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江南贡院士子入闱规约

2021-11-27 12:10王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贡院士子规约

王凡

摘 要:晚清江南乡试应考士子数量有两万余人,为全国之冠,如何使士子在规定时间内进入考场,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点名入闱是考場管理的关键环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和《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两件文物,是规范这一时期乡试点名入闱环节的重要文献。文章通过对两件文物内容的释读与分析,试图还原晚清江南贡院士子入闱的历史情境,以加深我们对乡试考场管理细节的认识。

关键词:江南乡试;《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规约

晚清江南乡试应试者人数为全国之冠。虽然每科考试应试者的具体数量鲜有记载,但是根据江南贡院号舍的数量,可管窥晚清江南乡试应试者的人数。同治三年(1864)的《重修江南贡院号舍全图》记载:号舍“一万六千二百零三间”①;同治五年(1866)的《重修江南贡院碑记》记载:号舍“万八千九百奇”②;《同治上江两县志》与同治十二年(1873)的《江南贡院全图》记载: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③。另外,清末民国初的一些文献中记载了江南乡试的大致人数。刊于《申报》的《选举论》一文记载:“江南乡试者二万人。”④民国十一年(1922)的《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载:“清制划苏皖为两行省,而贡院独踵前明,乡举具在江南,应试者辄二万人,文物蔚然,为廿三行省冠。”⑤光绪年间的《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亦载:“本科江南应试人数至二万以上。”⑥可见,晚清江南乡试应试者数量庞大,且不断上升,最多时已有两万余人。

清代乡试共分三场,每场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⑦,也就说一科乡试需组织三次点名入闱。而组织数量如此之多的士子入闱,中间若稍有组织不力、监管不严,便会导致混乱拥挤、推搡踩踏、浑水摸鱼等事故。如,道光十一年(1831)江南乡试,“唱名授卷?办理不善,遂至先后失次,拥挤喧闹”“拥挤复然,头场至四更,点名始毕”⑧。因此,如何组织士子有序地入闱,守住防舞弊的第一关,是江南乡试监临官所面临的挑战。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以下简称《定式》)和《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以下简称《规约》)两件文物恰好反映出晚清江南乡试监临官对此所采取的措施。本文将在对此两件文物解读的基础上,对江南贡院士子入闱的规约进行探讨。

1 《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

1.1 《定式》内容

此件《定式》横109厘米,纵29.5厘米(图1)。现将全篇文字识读并标点如下,以便方家研究:

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

科场点名排定起数、时刻以免拥挤,事照得点名拥挤之故,由于争先而所以争先」之故。由于不知迟速先后,惟恐有误听点,因而名次在后之人早占于前,名次在前」之人转落于后,愈挤而愈误,亦愈误而愈挤矣。是必重申旧章,俾共知迟速先后,确」有一定,断不至于误点,而后可免于争先拥挤也。本科江南应试人数至二万以上」之多,本院深恐点名迟误,因查照。」

前监临抚部院林定立章程,略为变通。向章派定时刻分为三路点进第,时有一定」人数多寡不齐,以不齐之人数就一定之时辰,恐人泥于时刻早迟,仍易争先。兹照」旧派各学厅点时辰加以第一起、第二起字样,以起数为纲,以时辰为目,人数多寡」三路难同。总归划一,虽不能确符所定之时,而起数较然一定,听点者但认定起数,」不必拘泥时辰,亦自早迟有准。至听点之时,于头门外及中东西栅栏口并各处总」路口,委员悬挂大字灯旗,注明时辰、起数、学分。自寅初第一起始,至申正第十四起」止,约计隔半个时辰放炮一声,同时换旗。其旗上字犹恐远望不清,并于旗上悬灯,」每一起悬灯一个,灯数恰如起数,虽送考不识字之人亦易辨认。设该学起数未到,」万无先点之理,尽可在寓歇息,断不必先挤上前。又添备先时传知听点粉牌,每炮」响换旗时,外巡查官令人持牌在贡院左右近处鸣锣,声唤某起某学预备听点。」该学送考教官即按照诸生等第先后领入栅栏内少憩俟,前起点完接上听点,不」先不后万无误点之虑。即偶有误点者,于每学点完时,准补点一次,每起点完时,又」补点一次,不令久候,更无庸虑其误点而越次争先。又每学刻印某起某学大字票」人给一张,粘贴卷袋上,至栅栏口听委员查验放进。其学分在后未点到者,不令搀」进;如卷袋上未粘贴学分票者,亦不令进。卷袋上各有学分为记,不但委员可凭验放」进,即同学亦可自相认识,不至后先搀杂。彼学分在后之人,见听点者,皆在前学分,亦」无所用,其争先拥挤矣,夫士子岂乐于拥挤哉?苦不得其法耳。如是立法详尽而有不遵,」则是自贻伊戚,甘受拥挤之苦。吾知各士子必不出此也,同心守约,其各毋违。特示。」

