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夫子”林光朝家世考

2021-11-28 01:21林龙锋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林氏长城

林龙锋

( 莆田市广播电视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00 )

林光朝(1114—1178), 字谦之, 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人。 学者称其 “艾轩先生”[1]553, 誉之为 “南夫子”[1]553, 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理学家、 诗人、 词人, 有 《艾轩集》 十卷存世, 后人称其 “文为世所宗”[1]553“诗亦莆之祖”[2],是理学大儒, 宋史有传[3]。

关于这位理学大家的家世, 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康爵 《现存莆人著作书目提要》 认为林光朝是 “莆长城人”[4]; 《莆田县志(稿)》(1960)载林光朝为 “莆田姑青人”[5]; 《莆田县志》 (1994)载林光朝为 “黄石镇郑庄人”[6]; 朱维幹 《莆田县简志》 载 “莆之长城(今北高张城, 已人烟零落)人林光朝”[7]; 《秀屿区志》 载林光朝为 “五侯山麓珠墩村(今东峤镇珠江村)人”[8]; 林祖泉在 《艾轩先生文集校注》 中称林光朝 “兴化军莆田县黄石(今属莆田市荔城区;一说莆田英田, 今秀屿区)人”[9]; 《莆仙文化概论》 载林光朝 “兴化军莆田五侯山麓珠墩村(今莆田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人”[10]; 萧亚生 《兴化古城寻踪(上册)》 称林光朝 “祖出金紫林氏”[11]177; 林祖韩 《阙下林历代进士榜(莆)》谓林光朝为阙下乌山三房长城派[12]; 林金发主编 《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把林光朝收为长城金紫林[13]117。 另, 福清有一以林光朝为始祖的林氏, 号称是九牧林蕴后裔[14]。

通览 《艾轩集》, 林光朝对自己家世从未直接提及, 《与薛守》 中虽有 “某生长于莆, 今且老矣”[1]612, 但语焉不详。 《宋史·林光朝传》《八闽通志》 以及 《重刊兴化府志》 中林光朝人物传只说他是莆田人, 均没有更具体的家世记载。 唯一记载林光朝一些家世信息的是周必大为林光朝撰写的神道碑文 《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15], 文中记载林光朝世系:林南一-林繁-林勉-林光朝(字谦之), 六子仅存: 林宜季、 林能季, 犹子: 林成季。 “犹子”一般指侄儿。 除此外, 神道碑文中没有提及更详细的林光朝祖源、 家世等信息。

古代多聚族而居, 个人与家族密不可分, 林光朝是莆田哪里人? 属于林氏哪个支派? 笔者据文献史料, 结合林氏支派试加以考证。

一、 林光朝属于 “阙下林” 说辨讹

把林光朝归属阙下林的说法, 有其一定依据。 首先, 林光朝在 《(莆阳)图经序》 中描述莆田义门林孝子双阙: “以县之北三里, 有故家林氏, 门安绰楔……熟视双阙者不觉敛容。”[1]601故家, 指世家大族、 仕宦之家, 也指原来的家庭、 旧居。 林光朝表示每过义门, 都对自己林家旧居前的双阙肃然起敬。 其次, 在杨万里为宋代名臣阙下林孝泽撰的 《宋故福建运副直阁林公墓志铭》 中, 有 “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兼集英殿修撰侄光朝篆盖”[16]语, 林光朝自称 “侄”。 唐代林孝子欑公八世孙林孝泽, 宋代簪缨继起, 父子兄弟一门十进士, 林光朝与林孝泽子林榕、 林孝宗子林虙是同科进士, 时间上吻合。 其三, 有《莲峰阙下林氏族谱》 记载林光朝为林孝泽兄林孝源之后, 列阙下十二世[17]。

