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

2021-11-27 13:54房爽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量感培育测量

房爽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尚未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本文依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将量感理解为学生对物体大小、长短、轻重等的感性认知。良好的量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思维,体验“物体的量”。量感在数学教育中的缺乏,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与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脱节。

一、量感培養现状分析

(一)教材中量感内容比较少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量感教育,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了量感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却难以将量感的培养工作真正落实,这主要是受到教材安排的限制。

“测量”是培养量感的重要载体,“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生活经验。然而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占比却较少,直接导致学生量感的培养也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忽视量感培养

数学课程肩负着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量感渗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量感教学略显孤立,并未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缺乏丰富的量感渗透方式。教师在教学“测量”时通常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知识和测量技能,再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加强学生对“量”的感知。

然而从实际课堂来看,学生实践操作活动和生活体验的时间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还未完全地融入“量”的世界却已进入练习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对“量”的认知不够全面,无法将其内化并建立量感。同时,量感在其他学科中也得不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量感培育的效果很难凸显。

(三)缺失评价标准

数学教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科学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和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数学教学不仅对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有作用,同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好其他科目,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课标并未对“量感”这一内容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难以将对学生“量感”的评价落到实处,使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大打折扣,限制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间接导致“量感”受忽视的局面。

二、教学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一)渗透人文科学,注重量感培育

数学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对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渗透,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人文和科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计量单位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他国家的不同计量方式,将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引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结合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态度和数学精神。要充分挖掘日常事件,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真切感受到数学家严谨求实、坚持不懈的信念,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对学生进行量感培育。

(二)优化评价标准,强化量感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单向的评价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而新一轮课改则倡导建立目标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对数学的学习,评价的目标主体不应仅局限于数学教师,还应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紧密联系,才能多方位评价学生的量感培育情况。

在评价内容方面,数学是理性的教育,评价要以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分析与推理的同时,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评价活动方面,新时代的教育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对数学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量感能力在无形之中得以渗透提升。

(三)加强引导,强化量感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构成积极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量感渗透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情表达,发散思维,激发潜能,焕发出数学课堂独有的活力。例如在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自己身体上的“身体尺”,即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长多少厘米,并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尺”测量教室内物品的长度。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量的概念,充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培养量感的最佳途径。

教师在课堂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认真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所想,让课堂成为他们发挥的舞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达到量感渗透的目的。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通过对学生量感能力进行培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这既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要求。应该从师生、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学生的量感培育,促进课堂的量感渗透,提升学生的量感能力。

猜你喜欢
量感培育测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测量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