通场坐号全单

东文场坐号列后」大宇洪日盈辰列寒暑秋冬闰成律调云致露为丽玉昆剑巨珠」夜果李菜芥海河鳞」东龙腮坐号列后」羽龙火必诗赞羔羊」平江府南段坐号列后(由平江府南总门进)」

性静情逸心守志满禄物意移坚持雅操好」平江府中段坐号列后(平江府南北总门皆可进)」

节慈仁规群磨切分投友交枝连气同卑尊别礼棠」平江府北段坐号列后(由平江府北总门进)」

以存基所业荣令宜世慎美诚初清似兰斯馨川渊澄取映容若」思和睦随受训奉仪升阶星宣威驰誉泰岱紫城昆池碣」姚家巷南段坐号列后(由平江府南总门直入姚家巷南路门进)」竟定安辞言盛之松如欣实士多庆善缘福」姚家巷中段坐号列后(由平江府南总门进)」登仕义丹青岳琮府肆筵设席益聚廉英高冠启辇」姚家巷北段坐号列后(由平江府北总门直入姚家巷北路门进)」书毂振缨通广达承策功茂集嘉犹新增」西文场坐号列后」地黄宙月昃宿张来往收藏馀岁吕阳腾雨结霜生水出冈号阙」称光珍奈重姜咸淡潜翔」西龙腮坐号列后」师政官才制字服裳推位让国有染莫作胜德建名立正信自任」执经万年相」西瞭楼旁坐号列后(由状元新号总门进)」机神独具人孰吉利」状元新号坐号列后(由状元新号总门进至西瞭楼北首砖门内)」

明维问道垂拱章爱育体宾鸣凤竹驹常恭鞠养慕效良知得能」长器量丝景行贤端传声璧宝资事敬忠临兴温」

《定式》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点名入闱章程—说明了该章程制定的原因和内容;第二部分为《三路点名定式》表(表1)—以表格的形式标明各个州、府、县学点名的顺序、时间以及位置;第三部分为通场坐号全单—将通场坐号划分为了12个部分,并注明进入座号的路线,以便于士子入闱后找寻自己的坐号。通过此份《定式》的内容我们可了解到其年代,以及关于江南乡试改革和江南贡院建筑的信息。

1.2 《定式》的年代

由“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 为”可知此章程是一位沈姓的安徽巡抚在作为江南乡试监临官时颁布。“前监临抚部院林定立章程”中的“林”指的是林则徐。林则徐在道光十二年(1832)至道光十七年(1837)间任江苏巡抚①,江南乡试的监临官由“江苏、安徽两省巡抚按科轮派……督巡不克入闱,监临奏请派员代办”①。林则徐作为江苏巡抚曾三次监临江南乡试,最后一次为道光十五年(1835)②,在此之后的沈姓安徽巡抚只有一人,据此可以确定此份章程的颁布者为沈秉成。沈秉成,字玉材,号仲夏,浙江湖州归安人,丙辰(1856)殿试二甲第七名③,光绪十四年(1888)至光绪二十年(1894)间任安徽巡抚④,所以此件文物的年代当在此之间。然而,此章程的制定者并非沈秉成,此种《定式》传世有多份⑤,笔者所见的每份除标题和其中所言的江南乡试应试人数外,其他内容基本一致,其中时代最早的为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监临安徽巡抚部院裕、督学部祁为》的版本,所以此章程制定的年代在光绪六年(1880)之前。⑥

