤回17度线以北,西贡为首都的南越当局就面对着北方军队和内部越共游击队攻击的双重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南越当局却在1973年秋天连续派军舰到西沙海域,撞毁中国渔船并抓捕渔民。1974年1月,伪总统阮文绍又下令海军“驱逐”在西沙海域的中国渔民,并进占甘泉、金银等岛,从而挑起了军事冲突。

已陷入风雨飘摇状态的南越当局,为什么还要对外寻衅?翌年西贡政权崩溃后其海军将领大都逃往美国,他们后来的回忆说明了其内在原因。这些人大都抱怨其“总统”阮文绍错误估计了形势:一是自认为在美军撤走时接收了大量军舰,对中国南海舰队已拥有优势;二是认为美国根据盟约有援助义务,若中国反击应该来助战;三是想以此彰显“爱国主义”,来刺激民族情绪,并让接受中国支持的北越陷入政治被动。南越当局自然清楚,其综合国力远不及中国,对华挑起冲突是想再把美国拖下水,让其重返南越。

南越当局的这种盘算,完全摆错了自身的位置,并错估了国际战略形势。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作风,是让奴才为自己这个主子服务,对己不利时可以抛弃,哪里有奴才调动主子之理?西贡政权伪总统阮文绍没有看清美国旨在对华缓和以及对越南的脱身政策,不自量力对中国挑战而引发了海战,结果出现了与其预想完全相反的结局。

西沙海域由民兵斗争发展为海军参与

自美军逐步从南越撤走,中国南部的战略形势包括南海局势有所缓和,美舰美机对华的贴岸侦察和海上干扰也大为减少。根据毛泽东选择时机赶走西沙南越伪军的指示和1972年“三部四方会议”的精神,解放军南海舰队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海南岛的榆林基地成为主要前进出发点。海南岛的武装渔民即海上民兵又增加了远航西沙海域的捕捞作业,并经常向海军通报情况。按照预想的斗争方式,驱赶岛上伪军主要采取“群众斗争”,以防军队直接出面而引发战争,解放军海军担负的是后盾和掩护任务。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战略重点是在北方防范苏联,对南海舰队建设投入很少,该舰队在海军三个舰队中力量最弱,而且平时只搞些锚地集训,几乎没有搞大型演习。南海舰队老舰和较大的舰大都失修,如日本降舰“南宁”号在1973年与民船发生碰撞后就长时间入厂大修不能出海,只有几艘百吨级护卫艇、猎潜艇和扫雷艇能勉强驶到距海南岛基地300多千米外的西沙海域。当时解放军航空兵的主力歼-6歼击机的航程又很短,到达西沙海域留空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空中打击和掩护能力均很差。面对南越政权那支在世界上属三流的海军,我国海军在西沙海域与之对抗,还要面临装备上以劣势战优势的局面,而且一线侦察能力差,往往要靠渔民向榆林基地报告敌情。

1973年夏天,西贡政权见美军撤走后北方的压力未增加,就决定在南海方向挑起事端。同年8月,南越当局派兵占领南沙多个岛礁,并宣布南沙群岛划归其福绥省管辖。

037型猎潜艇

此时,根据1973年1月各方签订的巴黎协定的规定,外国军队都要撤出越南。中国和苏联援越人员都从北方撤走,美军及其仆从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军队也都离开,只有台湾当局在名义上取消了“军援团”,却仍以“驻越建设顾问团”名义将其军事顾问和军事援助人员改换服装后留下。其实早在1956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就同南越当局在一同反共的前提下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蒋介石直接向西贡派驻了“军事援助团”。上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前期,台湾还派出“援越空运队”和此前侦察大陆的“黑蝙蝠中队”直接到南越参战。从1956年以后,国民党军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一直有驻军,国民党当局却对南越当局长期侵占中国南沙岛屿的行动从未采取过反对措施,对南越的援助则一直坚持到西贡政权垮台。前些年网络上有人称蒋介石在南海问题上坚持“民族大义”,纯属别有用心者编造出来的美化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谎言。

南越当局派兵占据了南沙群岛西侧的几个岛屿后,又将海军力量北调岘港,以这个距离西沙最近的基地再对中国采取进一步的入侵行动。1973年11月,南越海军舰只开始频繁前出西沙海域,驱赶在此捕鱼的中国民船,甚至野蛮冲撞中国南海渔业公司的渔船并抓捕我国渔民,以严刑逼迫他们承认西沙群岛是南越的领土。

中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1974年1月11日由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群岛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声明阐述了自身的严正立场,也表明了下一步进行军事斗争具有合理性,在国际上具有在法理上宣示主权的重要意义。

南越的西貢政权在中国政府发出警告后,反而增派军舰前往西沙海域,企图以武力强占西沙两大群岛之一的永乐群岛。解放军南海舰队至1月14日得到消息时,海南岛的海军榆林基地及各编队主要领导均在湛江参加南海舰队年度军训会议,留基地的值班领导当天得到命令,要组织一次西沙巡逻以护渔护航,并应对南越的行动。