但认真分析, 这三个依据又都不确切。 “故家林氏” 意涵模糊, 并非确指林光朝家。 对前辈林孝泽自称 “侄”, 也可能只是谦词。 传统生活中尊老敬贤, 在同姓前辈面前谦称 “侄”“弟” 很平常, 即使对不同姓氏年长的人, 尊称“叔” “兄” 也是平常的事。 特别是, 对比林光朝神道碑文中祖上三代名讳, 《莲峰阙下林氏族谱》 基本不合, 应是同名人植入名人事迹。

二、 林光朝属于“长城金紫林”说辨讹

林光朝是 “金紫林” 支派的说法流传比较广泛, 有长城金紫林族居的黄石、 定庄(姑青、国清)、 长城、 珠墩等几个地方, 都有林光朝故里之说。

林光朝在红泉书院、 城山松隐岩、 蒲弄草堂等讲学达30 多年, 长期在黄石东井(水南)、 城山、 国清塘、 金山一带讲学交游, 留下不少遗迹, 县志、 府志有很多记载。 如明 《八闽通志》卷十一: “东井, 宋林光朝开义学处。”[18]卷四十五: “东井书堂在景得里谷城山下, 宋艾轩林光朝倡道之所也。 初, 光朝族人国钧(号回年)创书堂于此, 延光朝为师。 复置田以赡来学之士,学者空郡从之, 时谓之红泉义学。”[19]35明周瑛、黄仲昭 《重刊兴化府志》 卷七: 城山 “有松隐、梅隐、 竹隐三岩, 昔林艾轩与其徒尝读书于此……本名国清山”[20]220。 卷十五: 东井书堂 “在城东二十里, 地名红泉东井, 宋林艾轩讲学处之所也。 ……林国钧(号回年)曾于东井开义斋,邀艾轩为师, 四方来游学者, 岁不下数百人, 文公(朱熹)曾曰过之闻其说得道理精细, 为之欣跃不已。 ……其他如五侯山前有蒲弄草堂, 或云金山草堂, 谷城山有松隐、 竹隐诸岩, 皆艾轩与其徒讲道之所”[20]445。 清康熙 《兴化府莆田县志》 卷二: “东井书堂, 在城东二十里。 宋林回年延林光朝讲学处。” “蒲弄草堂, 艾轩读书处。”[21]64卷四: “松隐岩, 在城山俗曰青山岩,林艾轩先生讲学于此, 朱文公常至焉。 岩左有艾轩、 林亦之、 陈藻三先生祠, 刘克庄为之记。”[21]132林光朝 《艾轩集》 对这些讲学与交游之地提及就更多了。 因此, 很多人把林光朝讲学、 交游密切的黄石(东井、 红泉书院)、 定庄(城山、 国清塘)、 珠墩(金山、 蒲弄草堂)认作是林光朝出生地、 故里, 还把金紫林的祖地长城也关联上 “林光朝故宅”。

讲学之地, 不一定就是出生地、 故里。 一个人的籍贯, 是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 因此, 要确认林光朝的家世, 需要更多相关依据。 下面进一步辨析这几处与林光朝家世相关的缘由。

(1) 林光朝是受国清(定庄)林回年的延请在东井、 城山讲学, 与林回年的国清林氏家族交往特别密切。 林光朝为国清林回年作的墓志《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 中称林回年为“吾族诸父”[1]647, “诸父” 即伯父、 叔父(也可理解为对同姓前辈尊称)。 宋濂 《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 “承奉府君(即林回年)于艾轩文节公光朝为诸父行, 乃建义斋于东井, 命艾轩为之师。”[22]238宋濂在送国清林氏林衡(字士衡)的《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 中说: “今吾士衡,艾轩诸孙也, 其家学渐濡不俟言矣。”[22]494《八闽通志》 卷四十五: “金山草堂在五侯山涌泉岩之西, 林光朝尝与其族人林充、 林褒(即林回年子)讲学于此。”[19]35有族叔、 族人和诸孙(即族孙)等关系, 似乎可以推断林光朝是黄石定庄的国清林氏人。 故 《莆田县志(稿)》 (1960)载林光朝为 “莆田姑青人”[5]。 《莆田县志》 (1994)载林光朝为 “黄石镇郑庄人”[6]。 现莆田市博物馆 《莆田历史文化陈列》 也介绍林光朝 “莆田县连江里(今荔城区黄石镇郑庄)人”。

