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水文献整理的初步思考
——以汉水上游汉中、安康为例

2021-11-28 08:24项晓静冯岁平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汉水安康汉中

项晓静,冯岁平

(1.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艺术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2.陕西理工大学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文献不仅是文明的象征、历史的记录,更是研究往昔历史的基础,通过对其整理辨析,然后复原再现已逝历史的风貌,有助于为今人提供某些思考、启发与借鉴。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现存家谱研究陕南的移民问题,依据其他相关文献研究秦巴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就是极好的例子。汉水文献乃汉水流域这一特定区域的文献,是以汉水为主要轴线的区域文献,这其中包括支流在内的地域文献。

汉水地跨我国中西部地区腹地,蜀道的通达使得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由于过去政区划分一度混乱,加之文献散乱,故汉水文献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

近年来汉水流域部分高校以整理汉水文献为己任,业已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工作:陕西理工大学建有汉水文化博物馆,出版了汉中文献丛书、汉水文化史料研究丛书以及《汉水文化研究集刊》等;安康学院出版了刘应秋《一砚斋集校注》、陈仅《继雅堂集校注》及地方传统家训读本。这些院校还将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列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的还建设了地方古籍资料室。

在汉水文献整理工作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较多。诗文集方面,严如熤《山南诗选》 《三省边防备览》被整理出来,一些别集如刘应秋、陈仅、童颜舒、岳震川的诗文集业已出版,甚至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井井的《栈云峡雨日记》更有三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两个版本。碑石方面,有张沛《安康碑石》、李启良等《安康碑版钩沉》、陈显远《汉中碑石》、郭荣章《石门石刻大全》、冯岁平《汉水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吴敏霞《秦岭碑刻经眼录》等。至于府、州、厅、县志整理,成果也较为丰硕。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严如熤《汉江以北三省边舆图》、无名氏《陕境蜀道图》等,也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甚至域外学者的珍稀文献,如《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德国建筑学家柏石曼《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G.A.Kyle等著《绝版长江——1910年的铁路营运与沿途风物》、蒂森《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柳庆康《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等相继出版,极大地拓宽了汉水文献整理的视野。但不可讳言,汉水文献全面、系统、分门别类的整理与研究还没有形成。

目前通行的文献类别,无非是经史子集。汉水的时空概念比较特殊,单纯按照传统的文献分法,似乎很难反映汉水流域的这一特点,因此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我们初步将汉水文献厘分为汉水舆地、汉水诗歌、汉水文存、汉水碑石与汉水水利类,共计五种。现以汉水上游区域为例,逐一举例说明如下。

一、汉水舆地

作为四渎之一,对汉水的系统记述,最早当为六朝庾仲雍的《汉水记》[1],但多已散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沔水部分,对汉水作了极为详细的记载,自是极为重要的水文地理著作,但郦氏并未履足于此,因而错误在所难免,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错简、误字的现象[2]。对此,民国学者郑异之作了《水经注沔水上游今释》,因属稿本,流传不播。

记录汉水流域的地理总志及相关地理书也有不少,如《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大元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作为类书文献的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也不乏记载。方志类文献对汉水记载较为详实,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省志如雍正《陕西通志》、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等,府志如《汉中府志》 《兴安府志》等,州志如《宁羌州志》,厅志如《留坝厅志》《定远厅志》,县志如《沔县志》 《南郑县志》 《城固县志》 《洋县志》 《西乡县志》 《石泉县志》《汉阴县志》 《紫阳县志》 《岚泉县志》 《安康县志》 《洵阳县志》 《平利县志》 《白河县志》 《柞水县志》等,还有晚清民国时期各地的乡土志,这些地方志均属舆地一门[3]。当然其中也有各地的舆图,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严如熤的《汉江以北三省边舆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阎俊烈的《汉江以北三省边舆图》 《汉江以南四省边舆图》 (国家图书馆也藏有同名二图)[4],以及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的舆地图,更与汉水地区紧密有关。

摄影类作品大致可分纪实、写意两大类,这些作品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资料,对于了解汉水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故事不无裨益。现知老照片也不少,拍摄者有俄罗斯探险队、德国柏石曼、英国台克曼与李约瑟、意大利南怀谦、澳大利亚弗兰克·亚瑟、挪威尤约翰等,国内则有石翊、张佐周等。

