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2021-11-27 13:01曾金志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白萝卜科学课磁铁

曾金志

小学科学以探究式學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养成依靠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动动手、动动脑以及亲身体验实践,在感知和体验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探究。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呢?

一、激发兴趣——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着手。在日常教学中,我在课堂上总是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从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从一个个小火苗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熊熊烈火。如,教《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我出示了一个空盒子,让学生用粉笔把盒子填满。一个学生上台后,把整支粉笔塞了进去,其他人安静地看着他完成,没有质疑。于是,我微笑地看着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这样就真的塞满了吗?看似简单的问话,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来。学生有的说,把粉笔掰断了塞进去,还有的说,把粉笔碾碎了撒进去,甚至有人说,把粉末弄湿了倒进去。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占据了探究的空间。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时不时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引导他们多观察、细实验、真讨论,才能促使他们思维活跃,探究的热情高涨,让他们在真实的课堂中探索科学。

二、引导质疑——主要载体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强调的是“研科学”“悟科学”,而不是“说科学”“背科学”。

教学《物体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自备材料进行预判,想一想哪些材料会沉,哪些材料会浮。交流讨论后,学生将桌上的材料分成两堆,一堆是他们以为会沉下去的物体,另一堆是他们认为会浮起来的物体,然后我让他们对自己的预判进行探究和验证。实验做完后,学生开始汇报总结:有的说,砖块是下沉的;有的说,塑料球是上浮的;有的说,大头针是下沉的……结论都很一致。这时有个学生汇报说:“老师,白萝卜是下沉的。”另一个学生马上反对:“不对,老师,白萝卜是上浮的。”一个物体怎么会有两种结果?连班上没有带白萝卜的学生也参与到争论中去了,班上立刻形成了两种意见。这种情况下,我引导他们:“让我们一起看看白萝卜到底是沉还是浮,好吗?”“好!”接着,我将那两个学生的白萝卜,在全班学生疑惑的目光中,轻轻放入水中,手一放开,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只小小的白萝卜沉入水中,一动不动,而另一个手臂一样粗的大的白萝卜却浮在了水的上面。“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这个结果我也没想到,看到大家疑惑的眼神,我灵机一动:“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其实老师和大家一样,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白萝卜的沉与浮,行吗?”于是我让他们猜想一下:为什么白萝卜有时沉,有时浮?他们有的说,白萝卜长大了就不结实;有的说浓缩就是精华;还有的说种的地方不一样……于是,我让他们动手研究。于是他们小组之间相互合作,开始一板一眼地探究起来:有的拿刀把白萝卜外皮刮下;有的拿刀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有的拿电子秤称;甚至有的组拿放大镜观察……探究的时间在分分秒秒过去,白萝卜也被学生“大卸八块”。突然有个学生发现了新大陆:“快看!白萝卜里面是空的!”我过去一看,的确:下沉的白萝卜纹理清晰,水分很足,实实的;而上浮的白萝卜中间是空的,好像打了一个孔,用手一按,萝卜似乎可以被压缩,纤维十分粗糙,水分不是太足。这下大家恍然大悟:“实心的萝卜才会下沉,空心的萝卜就像一个铁皮的空盒子,好好地把空气包裹在里面,所以浮了起来。”这次“课堂的意外”,使我从中明白了:在课堂中要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大胆地质疑,只有大胆质疑才能激发求知欲。

三、感受体验——亲历过程

科学的真谛是探索,科学知识的获取要依靠学生去探究。在科学课上,要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感受科学带来的趣味,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在《研究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一开始就理解了磁铁有吸铁的功能,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探究,把相关材料放在桌上,让他们自己找一找有什么发现。于是每个学生都不亦乐乎地利用桌上材料找磁铁的性质。不一会,有的学生发现,它能指南北,有的发现,它能隔物吸铁,还有的学生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我拿出一块一端是红色一端是蓝色,但上面没有标示“S”极“N”极的磁铁,我看看大家:“你们能用今天探究到的知识点,来研判这块特殊磁铁的‘S极和‘N极吗?”一个学生马上兴冲冲地跑了上来,我把这块特殊的磁铁递给他,意外出现了:由于我放手太快,他刚刚跑过来还没准备好,没有拿住,磁铁掉在了地上,刚好断成两段。有学生立刻激动了:“老师,你的磁铁一分为二了,一个剩下南极,另一个剩下北极了……”其他人也哈哈大笑起来。我拿着两块磁铁,问:“磁铁断成两段,真的一个南,一个北,分家了吗?”有的学生自信地点头,也有的疑惑地摇头,还有的说,合在一起就行了。我让大家充分讨论,见大家的想法不一,我立刻觉得这是让他们自身体验的好机会,就让他们自己体验一下吧。于是,我让大家用刚刚探究到的方法再次来对这断了的磁铁进行判断。红色的断口处与正常磁铁的北极靠近,却能相互吸引,吸在一起,又与南极接近,却相互排斥。有学生说:“这块红色磁铁断了的地方却成了‘S极。”我又让他用另一块蓝磁铁断口试一试,结果,蓝色磁铁断了的地方却成了“N”极。有的学生疑惑:“这块磁铁摔断以后居然能长出一个新的‘S极和‘N极。”

这时候,又有学生问:“如果把磁铁再次合在一起,原来的‘S极‘N极会改变吗?”我见大家如此踊跃,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翼翼地将断开的磁铁慢慢接近,发现它们又能合在一起了,便高兴地嚷起来:“老师,断了的磁铁又紧紧地吸在一起了。”他又将合起来的磁铁靠近标有磁极的一端,发现断磁铁合在一起,“S”极“N”极不变。

这个课堂意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果,离不开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让他们亲身体验,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不断激发他们浓厚的探究兴趣,使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高潮,让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

四、合作交流——碰撞火花

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改变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多个思维聚到一起进行碰撞,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探究中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同伴的互动合作。在探究实验中,在与其他同伴密切的合作中,学生有更充裕时间和空间,交换自己的所做所感所悟,让学生通过碰撞产生更高层次的探究和发现,也更有利于学生在认知方面、心理方面、情感方面等获得充分的体验和享受。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在讨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时,大家议论纷纷。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大组,每组都发给电池、小电珠,让他们利用带来的材料,使小电珠亮起来。每个小组都渴望尝试,他们拿起材料,尝试这个和那个,但不同的是,由于所带材料不是导线,连接比较困难,需要同组人员共同合作,一个连电池,另一个连材料,还有要连小电珠,还要观察电珠是否被点亮,以此来判断是导体或是绝缘体,真是个个有任务,互动有合作。学生发现,只有在探究中,合作交流才有发现,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科学课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探究的策略。要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课堂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其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白萝卜科学课磁铁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如何防治白萝卜裂根病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