然而, 国清林氏家谱从来没有与林光朝的祖上世系相吻合的信息。 林光朝为国清林回年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 还提到:“某(即林光朝)自婴孩时闻城山之下有族祖。”[1]647林光朝认可和国清林氏的族人关系。 但此话的语境,也表明林光朝本不是城山下的郑庄人, 是从小听说和郑庄国清林氏有族人关系而已。 因此, 人们只能继续扩大范围查找可与国清林氏称 “族人”之族。

(2) 清康熙 《兴化府莆田县志》 卷二兀然出现 “林光朝故宅, 在五侯山下长城, 故基俱已无存”[21]66之说, 之后乾隆、 道光年间的县志延续此条。

五侯山下长城(今荔城区北高镇张城村),是长城金紫林的祖地, 有长城金紫林祖祠。 入闽始祖林禄九世孙林元次三子既、 茂(为阙下、 九牧、 游洋先祖)、 诜。 林既九世孙林沙, 举省元, 官台州同知, 与其父隐居五侯山, 定居长城村, 长城林氏至此立派。 明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 《题长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赞有序》[23]载林沙三子: 长林昌, 后迁谷城山下, 为国清定庄房; 次林宝, 留在长城, 为长城房; 三林旻, 后迁梨岭, 为梨岭英田房。 林宝四世孙林英, 宋庆历六年(1046)甲科进士[21]232, 累官金紫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 翰林承旨, 赠紫金鱼袋。 嘉佑六年(1061)任侍御史的林英乞归祭扫先墓, 宋仁宗曰:“卿殷少师苗裔, 家乘可得见乎?” 英取 《林氏族谱》 以进, 宋仁宗阅后在谱首御书 “忠孝”, 钤以御宝, 并赐诗二章[24]。 从此, 林氏族谱谱首必录皇帝御书 “忠孝” 二字, 成为林氏家风的主题。 清代后, 长城林氏以林英等 “一门四金紫” (金紫光禄大夫)荣宗耀祖, 通族俗称 “长城金紫林” 或 “金紫林”[13]126。

前志全无长城 “林光朝故宅” 记载, 也没有林光朝在长城讲学或生活过的史迹。 林俊《题长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赞有序》 列数长城林沙后裔 “三世青云” “五太常”, 也只字未提被誉为 “南夫子” 的林光朝, 表明明嘉靖之前林光朝尚未被认作长城林族裔。 长城 “林光朝故宅”之说, 几乎没有其他印证依据, 应是明清时期民间对林光朝是国清林氏 “族人” 之说的演绎。

家谱在明清才逐渐盛行于民间, 明嘉靖十二年(1533)林云编修长城林氏族谱, 乾隆三十八年(1773)林奕美、 林廷式续修, “清代续修谱毁于文革间, 今仅见清江宗亲珍藏的清代手抄本十二卷, 为续修金紫林长城族谱之依据”[13]117。 笔者查阅 《清江林氏族谱》 清抄本, 在卷五 《长城本支列代簪缨》 中, 林光朝已被列为长城房族裔[25]106。

其实, 林光朝故居之说, 也并非独此一处,早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兴化府莆田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杜臻所著 《粤闽巡视纪略》亦有福清林光朝故居记述。 《粤闽巡视纪略》 卷五载: “(福清海口)镇城东北有龙山, 一名瑞峰寺, 在山颠浮屠七层, 可观日出, 西麓有红莲阁疏野堂, 里人章氏所建, 下有籹粔潭。 南麓有草堂, 宋林光朝故居也。”[26]林光朝与福清颇有渊源, 他的两代高徒林亦之、 陈藻都是福清人(一说陈为长乐人移居福清海口)。 林光朝师徒皆曾在福清海口龙江书院讲学, 因此, 该地有林光朝故居之说, 也不足为奇。

