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柴科夫斯基浪漫曲(Op.47)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
——以第7首《离离原上草》为例

2021-11-28 04:34高宛莹
黄河之声 2021年23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和弦

高宛莹

一、浪漫曲及《离离原上草》的简介

在19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艺术发展迅猛、日益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等。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对于浪漫曲作品的创作也达到了顶峰。在俄罗斯的音乐艺术中,将结合了乐器伴奏和抒情歌曲形式的声乐体裁——艺术歌曲,称之为“浪漫曲”。它原指基于西班牙叙事民歌的抒情歌曲或者器乐曲的总称,是充满诗意并极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在19世纪初期,以谷里辽夫(1803-1858)、亚历山大·瓦尔拉莫夫(1801-1848)和阿利布耶夫(1787-1851)为代表的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相关体裁的作品,他们为浪漫曲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在三四十年代,以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作曲家所创作的浪漫曲,以其具有浓郁俄罗斯民族音乐风味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推动了该体裁的发展。

浪漫曲作为音乐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声乐体裁,结合了乐器伴奏和抒情歌曲的形式,在俄罗斯的音乐历史的发展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柴科夫斯基是将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和俄罗斯民族音乐融合的集大成者之一,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突出的贡献,其浪漫曲方面的创作以鲜明独特的旋律形象也深刻地展现出俄罗斯浪漫音乐的民族特性。《离离原上草》作为浪漫曲Op.47中的第7首作品,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以诗人伊万·扎哈罗维奇·苏里科夫的诗作为蓝本创作的一首歌曲,也是人们非常喜爱作品之一,也是音乐会及国际赛事的常选的曲目之一。这部作品以民族音乐风格曲调为基础,作曲家通过丰富的和声织体、悲戚悠长的旋律线条,讲述了沙皇统治下一位被迫嫁给白发老人的底层妇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通过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妇女底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自由的憧憬和渴望。

二、《离离原上草》的歌词内涵

《离离原上草》是一首悲情性的声乐艺术作品,柴科夫斯基通过描述一个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少女,展现出社会底层百姓对现实的冤屈和痛恨。诗作家在表达主人公命运多舛的同时,从而也暗喻自己一生的无奈与忧愁之情。这首歌曲的歌词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落歌词为“我是离离原上的一颗青草……悠悠无尽哀与愁”。苏里科夫托物言志,通过茫茫草原上的青草暗喻自己悲惨的一生;“一颗”二字更是表达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脆弱与渺小;其中“割下”二字更是凸显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的黑暗,以及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剥削和迫害。

第二段落歌词为“我是离离原上的一朵雪球花……悠悠无尽哀与愁”。在这一段诗作中,苏里科夫将自己比喻成茫茫草原上的雪球花,通过借助雪球花随风飘荡的情形,表现出花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利,也阐述了自己的无奈之情。第三段落的歌词为“我也是父亲生养的女娃娃,在我亲娘旗下也有一朵花……悠悠无尽哀与愁”。诗作家通过情感抒发了自我生世和遭遇,即仿佛同“小草”“雪球花”一样,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更甚至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和意愿,嫁给一个陌生的不爱的人。整个第三段落,掷地有声的词句逐级递进,也表明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绝望之情。

三、《离离原上草》的音乐特征

(一)乐曲结构

《离离原上草》这首声乐作品,全曲共67个小节,主要调性为#f小调,主要节拍为4/4拍,其中3/4拍穿插其中。曲式结构由引子、A、小连接(23-24小节)、A1、小连接(39-40小节)、A2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主体乐段是由四个具有起承转合特点的乐句构成的一部曲式,其中一级结构为A、A1和A2,A1和A2是第一个乐段A的变化反复。引子(1-8小节)是由四个乐节构成,主要运用#f小调的主七和弦。第一乐节(1-2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动机,以分解主和弦的上行音调开始;第二乐节(3-4小节)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增加丰满了和声的效果,也奠定了歌曲沉重情绪的基调;第三乐节(5-6小节)连续级进的下行和半音性质的辅助音,以及第5小节最后一拍的附点节奏,表现出叹息式的忧伤情绪;第四乐节(7-8小节)连续长音的柱式和弦也为主题旋律的进入营造出低落和沮丧的氛围。