1.3 《定式》与江南乡试改革

林则徐监临江南乡试之后,改善了士子入闱的混乱情况,受到时人的称赞。“次年壬辰,林中丞少穆先生监临,明定章程,视各属人数多寡以定时刻,分三门鱼贯而入。未及时者,不得拥挤,刊刻清单,买卷时各给一纸,俾各遵行。自是,按部就班,未及日晡,即已竣事。数科以来,皆踵而行之。为政载人,人存政举,信然。”⑦晚清随着赴江南乡试的人数增加,时任监临官又对其进行了许多新的改革,然而由于林则徐对江南乡试改革影响深远,在一些文章中常把晚清江南乡试的规约皆附会为林则徐所为。⑧关于林则徐所定江南乡试点名章程,笔者尚未找到详细记载,但光绪十年(1884)的《翟恒伯请整顿江南科场疏》可知其大概:“经前督臣林则徐任监临时……盖点名既分三路,复将人数多寡,搭配均匀。每路分(十)四起①,每起约四百人,一起限四刻点竣。先期刊单给示。临时升炮换旗,士子按候应点,绝无参差不齐之事。”②将其与《定式》加以参照可知,与林则徐所定江南乡试点名章程相比,《定式》的改革主要有四处:一是使起数与时辰相统一,使听点者只需认定起数、不拘泥时辰;二是于旗上悬灯,灯数量与起数一致,既使远望之人可以看清,又使不识字的送考之人可根据灯旗辨认(图2);三是添备粉牌,令人持牌鸣锣唤起即将听点者;四是刻印某起某学的大字票粘贴卷袋上,负责听点的官吏据此查验放进。

1.4 《定式》与江南贡院建筑

江南贡院的号巷以千字文标识,一个字标识着一条号巷,一条号巷内又分为若干号舍,长者近百间,短者五六十间。③《定式》中所附的通场坐号全单罗列了此时的江南贡院所有号巷的名称与分布位置,可知此时的江南贡院共295条号巷,与《江南贡院全图》中所记载的“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同治上江两县志》所记载的“十二年癸酉科增号二千……二百九十五字”④一致。由此可知,同治十二年(1873)的江南贡院建筑规模达到了鼎盛,后世已无大规模扩建(图3)。

2 《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

《规约》(图4)横98厘米,纵30厘米,共77行,每行满格23字,文中标有句读。此处亦将全篇识读并标点如下,以便方家研究:

监临部院 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

— 士子彬彬儒雅,自应礼法是遵。进场之时,虽不能概穿袍服,」亦不宜仅著短衣,甚且挽起发辫,手执粗大烟杆,奋袂而前,」壹似为斗狠来者。试问自居何等耶?夫兴贤能举廉孝,」朝廷待士至重,士子尤不可自轻;况点名已立法度,不致拥挤,」更何用争竞为乎?今与尔士子约:点名之时,均须身著长衣,」凡挽辫执械诸恶习,皆宜切戒,勿干当场呵斥。」

— 点名,既派定起数时刻,先给谕单,又于附近之文德桥、利涉」桥,并贡院之大门前三处,委员悬挂大字灯旗,注明时刻、起」数、学分。自寅初一起始,至申正十四起止,每隔半個时辰,放」炮一声,三处同时换旗。又恐旗上字远望不清,并于旗上悬」灯,每一起,悬灯一个,灯数恰如起数。如士子寓所稍远,虽令」不识字之人,往来代看,亦易辨认。设该学起数未到,万无先」点之理,该士子但自认定学分起数时刻,循序渐进,自然宽」绰从容,不致有拥挤守候之苦。查上科士子皆恪遵功令,各」依起数次序,鱼贯而入,毫无拥挤,洵属可嘉。兹恐新进多士,」不谙旧规,误蹈从前争先拥挤习气,以致求速而反迟延,特」复明加示谕。至临场时,本部院当多派委员,协同送考教官,」于东西栅栏、及贡院大门前三处,随时查验,果系临点之学」分,方准前进,违者撵逐。该士子皆须自重,勿以躁妄招尤。」

— 上两科开点之时,有学分在前,而屡点不到者,在彼不过惮」于起早,且见每场封门,不出申刻,遂以为最后补点,更属得」计。独不思人人皆存此念,观望不前,则每名空点数番,试问」何时始了?且本部院所定章程,从寅初点起,其时天色将明,」并非过早。有志之士,谅不贪眠懒起,即谓临点偶有参差,亦」何至任呼不应?此次每学点完之后,有不到者,按名补点一」次;再有不到,仍于半时辰、点毕换牌之前,复行补点一次;如」此多方体恤,已无不周,此后不准零星补点,致大局反为所」误。若再有心玩视,于封门时始到者,定予扣除,不准入场,以」儆积习。」

— 冒名顶替至弊,每当人众喧扰,乘间混入。查各府州县,例有」教官送考,点到某学,即令该学教官,率带门斗逐名认识,如」有顶冒,立即指出拏究。倘敢扶同混冒,将教官一并参革。」

— 诸生领卷后,一入龙门,听巡绰号口各官,按照卷面字号引」入本号。各宜凝神静养,次日作文始有精神。其在东文场者,」不得西行;在西文场者,不得东行,并不许走至中间甬道。入」号以后,不得更出。各项官役均不许至号口与诸生接谈,诸」生亦不得在号口招呼喧嚷。其已经领卷,复拥至二门观看」者,既难保非作弊之人,倘遭官吏呵斥,勿谓慢士也。

