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

2021-11-27 02:51高强
智慧医学 2021年6期

高强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并对比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治疗前两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治疗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无对比价值(P>0.05)。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B组均少于A组,治疗后6个月B组伤椎Cobb角小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经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显著优于传统入路,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提升伤椎Cobb角度。

关键词: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是脊柱创伤常见类型,常见类型有爆裂骨折,即坠落伤、交通伤、压伤所导致的腰椎骨折。一种为骨质疏松性的压缩性骨折,主要是骨质疏松而导致的腰椎骨折。针对腰椎骨折常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效果比较确切。但是鉴于骨折腰椎解剖结构的特点,部分研究提出采取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安全性及效果[1]。故我院为了提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效果,特对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展开研究。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0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21-64岁,均值(47.65±3.70)岁。B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20-64岁,均值(47.62±3.69)岁。对比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指征;(2)签署知情文件;(3)年龄〉18岁且〈65岁;(4)沟通且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血液疾病;(3)合并恶性肿瘤;(4)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5)骨折处合并神经功能损伤。

1.2 手术方法

予以A组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取患者俯卧位,并在伤椎投影正中做1个15-20cm切口,切开皮肤并将椎旁软组织进行分离,达伤椎位置后恢复椎体解剖结构,并置入椎弓根钉进行固定,并将引流管置入,清洗切口后闭合操作口。

予以B组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取患者俯卧位,在伤椎投影正中1个15cm切口,然后充分显露伤椎周围腰背部筋膜及关节突充分,并对多裂肌、长肌和肌间隙进行分离。C臂透视机定位进针方向、深度和部位,并将椎弓根钉置入,以3至3.5mm为钉入深度,稍短于正常椎体螺钉。根据患者相应制作适当的连接棒,并合理放置连接棒,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微创通道下减压,将受损节段的椎板和棘突咬除,将硬脊膜有效暴露,对硬脊膜进行探查,并清除碎骨片和血肿,间断性缝合硬脊膜,之后开展横突植骨,依次冲洗切口、留置负压吸引装置和缝合。

1.3 指标观察

将两组以下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2)住院时间;(3)伤椎Cobb角度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0.0处理数据,(*)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住院时间

两组手术时间无对比价值(P>0.05)。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B组均少于A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

治疗前两组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治疗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无对比价值(P>0.05)。治疗后6个月B组伤椎Cobb角小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腰椎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才可以改善与提升预后质量。一般来讲对于轻度压缩性骨折可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腰椎爆裂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治疗来恢复脊柱的序列及稳定性[3]

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在影像导引下通过打孔植入椎弓根钉的手术,其具有创伤较小、切口较小、恢复较快、置钉准确率较高的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椎体骨折以及腰椎退变等手术中。然而部分研究显示[4],常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通过正中入路尽管有显著治疗效果,且可在直视下展开手术治疗,进而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但是其却不能对患者腰椎骨折后方受损神经进行探查,进而导致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腰椎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的现象。而本次通过对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进行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常规入路的A组患者,且治疗后6个月B组伤椎Cobb角小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不仅可以保护椎旁肌肉及神经,同时还可满足后入路对后方神经损伤的探查,并对神经及脊髓进行减压,进而避免正常组织受损,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腰椎功能。

综上所述,腰椎骨折患者选择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提升术后腰椎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建立,邱波.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23(3):64-68.

[2]张安涛,杨治乐.微创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9):24-25.

[3]范小波,韩伦洁,陈雪果,etal.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受损[J].颈腰痛杂志,2019,v.40(6):134-135.

[4]朱朝均,陶建宏,陈翔,等.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