暂且不辨两处 “故宅” “故居” 的真实性,曾经生活居住过的都可谓之故居。 但单就故居而言, 并不等同于出生地、 故里。 如北京有鲁迅故居, 但众所周知, 鲁迅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 北京有茅盾故居, 但茅盾出生成长于浙江乌镇。

(3) 《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载林光朝曾祖林南一为金紫林东峤珠江林氏始祖, 并载有林光朝完整祖源世系[13]114。

东峤镇珠江(今秀屿区珠墩)、 珠川是蒲弄草堂、 金山草堂故地, 林光朝曾在此讲学, 对此地有深厚感情。 林光朝 《(莆阳)图经序》 说:“尝走金溪, 得蒲弄一席地。”[1]601《金山草堂述事》: “吾将老于蒲弄山, 视金山为邻舍翁也。”[1]607《与林之美》: “年岁常辍数月, 相伴在金山, 以来寄为终焉, 之想以金山为汗漫之游, 他日儿童问我者, 所谓蒲弄林六翁, 即我。”[1]622张琴 《民国莆田县志》 将清康熙 《兴化府莆田县志》 长城 “林光朝故宅” 进一步演绎: “光朝即长城人, 又由长城迁珠墩, 盖与定庄为同族。”[27]

《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载珠江林氏为长城(北高镇张城)分支, 林光朝曾祖林南一从长城迁珠墩, 为珠江林氏始祖[13]445。 林光朝为金紫林英六世孙, 世系: 林英-林显(林定弟)-林南一-林繁-林可勉-林光朝-林宜季、 林能季、林鹏皋、 林胜。 林英子林定, 孙林思明, 均进士出身, 府志、 县志均有记载。 林英、 林定、 林思明各为太常卿、 鸿胪寺卿, 宋李俊甫 《莆阳比事》 称 “三世青云”[28]34。 林光朝祖上三代与《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15]中的记载除了光朝之父 “林勉” 载为 “林可勉”稍微有别外, 基本一致, 林南一作为珠江林氏始祖, 承接长城金紫林英次子林显, 乍看也不算谬。 但认真分析, 存在不少疑点、 破绽。

首先, 林英, 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 寿八十二。 林英作 《长城族谱序》 落款 “大宋崇宁元年壬午(1102)冬二十三世孙金紫光禄大夫翰林院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七十八翁英序”[13]78,按旧俗虚岁推算林英生卒年为1025—1106 年。林光朝生卒年文献可查为1114—1178 年。 按谱林光朝是林英六世孙, 却与林英出生只相差89年, 89 年繁衍 6 代, 平均代距不足 18 年, 远低于人类繁衍正常平均代距30 年左右。 况且从林英、 林定、 林思明登第时间推算, 前二代代距正常, 则后几代的代距应更短才有可能。 如果是真的, 岂不是个奇迹!

其次, 古人按字辈排行取名字, 有名辈和表字规范, 同宗兄弟, 甚至取相同偏旁部首的名字。 但 《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中林光朝祖上三代和同辈兄弟、 堂兄弟的名和表字截然不同[13]116。 曾祖林南一的兄弟思明(字元滢)、 极(字元道)、 玄(字元妙), 唯独林南一没有“字”。 祖林繁的堂兄弟君阳(讳奇)、 君表(讳特)、 君通(讳达)、 君实(讳坚)、 君正(讳贞)、君明(讳开), 也唯独林繁无 “字”。 父林可勉同辈的是希悟(讳颖)、 希明(讳聪)、 希成(讳夙)、 希学(讳愿)、 希徽、 希温、 希贵(讳满)。据林光朝 《赴广西宪告墓文》 有 “昭告于考来寄府君姚太孺人墓下”[1]630语, 可知林光朝之父号为 “来寄”, 和同辈的名号表字也都不一样。林光朝(字谦之)自己和同辈介甫(讳石)、 刚甫(讳金)、 深甫(讳源)、 赐甫(讳朗)也完全不一。 林光朝儿子宜季、 能季, 侄子成季, 但族谱中他们同辈尽忠、 尽懋、 尽益、 尽秀、 尽贯、 尽善、 尽诲, 全都是 “尽” 辈, 无一是 “某季”。为什么唯独林光朝神道碑记载的这几代人的名讳和族谱中同辈人截然不同?