— 士子未经入号,所有考具衣服,自应刻不离身。乃往往一进」□门,即委弃于地,引类呼朋,忘其所以,迨失物之后,即纷纷」禀请官追。无论所开失单,多有不实,即使果无虚捏,亦由不」自小心,以致遗失。试思贡院未封门之际,执事人等,时出时」入,不可胜数,此时所失之物何从查追?除已进本号所失者,」准禀追究,其未入号以前,果系确实指明,方为查究。如凭空」禀追者,概不能为之海捕。」

— 现设查号小簿,交与号官,令于封门之后,各将该管号内何」人现坐何号,逐一查明,呈候提调监试,复往抽查。该士子须」坐号内,听候核对年貌,不许借端出号,往来行走,违者拏究。」

— 乱号之人,无非枪手。伊既移与所约之人同号,而此号内,本」无伊之坐位,则必徘徊观望,俟封门后,空出第几号,即行混」坐,以便代枪。在彼以为人众号多,此弊未必即破也。不知本」部院盖用号戳之时,即于每一字中,抽起数号,密为存记。其」临点不到之号,亦复另录一册,查号时,即先查此等号,如不」应坐人之号,忽然有人,即为乱号无疑,定行究办。此外随处」周防,尚非一端,君子怀刑,是所深望。」

— 闱中,自戊申科以后,奉文停补空白试卷。现在每人只有一」卷,如有污损错误,无可换给。各宜小心慎誊写,毋致自误。」

— 各号号板,于写坐两块之外,又经添给两块,尽可敷用。乃诸」生入号之后,有私取别号号板,或以靠背,或以铺地,以致后」来无板,纷纷索添,实为不恕之至。今科各宜安静,毋得争取」滋扰,致干惩究。至辱骂号官、殴打号军、抢取粥饭,尤伤廉耻,切宜戒之。」

— 闱中,收卷分别府州,于木牌上写明“某府州属”“在此缴卷”」字样,以免舛漏,并先刻一戳子,印于卷票之上,俾共知晓。该」士子到至公堂交卷时,须认明木牌上写何府州,即向该处」投缴,不得随便乱投,自误功名。」

— 士子在场,即或不能完卷,亦应将原卷呈缴,给签出场。乃向」来恶习,率以匿卷混出为能,不以为怪。是以历届特谕收卷」各员,每名下派定应收某学若干卷,随收随查。撤号之时,如」有一卷短少,无不立刻查知,又添制宽厚照出签多枝。凡交」卷之人,责令委员亲执其手,以签易卷,断难混取一枝,复添」派多员在二门口收签,入箱封锁,不令送回至公堂。轮转使」用,以防中途夺签,及一签折做两签之弊,其未经交卷者,必」不能有签,则携卷出场之人,无不即时败露,一拏到案,断难」姑宽。勿谓言之不早也。」

以上增定规约十二条,诸生各宜遵守。至如买通关节传,」传递代倩,埋藏夹带,割卷换卷,联号诸弊,现在立法稽查至」至周至尽。倘有不自爱惜,或误听奸徒簧惑,作奸犯科者,一」经败露,立实刑章。后恂难追,尤宜凜戒。特示。」

《规约》的第1条规定了入闱士子的言行着装,第2~4条是针对士子点名入闱环节的规约,第5~8条是针对入闱之后到考试开始前的规约,第9~10条是针对考试过程中的规约,第11~12条是针对交卷出场的规约。

根据文中“文德桥”“利涉桥”等地名,可知此《规约》是规范江南乡试的。光绪十五年(1889)刊于《申报》上的《江南文闱》一文中提道:“江南文闱……向刊有简明规约十二条,由供给所豫先刷印,交售卷局随卷发给士子,俾知恪守其法系。前监临林文忠公所定,每届虽云增改,然相沿不易行者,既视为具文,见者尤奉若故事。”①由此可知,《规约》最初由林则徐订立,之后每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改。而此《规约》中的“旗上悬灯”“灯数恰如起数”“换牌”“补点”等规则与《定式》中所规定一致,故制定此《规约》的年代可能与制定《定式》的年代一致,其制定者也有可能为同一人。