南海舰队得到命令后,榆林基地最有战斗力的护卫舰大队4艘“江南”级护卫舰正在广州大修,另有1艘“江南”级已调往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的炮艇、鱼雷艇因吨位太小而航程有限,难以出远海作战,只剩下6艘准备被037型猎潜艇更换的6604型猎潜艇,官兵们临时从中选出舰况较好的2艘出航。因舰艇不足,基地又派2艘6610型扫雷舰加入编队,其航速虽慢却火力较强,也可海上作战。1月16日傍晚,南海舰队的271、274号猎潜艇从榆林港启航,翌日清晨到达西沙的永兴岛,得到永乐群岛的海上斗争情况后,又向那一海域出发。

中国海军编队出发前,南越海军就已经在西沙海域以武力驱赶中国渔民。1月15日上午,南越“李常杰”号(HQ-16)和“陈平重”号(HQ-5)驱逐舰在西沙甘泉岛附近海域逼近正常作业的中国402、407号两艘渔轮,在两艘渔轮中间高速穿过扯破渔网,并向渔轮前面不远处开炮进行威吓。中国渔轮坚持不退缩,并马上向南越军舰发出抗议,要其离开中国领海。对方根本不理,还向附近中国渔民作业时居住的岛上飘扬着的中国国旗开炮,将旗杆和旗帜轰毁。

1月17日上午,南越军队又从其已盘踞侣年之久的西沙永乐群岛中的珊瑚岛乘船出发,分别登上西沙永乐群岛中的甘泉岛、金银岛,向岛上的中国渔民叫嚷称此岛属于越南。中国渔民进行了坚决的说理斗争,越南军队却以武力强行驱赶。中国渔民因没有武器无法进行抵抗,被强行赶上船,南越军队就此占领了甘泉、金银两岛,从而控制了西沙永乐群岛中的三个主要岛屿。此时登上琛航、广金两岛的民兵闻讯做好了战斗准备,并急盼解放军海军来支援。

在西沙勇斗南越海军的407号渔轮

南越海军的“陈庆瑜”号原为美国海军“福斯特”号护航驱逐舰(舷号334),排水量1590吨

6610型扫雷舰中的389号在西沙参战时表现英勇

中方此时还未做好迎战准备,尤其对美国如何反应还未判明,开始的打算是制止南越入侵,避免扩大冲突。1月17日下午,时任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魏鸣森,率榆林基地派出的2艘猎潜艇(271、274号)驶抵西沙永樂群岛海域,海南军区派出一个民兵排随艇进驻永乐群岛,这一部署明显是防御性姿态。此时总参下达命令,规定海军到达西沙后要坚持“三不原则”(不主动惹事,不先打第一枪,不能吃亏),这也成为官兵严格遵守的斗争准则。

1月17日晚间约18时,中国海军编队在琛航岛以南发现了大型南越军舰,双方以灯光信号相互询问。当中方警告“立即离开我领海”时,对方竟狂妄地要求“你船离开我领海”,明显表示出对抗状态。

1月18日上午,中国渔船海上民兵得到海军增援,更增强了斗争意志。拖网渔船407号面对越南的“李常杰”号的拦截,利用浅水区与其周旋长达5个小时,始终不后退。南越的“陈庆渝”号军舰恼羞成怒,竟冲近407号渔船碰撞,并用锚爪挂住驾驶室,使两船并在一起。当南越军舰用高音喇叭喊话威胁中方后退时,中国渔民马上跃上甲板拿着枪支和手榴弹向着对方准备战斗。南越军舰上的官兵见此情景大为惊恐,马上将炮口归零(意为无敌意),407号渔船随即解脱对方锚爪,对方后退脱离接触。这次渔船斗败千吨级护卫舰,中国军民士气大振。

到了1月18日傍晚18时,南越海军编队又集结起来,气势汹汹地向中国海军的271、274号猎潜艇编队冲来。中方立即拉响战斗警报,双方距离最近时仅100米,并枪炮相对,最终还是南越军舰先行退走。这时南海舰队派出的2艘扫雷舰(389、396号)也驶向这一海域,2艘037型猎潜艇281、282号也赶往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作为后备力量,全部做好了战斗准备。

在此之前,与南越伪军斗争打头阵的是民兵,仍是先按“群众斗争”的预定方式驱赶入侵者。西沙海战中出现投掷手榴弹的怪事,有些人就不明白海军舰艇为何要装备手榴弹?其实这些手榴弹是运给民兵上岛使用的,结果倒出现了现代海战史上的奇观。

(未完待续)

(作者为战史专家、教授、专业技术少将)

[编辑/山水]

猜你喜欢
南越西沙解放军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赵佗时期南越与西汉的博弈分析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从南越与闽越的砚台出台比较两地的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