其三, 再辨析一下林显三个儿子的 “排行”。 “排行” 是同一辈份的人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 以序长幼。 长子林南一, 缺字号和排行;次子林极, 字元道, 行兆一; 三子林玄, 字元妙, 行兆二; 林定的儿子林思明排行兆五。 林极排行 “兆一”, 说明他本身就是长子, 并无兄长林南一。 故可判断林南一是后来植入, 以拼接林光朝世系, 这也找到林光朝神道碑上几代先祖名字与 《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中的同辈人显得格格不入的答案。

其四, 笔者查阅清抄本 《清江林氏族谱》影印本, 卷六 《长城分徙各地房祖考》 载 “南一, 珠江始祖”, 又载 “弁公, 珠墩始祖”[25]134。珠江俗称珠墩, 珠江林氏所处原是一片海地, 高低不平, 高处成墩, 低处似江, 故历史上一直取名 “珠墩”[13]445, 近代拆分为珠江、 珠川、 先锋等行政村。 两地名所指即是同一林氏, 又何来两个始祖? 显然, 珠墩林氏本来就有始祖林弁, 在《清江林氏族谱》 卷五 《本派仕宦图》 中载:“弁, 字若成, 由武魁出身, (宋)度宗时拜湖州马步都统制”[25]121。

再则, 珠江林氏人丁兴旺, 繁衍发展珠江、珠川、 先锋及东兴等多个兴盛的大村落, 人口数以万计, 枝繁叶茂, 蔚为望族。 而据刘克庄《修复艾轩祠田记》[29]222, 林光朝去世后, 二个儿子宜季、 能季和侄子成季(字井伯)也相继过世, 后代寥落, 在城南的祠堂祭田都为异姓所占, 只有势单力薄的侄孙林钧四处斡旋追讨祭田。 反差之大, 匪夷所思。 况且, 林光朝若为珠江之族, 应立祠于珠江乡里, 而不是立在离族人遥远的城南。

三、 林光朝为福清塘边林氏始祖说辨讹

据 《福清林氏大宗谱》 记载, 福清三山镇塘边林氏系九牧六房林蕴后裔, 始祖林光朝, 南宋著名理学名臣, 于宋嘉熙二年(1238)携眷由莆田徙籍福邑官塘边, 原配郭氏, 续配郑氏, 生四子: 世明、 世良、 世庆、 承庆[14]。 首先林光朝1178 年就故去, 因此不可能在50 年后携眷迁福清。 其次林光朝神道碑明确记载林光朝 “娶徐氏, 封恭人; 六子, 今存者宜季、 能季”[15],与塘边林氏族谱所载完全不合。

四、 林光朝为九牧六房柴行巷人记载

是不是林光朝的家世就成历史之谜? 也不尽然, 作为一代理学大儒 “南夫子”, 是莆田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星, 在莆田的典籍中, 仍有蛛丝马迹可循。