第一乐段A(9-22小节)由两个乐句a+b构成。a乐句(9-14小节)是由三个乐节构成,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重复,第三乐节是新的旋律动机,与之形成显著的对比。其中第13小节中强力度下的同音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愤怒与内心的呐喊;b乐句(15-22小节)也是三乐节乐段,第二乐节是第一的变化反复,运用了换尾的手法;第三乐节以凋式的属音开始,连续上行进行到#f2音,到达ff的强力度,最后通过音阶形式的下行音调结束于凋式的主音上。其中三个连用的自由延长记号,不仅增加了乐曲的停顿感,而且也表现出了主人公哭诉哽咽的语调。

A1(25-38小节)是A的首次变化反复,结构与A相同,但是在结尾上作曲家进行了变化处理。该段落在结尾处提高了大二度,最高音达到#g2音,并重复了一次“Sol-Re”四度下行的音阶形式,增加了音乐凄凉的色彩。A2(41-60小节)是A的第二次变化反复,结构也由三个乐句增加为四个乐句,并运用了离调的手法进行处理。尾声(61-67小节)是乐曲的结束部分,凋式回归到主调,音乐情绪也趋于平缓。

(二)旋律及节奏形态

整首歌曲的篇幅较大,主体音域为十二度(d1-a2),在乐曲的第二次反复变化中,作曲家通过装饰音的手法将音域进行了拓展,达到了两个八度(b-b2)。乐曲的节奏多采用长短长的形式,配合悠扬级进的旋律线条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色彩。在主题乐段A的第一乐句中,旋律围绕中音区的“#Fa-#Dol”进行曲折的运动;以级进和小跳为主,例如在17小节中旋律为“Re-Mi-#Fa-#Sol-La-Sol-#Fa”,18-19小节旋律为“#Fa-#Sol-La-#Fa-#Sol-La”。乐段A1中的34-38小节,旋律从两个级进下行的二分音符和大附点节奏开始,经过八分音符连续上下行的过渡,最后又回到二分音符。这种运用长线条旋律的徘徊运动,不仅凸显了音乐哀愁的特点,而且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从痛苦到悲泣情绪的变化。

通过对乐曲结构的整体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该声乐作品运用模进发展、同音重复的手法以及宣叙调式的旋律特征。在第一部A的9-12小节,中音区重复发展的手法使歌词呈现出口语调和朗诵调的特征,表现少女最初像草木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4/4拍与3/2拍连续交替的变换拍子,更好地贴合了自由吟唱的歌曲音调,不仅增加了叙述性而且丰富了语感和音乐层次。从45小节开始,各乐句的开始部分均运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以及上行三度的跳进,这种重复的手法为旋律情绪的递进和爆发蓄力。《离离原上草》这首声乐作品,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借用俄罗斯抒情民歌中常用的延长音,以此来拓宽音乐的气息形成宽广的连线。

(三)钢琴伴奏

在《离离原上草》这首声乐作品中,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对钢琴伴奏的创作运用了“歌剧式”的手法。作品中钢琴伴奏部分不仅仅是对声乐演唱的补充、人物形象的烘托,而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达到与演唱同等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强化乐曲的主题形象和人物情感等。在《离离原上草》中,作曲家以分节歌的手法,将同一旋律运用到三节诗中,以不同的钢琴伴奏形式,将音乐的情绪逐级递进呈现,充满了力量。其中,引子部分主题动机的预示,尾声部分则通过主题音调的强化,对声乐的完整性进行了补充。