二、汉水诗歌

作为传统的文学文献形式,诗歌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汉广》等作品。唐代的孟浩然、姚合、岑参、胡曾、元稹,宋代的文同、陆游,元代的汪元量、蒲道源,明代李化龙、陈棐、王士性,清代阎尔梅、王士禛、张问陶、马国翰、陈仅、严如熤等,都留下了歌咏汉水流域自然人文的诗歌作品。目前出版了《安康艺文大观》 《汉中近现代诗词选》,不过多为汉水流域某地的诗歌作品选集,多为方乘所载,因此撮录并不全面、系统,对于重要人物的诗集也未囊括其中。目前已出版的有严如熤《山南诗选》以及极少的别集,全面、系统整理汉水诗作实属必要。

清初学者李柏评价刘应秋时说:“盖诗非汉水,亦非非汉水;诗非终南,亦非非终南。今而后,欲探终南汉水之奇者,不必终南汉水也,读先生诗可也;读先生诗者不必诗也,登终南临汉水可也。何也,诗也非诗,山也水也;山也非山,水也非水,诗也。”[5]为此,我们检索业已出版的各种丛书目录,查阅所出的各种影印本,不致留下大的遗憾。如汉水上游的诗歌选集——严如熤《山南诗选》,明代傅振商的《缉玉录》,来鹿堂刻本《三省边防备览》的艺文志,均具有诗歌选集的性质。再如清代诗文集汇编中所收的陈棐《陈文冈先生文集》、阎尔梅《白耷山人集》,李因笃、梁质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诗集》,叶世倬《退思斋诗存》、蒋琦龄《空青碧水斋诗集》、周京《无悔斋集》、唐龙《渔石集》、张炼《太乙诗集》、朱应奎《凌溪先生集》、吴荣光《石云山人诗集》卷九《陕安集》、张祥河《诗舲诗续》、严正基《仙舫诗存》、徐经《雅歌堂诗钞》、谢锡侯、谢申《二谢集》、方正瑗《连理山人诗钞》、阎介年《九宫山人诗选》……不可尽举。二是深入各大图书馆检索尚未付梓的汉水文献。或因种种原因,这些文献未被收入所见的丛书之中,也没有整理甚至公布出来。如现藏国家图书馆的王时薰《冠山堂诗钞》、张衍懿《烟舫集》,则从未刊出。张衍懿在当时颇著声望,与吕履恒、吕谦恒也多有唱和诗,其善本也概未付梓。再如王森文,曾任洛南、安康、略阳知县,著《燃灰文钞》,因他“诫曰毋刊刻、毋传写、毋乞人选录”,故其钞本仅存国家图书馆。还如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的杨名飏《关中集》。三是所收民国时期诗作一向偏少,但事实上此时诗作更多。

三、汉水文存

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开创水文地理著作风气之后,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关汉水的名篇佳什。整理时将汉水作为一个整体,分列以下内容:

一是辑入古代至1949年期间的汉水名篇。其中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大多文献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将包括抗战时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东北大学的南迁与西汉公路宝汉段、汉白公路的修建等重要内容囊括其中,以见汉水历史的变迁。

二是选择亲历者文集中的内容。如姜图南及其《关陇集》,关涉茶马贸易及其道路者多矣;倪蜕《梁州辨》 《黑水辨》,收入《蜕翁文集》卷一;龚景瀚《澹静斋文钞》有对“坚壁清野”及其兴安府的说帖。一些行纪类文献如王志沂《汉南游草》、高延第《北游纪程》中的记载也值得注意。民国文献亦不或缺,如民国7年1月25日,吴翼“突奉亲恙之急电,星夜兼程,匍匐而归”,所以从成都北门出发,“经汉中,绕兴安,下汉水,而达汉中”,写成《川陕鄂旅行笔记》,分金牛陆程、汉江水程等部分。民国8年5月3日,郑国翰随楚子襄南赴汉中,从子午镇南下,经宁陕到达汉中,写成《赴汉日程》[6]。