最早较确切的记载, 是宋代李俊甫的 《莆阳比事》 “乌石官职, 莆阳朱紫” 条载: “柴行林, 侍郎光朝之族”[28]18(按: 新浪 “雾之孙的博客” 《莆阳比事林氏校注》[30]上提出过此观点)。 莆城柴行巷位于义井街府学附近, 今东大路擢英中学校门前, 是九牧林蕴后裔的世居地[11]176。 明周瑛、 黄仲昭 《重刊兴化府志》 卷九载 “(左厢)柴行巷, 宋志作柴行, 今作材行。” “联桂坊, 至元九年廉访司佥事赫德尔为林应成父子同榜立, 在柴行巷。”[20]257据清 《莆九牧邵州联桂林氏族谱》[31], 到了元明时期, 居住在柴行巷的林蕴族裔, 科甲联芳, 英才辈出,其中以林应成联桂坊而著称为联桂林氏, 之后的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林俊即出于柴行巷联桂房。《莆阳比事》 成书于南宋嘉定七年 (1214), 是一部记载莆田人文风貌、 史料价值极高的类志,作者与林光朝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 书中对氏族记载颇为详细, 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族群分布。

《莆阳比事》 所载林光朝是柴行巷九牧六房林蕴之族, 并非孤证, 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可以进一步佐证。

记载一, 联桂林应成之孙林以顺, 元至治辛酉(1321)进士, 官浦江县尹时, 修浦江县学,浦江籍元代 “儒林四杰” 之一的柳贯为之记,柳贯 《浦江县修学记》 载: “林侯(林以顺)为邑于兹且三年矣……侯名以顺, 字子木, 至治辛酉丙科进士, 绍兴大儒艾轩先生之从曾孙也。 艾轩之学, 吾乡先正太史成公(宋濂)实先得之, 其延昭流润于我, 后之人者尚未昧也。 宜侯之嘉恵, 吾学笃不能忘, 溯其源委, 亦粤有自矣。 至元四年(1338) 其岁戊寅冬十有一月日南至记。”[32]这条记载, 交待了林以顺与林光朝的同宗关系, 印证了林光朝是居住在柴行巷的林蕴后裔。

记载二, 《莆阳比事》 在 “柴行林” 条目之后, 紧接着载 “学前林、 牛皮巷林, 九牧蕴、光禄积仁之后, 今提举叔度之族。”[28]18林积仁(孙林叔度), 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 《八闽通志》 卷五十四载: “(咸淳)七年辛未(1271)张镇孙榜, 林汝大(应成), 积仁之族孙。”[19]264学前,即府学前街, 与柴行巷南端相接, 在今擢英中学内。 林光朝、 林积仁及联桂林应成均为九牧六房林蕴后裔, 都居住在义井街(今东大路)府学一带。 林光朝还曾为林积仁作 《左中大夫秘阁修撰赠光禄大夫林公行状》[1]635。

遗憾的是 《莆九牧邵州联桂林氏族谱》 中找不到林光朝、 林积仁世系。 林光朝、 林积仁虽同出于柴行巷林蕴之族, 但不是联桂房直系先祖, 联桂房谱没有收录不同房系的曾叔祖林光朝、 林积仁。 而除了联桂房, 九牧六房林蕴后裔其他房系的族谱几乎无存, 造成后世对他们所属林氏支派的讹传。

记载三, 唐代九牧六房祖林蕴著有 《林蕴集》 一卷[33], 宋林大鼐刻本作 《绍仁集》, 明成化、 清康熙时都有刻本, 但均佚。 现存林蕴诗文别集 《林邵州遗集》[34]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福鼎王遐春请福州陈寿祺考订后刊行,收在 《王氏汇刻唐人集》 中。 《林邵州遗集》 有宋代蔡沈的 《旧序》[34]6。 蔡沈(1167—1230),南宋学者, 专意为学, 不求仕进, 少从朱熹游,后隐居九峰山下, 注 《尚书》, 撰 《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 注释明晰, 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蔡序载: “嘉定己已(1209)岁望后之三日,沈(蔡沈)承先生文公(朱熹)命作书集传, 甫竣事, 适莆田林益之游武夷, 过沈庐, 出 《绍仁集》, 命序曰: ‘此益之始祖有唐忠烈卲州公(即林蕴)遗文存稿也, 绍兴十六年(1146), 我曾伯梅卿大鼐公作 《重广邵州续庆图》 ……而编定以序之者, 则又我曾叔祖艾轩光朝公也。’ ”[34]6林益之, 嘉定七年 (1214) 进士, 积仁之侄孙[19]259, 他称林大鼐 “曾伯祖”、 林光朝 “曾叔祖”。 可见, 林大鼐、 林光朝、 林益之同为九牧林蕴后裔, 都参与编修卲州公(林蕴)遗文存稿。陈寿祺在 《林邵州遗集》 序上也称 “邵州后人宋梅卿大鼐、 艾轩光朝、 谦甫益之”[34]1。