通过此件《规约》可管窥晚期江南乡试士子入闱的场规、制度,还原江南贡院士子点名入闱的历史情境。

3 入闱规约及其作用与影响

晚清江南乡试,一方面,由于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清政府军饷不足,为筹备军饷,朝廷通过捐银以增广各省乡试中额②,以致晚清江南乡试应试人数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完善之区,学额广而应试者多,被兵之方,流亡久而应试者少”③,以致三路点名每起人数多寡不均。因此,与林则徐监临江南乡试时相比④,晚清江南贡院不仅需扩建号舍以容纳数量庞大的考生⑤,而且需制定新的规约以解决科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下根据前两件文物所记载的内容,结合末科探花商衍鎏的述录等文献资料,试图还原江南贡院士子点名入闱的流程,浅析入闱规约的作用与影响。

3.1 点名入闱流程

晚清江南乡试每科共三场,于先一日(一般而言为八月初八、十一、十四)寅初到申正点名入闱,每半个时辰为一起,共分十四起,每起分三路,点名的时辰与地点根据考生所在的府、州、县学划分。从笔者目前所见存世的《三路点名定式》来看,这种劃分似乎每科是固定的。首先,考生可以根据悬挂的灯旗(图2)、每半个时辰换旗时的炮声、贡院附近的听点粉牌以及预备听点时的锣声等信号,按规定的时间进入贡院的大门,去相应的地点进行点名、搜检。接着,考生来到二门(仪门)处领卷⑥,卷袋上贴有刻印“某起某学”的大字票,随卷发给《规约》⑦。最后,考生穿过龙门牌坊,根据卷面上所印的字号进入相应的号舍,等待考试开始。待士子入闱后,封锁号巷口的号栅,贡院的大门、龙门由监临加封,同时鸣炮三响⑧,考试开始。

3.2 入闱规约的作用

《定式》与《规约》两件文物除了反映出点名入闱的流程外,还反映出江南乡试的场规,这对改善江南科场中拥挤杂乱、怀挟夹带、冒名代倩诸弊有所裨益。例如,为杜拥挤杂乱之弊,规定了士子必须依照起数、时辰点名入闱,不可争先拥挤;入场时不可奋袂而前、当庭呵斥;若有漏点有两次补点机会,一次是在每学点完之后,一次在每起点完之后,若还有遗漏则不准入场;此外,还规定了送考人只可送至龙门处,不得过龙门一步,若有荏弱不负载者,则由门内的勇丁接引入号⑨。为杜怀挟夹带之弊,规定所士子所携带考具需符合要求,入闱需经过搜检,搜役以两人搜检一人①;未进入号舍前,士子所有考具衣服应刻不离身;进入号舍应对号入座,不可乱号。为杜冒名代倩之弊,规定点名之时令送考教官在点名处辨认,如有顶冒,立即指出拿就;士子经二门领卷进入龙门后,不可返回观看;士子进入龙门后,应当直接去其所在号舍休息等待考试,不得肆意走动。

3.3 入闱规约的影响

《定式》与《规约》反映出晚清政府整顿江南乡试场规之举,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没落,面对江南科场的积习,仅仅这些规约举措不足以力挽狂澜,江南乡试依旧诸弊丛生。例如,光绪十五年(1889)“江南乡试场规,进来亦多纵弛,所有点名接卷,任意出入及代倩、传递等弊,均所不免”②。光绪十九年(1893)“近来江南士子,接卷后纷纷出场,午后始行陆续归号,甚至仆人携送考具入场,且闲人出入,漫无稽查”③。光绪二十二年(1896)“江南科场弊窦滋甚”③。由此可见,《定式》与《规约》于整饬江南科场而言影响甚微,虽申明禁令,但已渐从宽弛。④

4 结语

贡院管理是科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闱管理是贡院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监临安徽巡抚部院沈为三路点名定式》和《监临部院刊给士子入闱简明规约十二条》,较为清晰地勾勒出晚清江南贡院入闱管理的具体流程,为研究清代乡试考场管理提供实物资料。

通过这两份规约,可管窥晚清江南贡院士子入闱的历史情境、科场管理之一隅,但由此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两份规约均说明是参照林则徐的做法而制定,却由于史料的缺失,这两份规约与林则徐制定的规约未能有直接的比较,以观其变化与发展。再如,晚清其他地区贡院亦采用了三路点名、灯旗图式等举措⑤,这些是否借鉴于江南乡试,尚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沈云龙.钦定科场条例:卷十三[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3]莫祥芝,甘绍盘.同治上江两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甘熙.白下琐言:卷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5]朱炳贵.老地图:南京旧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6]冯家红.江南贡院碑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

[7]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8]黄艳.清代江南举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贡院士子规约
赶考步履不停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良知”的颜色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无人值班变电站保护信号复归方式的改进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结构及规约的研究
贡院:一场梦一场空
贡院墙根街下的科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