三是辑入域外学者经过汉水的记述,如俄罗斯探险队、意大利南怀谦、美国裕中公司、挪威尤约翰等留存下来的汉水行纪文献。

汉水上游的文献,尚有其他类别者,如书院志,汉中有清《汉南书院章程》、民国《汉中中学志》等,安康有《安康县兴贤学会会志》;专志类,汉中有《忠武侯祠墓志》 《续修城固县志工作方案》 《城固地质志》 《城固气候志》 《西乡胜迹录》 《西乡地理志》 《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以及凌鸿勋《陕南杂录》、何庆云《陕西考察记》《陕西考察》等,还有国立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北工合对安康金矿的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文献,自应纳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此类文献门类较多,内容繁杂,所存也较零散,整理时要拓宽视野,力求“竭泽而渔”。

四、汉水碑石

在汉水及其支流地区出现了包括摩崖石刻、碑碣在内的许多碑石,集中在留坝张良庙、褒谷口石门石刻群、勉县武侯祠墓、古汉台、圣水寺、城固五门堰、西乡金洋堰、安康市博物馆等。汉水上游汉中、安康均已出版了多种碑石著录,如勉县有苏汉平《沔阳碑石》、南郑区有王兴成《南郑碑石》,留坝县有《留坝碑石》 (将出)。碑石著录中学术价值较高者有鲁西奇《汉中三堰》、李秀桦《清代汉江流域会馆碑刻》。由于碑石的不可移动性,常设相关的基本陈列,多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与教育,如汉中市博物馆的“石门汉魏十三品”、宁羌文化宣传中心的碑廊、武侯祠墨林、圣水寺“石墨镌华——南郑历代碑石展”、张良庙碑林、城固五门堰碑廊等。

从文献学上看,碑石被列为史部金石类文献之中,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具有补史、互证、纠错等功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以上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多局限于一地或一点,对汉水碑刻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此,整理汉水文献时,应将碑石作为重要文献类型列入其中,并按照碑帖学的规范,依年代次序逐一对之进行介绍,撮录其铭文,并作历史、文学、书法等诸多方面的简要评析。已佚的重要碑石与访古探碑的游记,则依据文献所载补苴,对于“文革”之中凿毁的碑石,则尽可能复原其碑文。

五、汉水水利

现存的汉水水利类文献极夥,如晚清仇继恒的《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等,反映出不同时期对汉水的认识与利用。2017年10月10日,汉中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公布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充分体现出汉水及其支流的重要。截至目前,有关汉水航运与灌溉工程的著作不少,给这类文献的整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以民国为例来说一下汉水上游水利类文献。20世纪30年初,当“大西北开发”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时,陇海铁路局组织南北两个考察组,对陕南、陕北进行考察,并提出发展建议。当时陕南组的水利考察工作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承担,他其后写就《陕西考察》的水利部分[7],为其代表作之一。1938年4月,西北联大黎锦熙等续城固县志,水利方面专辟一章,由水利专家刘钟瑞承担,其稿幸运流传了下来。1939年1月,经济部刊物第2种第3类为《汉江水道查勘报告》,列为水道查勘报告汇编之八,分汉江上游航行概况、查勘汉江上游唐白河区域报告、汉江航运情形暨整理意见及汉江安康至汉口间水运情形调查书共四个部分。1942年3月,孙仲坚《南郑县修筑褒惠渠报告书》,包括修筑褒惠渠始末记、各部门工作情形总报告、碑记、会议纪要和电令摘录等。中央水利实验处研究试验报告甲种水工模型试验报告之中,除第12号《陕西湑惠渠拦河坝模型试验》外,还有第7号《陕西汉惠渠进水闸滚水坝及筏道模型试验》,1939年2月受陕西省水利局委托,次年4月完成,两项模型试验由技正谭葆秦设计主持,1948年5月刊;第11号《陕西褒惠渠模型试验报告书》,分为缘起、拦河坝断面模型试验、全型模型试验,说明受陕西省水利局委托,1940年7月开始,因空袭原因迟至次年9月完成,由技正郑兆珍设计并主持,技佐吕春晖、程学敏监制并办理。这些均为汉水上游水利及其灌溉工程方面弥足珍贵的文献。

不光国内有大量的文献,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如日本大正十年(1921)七月,日本同文书院出版了第十五期中国调查报告,即廿四卷《汉水嘉陵江流域之经济调查》。其中,第三编为汉水的民船,分概说、上流航路与民船三个部分;第四编为汉水水运,分概说(位置、支流的舟楫、季节及天候的影响)和各论(汉水水流状况)。

猜你喜欢
汉水安康汉中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秋思
春来汉上
立春日抗疫有感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谱写汉中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汉中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