记载四, 林光朝为长兄作 《哭伯兄鹊山处士蒿里曲》 《鹊山碑阴》, 《鹊山碑阴》 中提到:“龚侯为同井, 每见吾兄必起敬。”[1]650龚侯即龚茂良, 同井即同饮一井水的邻居。 龚茂良, 字实之, 绍兴八年(1138)进士, 累迁礼部郎官, 知建宁、 广州、 隆兴府, 以参知政事行宰相事。 以廉勤称, 赈济灾民, 为民称颂, 宋史有传。 龚家居学前行尾巷(即和美巷), 《莆阳比事》 载:“学前龚, 参政茂良之后。”[28]8绍熙二年(1191),知军赵彦励在行尾为龚茂良建 “宰政坊”[20]260。萧亚生 《兴化古城寻踪(上册)》: “柴行巷南端折而西抵下务巷, 这里是一条东西向小巷, 巷内遍植桂花, 因命巷名为桂花里, 龚氏即聚居这里, 建有龚氏祠堂。”[11]151柴行与行尾是义井街(唐代僧涅槃开凿 “义井” 而得名, 今东大路)中相邻两小巷, 因此, “同井” 直指林、 龚两家是义井街邻居。 据此, 也印证林光朝是 “柴行林” 之族。 林光朝、 龚茂良政见相同, 晚年都因抵制谢廓然事件外调。 林光朝有 《贺龚参政实之启》[1]609, 为龚茂良从弟龚梦良撰 《龚肖之窆铭》[1]653。

五、 林光朝与国清林氏“族人” 关系再辨析

林光朝既然是柴行巷九牧六房林蕴之族, 为何又与长城金紫林的国清林家族称 “族人”? 除了林光朝长期在那讲学、 与国清林氏交往密切以及客套称谓等诸多因素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清林氏曾经也认同是林蕴之裔, 只是后来对祖源认同发生改变了。

国清林氏在宋代文名鹊起, 古籍中有不少国清林氏先祖的墓志, 如宋代林光朝 《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1]647、 林希逸 《林梦隆墓志铭》[35]、 刘克庄 《林处士(子恭)墓志铭》[29]433、陈宓 《承奉郎林君(立义)墓志铭》[36]529及元代黄仲元 《故中山处士林明甫墓铭》[37], 但都没有有关祖源的记载。 陈宓 《处士林公(师古)墓志铭》 载 “其先自长城迁国清”[36]525, 提到国清林氏来自长城。 明初进士林衡重修国清林氏宗祠,宋濂作 《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 载: “唐忠臣邵州刺史林蕴之裔大理评事元, 始自长城徙居湖上。”[22]238阐明祖源是邵州林蕴。 直到明嘉靖初林克容(林宽, 字克容) 《定庄修谱考证》: “谱志原其所出皆曰沣州, 又曰邵州, 其谬甚也。”[13]81至此, 才否定以前认可九牧邵州林蕴的祖源。 因此, 林光朝和林回年的国清林氏曾经共认九牧六房林蕴为祖, 那么, 当时称族祖、 族叔、 族人就都顺理成章了。

