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微课 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2021-11-27 13:54王剑峰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报知识点微课

王剑峰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如何解放教师使之进行更个性化的指导,这些,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核心就是上机操作,通过使用计算机掌握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笔者通过梳理小学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体系,制作相应的操作微课程,采用微课开展前学模仿操作、共学自主学习、延学知识拓展等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减轻教师压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现状分析

操作能力的提升遇到瓶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本身的知识经验无法正常展示,其个体差异没有得到重视,而静态的书本图片又不能让学生发现操作的细节,以更好地掌握操作的手段。

(一)自主探究没落到实处

电子小报、电脑绘画、Scratch作品的各类比赛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基本上每学期都会举办。在常规的教学中,老师不得不采用“讲、演、练”的模式,即先讲清任务需求,分解知识点,再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练习, 从而形成了“前半节讲得细,后半节凭回忆”的模式。这样的课堂,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二)忽视创新和个体差异

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基础差,即使教师讲解一遍之后也无法掌握,教师被迫疲于指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导致重复讲解基本操作。在重复中,教师的耐心也在下降,在重复中,课堂时间也被占用,教师没有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一步地进行艺术指导,学生也没有时间进行自主创新。而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无所事事,不能将时间更好地利用在作品创作中。如:Word的页面设置是四年级的操作知识点,授课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不想展开讲解,然而在教学中又发现,不仅是页面设置,包括其他操作知识点都有或多或少的学生忘记,能完整掌握的学生并不多。

(三)缺少形象化的操作演示

书本上的插图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但是一些学生对书本上的步骤的掌握总是会出现偏差,这是其本身知识经验不够造成的。对小学生而言,很多插图的步骤和实际操作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所以很容易发现在教师实际操作演示之后,学生的操作实现率更高,但是教师的操作演示必然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之对教师形成依赖。其实,书本上的步骤已经非常详细,但是如果能将静态的步骤变为动态的操作,相信學生肯定能够更好地掌握操作。

通过课堂实践与观察,笔者认为,微课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二、实践探寻

(一)梳理课程,整体把握内容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课堂中常见的常规操作内容,笔者梳理了整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点,并提取了其中的常规操作部分。常规操作部分是在三到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作任务,如网上资料收集、电脑画图、电子小报制作、演示文稿制作、Scratch编程等。同时,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发现学生的打字速度慢往往是制约其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故将打字教学也作为常规操作。

教材中提到的应用软件除了Office软件外还有几款多媒体软件,如图片编辑、3D建模、微博、微信等等,应该是基于当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软件使用基础后,为其今后使用其他软件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软件本身已经非常吸引学生的目光,不存在乏味的情况,如果能够截取其中的片段进行微课教学,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二)操作技能,微课助力教学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记忆盲点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使用微课时不应针对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而应该让学生成为微课的使用“主体”,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微课。这样的微课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1.将常规操作片段化

常规操作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很多学生课堂作品往往以Word小报、PPT作品、电脑绘画形式呈现,特别是六年级的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和Scratch教学,很多作品的呈现形式是STEAM作品。笔者在机房共享中专门划出一块空间,如从网络中复制文字的技巧、小报中文字字号的设置、小报中文字与背景的颜色选择、在小报中插入艺术字、在小报中插入图片、电脑绘画技巧、Scratch创意等空间,将前期制作的常用操作微课程放在其中,学生根据标题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操作的薄弱点,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微课进行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学生渐渐喜欢上了微课程,任务完成过程中提问的学生少了,学生完成的作品不但质量有了提高,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有越来越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还通过互帮互助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往常一节课无法全员完成的任务,现在只有个别基础很差的学生不能完成了。

2.延展课堂学习

打字学习光靠课内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指法的练习以及输入法的使用是提升打字速度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在课堂内掌握得不充分,在家里也就无从开展学习。其家长想在家中辅导却因不知其法,无法监督、引导学生的学习。

将微课放到网上,把课堂延伸到家庭,学生不仅可以在家中回顾课堂中没有融会贯通的知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次学习,家长在家中也可以根据微课指导学生的打字训练。微课的指导,让学生有得学、家长有得教,使课堂不仅仅停留于学校,也延展到每位学生家长,学习不再有空间的限制。

3.课外拓展

除了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往往需要指导信息社团。而社团教学中往往涉及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使用,与日常的使用又不太相关,所以更需要制作相关的微课学习教程。

Scratc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终身幼稚园小组研发的一种图形化编程语言,它可以让青少年和儿童轻松地创建自己的互动故事、动画、游戏、音乐和艺术。笔者将Scratch软件的基础知识进行分解,并使用录屏软件制作了相应的Scratch教学微视频,在视频中添加了引导性和标示性的字幕和标识,方便学生观看学习。每一个微课视频均对应一个或几个Scratch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视频时长均在5分钟以内。最后,将这些视频存放在机房共享中,给学生学习Scratch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课后空余时间自主学习这些微课程。

4.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引入之后,要求教师用精练的语言阐述知识点,甚至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演示操作过程。这不仅是对教师微课制作水平的要求,更是对教师语言艺术的要求,教师被要求用最短的语言来明确操作过程。

微课视频制作软件可以在录制后期添加醒目的标注。相对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描述,动态的标注及屏幕放大功能,可更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关注的“知识位置”,从而省去了教师重复讲授、强调教学重难点的过程。而微课视频本身具有的操作暂停及反复播放特点,解决了学生记忆偏差的问题。

三、反思提高

(一)微课时长要把控

微课在应用软件的学习中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有两个先决条件:①对应用软件有了基本的认识。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首次接触应用软件就使用微课教学反而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微课在知识迁移方面的作用反而更加显著。学生在对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过微课自学,达到知识迁移效果,能给课堂带来最大的效率。②微课制作应当简单。普通的微课往往时长3~8分钟,超过5分钟的微课并不适用于应用软件功能的介绍,过长的微课演示时间,让学生掌握起来反而复杂。时长应控制在3~5分钟以内,可对知识点进行切割来录制微课。

(二)教师巡视不能少

微课是一个非常好的自学工具,但是在学生学习微课、应用微课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巡视,要做到有廵有视,所谓“有廵”。就是指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全班学生对微课学习的反应,有多少学生在微课学习后能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又有多少学生还需要个别点拨。所谓“有视”,就是在巡视过程中,找到学习应用好的学生,记录他的操作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微课教学的效果;也要找到学习应用差的学生,记录他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否有修改微课的必要性,從而为今后的制作带来帮助。

(三)学生有事可做

教师教学相同的学习内容,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常常有学生提前完成了课堂作业,还有部分学生则来不及完成作业。许多教师开始设置分层作业,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然而,同样的教学内容有时候无法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于是教师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常常将教学任务设置得比较简单,使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常常无事可做。引入微课教学以后,在任务设置时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微课自学解决自身问题,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了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的机会。课外拓展微课程的引入,更让那些优秀的学生拓展了学习天地,在保质保量完成课堂作业的同时,学会课堂以外的知识。

猜你喜欢
小报知识点微课
奇葩小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