在《离离原上草》引子部分的钢琴伴奏中,运用了A乐段中的主题动机“#Fa-#Sol-La-#Fa-#Sol-La”,声部数量和层次也逐渐增加,其中离调和弦V7/v的运用也独具特色。A乐段中9-12小节通过主-属-主的和声进行,强调主调#f小调,具体的和弦连接为I-I2-V6-V-I6-I;13-14小节的,和弦连接为I6-V34-I-V-I6-V7/i-I-V,以属和弦的半终止进行结束;16-22小节的伴奏声部以分解和弦的手法为主,和弦连接为I6-V34-I-V2-I6-V34-I-|V|-IV6-IV-I。其中20小节的第四拍是一个经过的自然小调的属和弦,标记为|V|。它与前后两拍构成低音“#Fa-Mi-Re”的下行,于22小节以主和弦结束。在22-24小节的小连接片段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是主题动机的再次呈现,右手的高音声部则是连续切分节奏的柱式和弦,以此表现主题舞蹈性的特征。在A2乐段中,钢琴伴奏的织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曲家运用旋律化的分解和弦,自低音区向高音区流动、奔跑,音乐的和声进行也不再局限于主-属和弦的交替,而是大量地运用了副三和弦,以此来增加和声的色彩感,同时十六分音符快速连续的模进,也推动了乐曲情绪的发展。这种左右手交替的旋律化伴奏,也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为显著的特色,也是这首浪漫曲作品戏剧性和矛盾性突出体现的关键元素之一。

四、《离离原上草》的演唱技巧

在《离离原上草》这首声乐作品中,作曲家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以及良好的和声进行,展现出女性悲惨苦涩的人物形象。虽然三节诗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基于第一部分吟唱的旋律。在A1和A2中,作曲家对旋律和节奏进行细微的处理,将传统性质的抒情民歌得以升华。可以说,这部浪漫曲作品是柴科夫斯基将诗歌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结晶,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合理的运用气息、把握好语言、力度以及情绪的变化,从而演绎出作品中优雅浪漫和安静细腻的情感。在气息方面,要科学的注意呼吸与气息的协调控制;在语言的把握方面,多运用“唱元音和说子声”的方式;在力度及情绪方面,依据乐句的标注进行准确的处理。

在第一乐段A中,旋律主要以平缓的级进为主,其中第一二乐节以相同的歌词、重复旋律的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的形象并深化了这种无奈的情绪。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两句时,要通过气息的变化将音乐的情绪逐级递进。其中,在演唱第13-14小节时,要处理好渐强,将悲愤的情绪宣泄出来,乐句中的e2音要运用较强的气息达到sf的力度。在15-24小节中,主人公内心压抑和波动的情绪更加强烈,后乐节高三度的旋律模进也使得哀愁的情绪更加浓烈,所以演唱时要控制好气息,充分地展现出乐句在情绪和力度上的变化。段落中“知道”二字以疑问的语气方式控诉了自己命运的坎坷,音乐进行到#f2的强力度(ff)时,并以下行哭腔式的级进结束陈述。这一乐句演唱的难度较大,演唱者要依据良好的气息支持从而交代清楚该乐句的强音。整个这一部分的力度从弱(p)开始,中间进行到中强(mf),最后在第3乐句达到强(f)的力度,渐强的力度使情绪也更为浓烈。因此,在演唱时演唱者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并在细节上注意力度变化所带来的人物情绪的转变,掌握好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在第二乐段A1中,37小节的最高音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在演唱连续十六分音符的下行音调时,演唱者需要更加充足的气息准备,突出声音的绵长感和悲伤情绪。在第二乐段A2中,音乐整体的情绪也得以升华,其中在44-47小节的演唱中,演唱者可以依据谱面进行二度创作的处理,确保音乐张力扩大的同时提升音乐的流动性。

结 语

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浪漫曲,以集合了西方浪漫主义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使该体裁类型具有浓郁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艺术风格。他在浪漫曲体裁的创作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延续了瓦尔拉莫夫等人,而且也影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在对《离离原上草》这首声乐作品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作曲家对古典音乐的继承,对俄罗斯民族本土音乐语汇的挖掘,使忧郁情绪在歌词与旋律的完美融合下得以体现。虽然浪漫曲《离离原上草》是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中期作品,但是却很好地将其古典音乐创作理念和浪漫主义情愫进行了统一。该作品以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沙皇统治时代人民最为真实的悲惨生活,同时也批判了沙皇统治时代的腐朽与黑暗。■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和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