明中期, 国清林氏对祖源认知一度混乱。 明代状元柯潜 《送林廷荣赴南和教谕序》 中载:“莆邑之林称著姓居姑青塘上(即国清塘)者为唐司马萍公之后。”[38]嘉靖十五年(1536)国清林氏明代最显耀的人物礼部尚书林文俊过世, 其诔(即今之悼词)、 神道碑文与墓志居然对祖源的描述不一致。 吕楠 《大宗伯方斋林文修公诔》载: “先世光州固始人, 五季时入闽, 占籍於国清里, 至宋承事郎讳国钧者, 生二子充、 褒, 遣师宗人艾轩……”[39]湛若水 《明故赠南京礼部尚书文修公方斋林先生神道碑文》 载: “惟公祖於光州固始, 五季入於闽, 籍於国清。 宋则承事郎曰国钧。 国钧子曰充、 曰褒, 师事宗人艾轩。”[40]费寀 《嘉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文修林公文俊墓志铭》 载: “其先下坯郡人, 晋建兴随中宗渡江入闽, 侨晋安, 徙莆田, 居国清塘, 遂称国清林氏。”[41]吕楠、 湛若水、 费寀都是当时的显贵之仕, 他们不一定了解林文俊所属的国清林氏的祖源, 但墓志等是据墓主亲友或门生故吏提供的 “行状” 撰写的, 反映出国清林氏历史上曾对祖源认同的摇摆, 甚至混乱。

明嘉靖六年(1527)林克容修国清林氏族谱,作 《定庄林氏修谱考证》 辨析 “吾祖长房之昌与万宠三房之昌盖同源而异派”[13]117, 考证国清林氏为长城昌公派。 朱淛为林克容修谱作 《国清林氏重修家乘序》:“得知其与长城、 梨岭之派同出省元沙公, ……兹谱因之, 考正世系, 实前人之所未及。”[42]林俊 《题长城林氏始祖沙公像赞有序》 进一步明确长城林氏派衍昌、 宝、 旻三宗之说[23], 此后, 国清林氏作为长城金紫林三大支系之一, 才逐渐成为族中普遍共识。

国清林氏对祖源认同的变化, 迷乱了后人对林光朝家世的探究。 祖源认同是民间族事, 如同族谱有私密性, 局外人不一定了解它的演变, 只是把林光朝简单地看作国清林氏 “族人”, 并随国清林氏被认作长城金紫林。 导致从黄石到定庄、 从北高长城到东峤珠江, 一直局限在这个圈子查找、 演绎, 都难以自圆其说。 殊不知方向错误, 结果南辕北辙。

六、 结论

林光朝 《鹊山碑阴》[1]650、 宋代李俊甫 《莆阳比事》[28]18、 宋人蔡沈 《(林邵州遗集) 旧序》[34]6及元代柳贯 《浦江县修学记》[32]有林光朝家世的相关记载, 可以相互印证林光朝是九牧六房林蕴后裔之族, 郡城柴行巷人。 林光朝《与范国录元卿》 说: “某老去无他念, 惟读书。缘想过如廿年前时, 不候杯饭足, 不管他儿女之累, 但见空屋数椽, 去城稍远, 便可读书, 得一日无杂念, 对书案, 谓之实历日子。”[1]615因为是城里人, 想 “去城稍远” 以清净读书。 明代郑岳 《增修艾轩林先生墓域碑》 载: “先生晚岁讲道城南, 因家焉。”[43]

综上所述, 林光朝是九牧六房林蕴后裔, 莆城柴行巷(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大路擢英中学校门前)人, 长期讲学于东井红泉书院、 松隐岩精舍、 蒲弄草堂等地, 与国清林氏交往密切, 年五十登进士第, 官至工部侍郎、 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 最后依其所愿叶落归根于离家不远的城南书堂, 卒葬城南洗塘口, 祠堂也立于城南, 这是林光朝作为一代理学大儒出生、 讲学、出仕、 叶落归根的真实生活轨迹。

猜你喜欢
林氏长城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守护长城
登长城
王老五破案
香港林氏总商会荣获韩半岛和平奖章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林佐义:家具O2O领跑者
林佐义:家具O2O领跑者
长城,长城
家神通外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