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三”航天员:到太空出个“长差”

2021-11-29 08:08赵聪
太空探索 2021年11期
关键词:翟志刚乘组亚平

文/ 赵聪

指令长翟志刚看了一眼神舟飞船总装操作工贾海利,向最后一名地球同胞挥手告别。他弯下腰,坐上舱门处的长板,半个身子挪进舱内,两手抓紧门口把手,一用力,翟志刚滑进了神舟十三号飞船里。

13 年前,翟志刚在同样的位置和贾海利的前辈孙占海告别。孙占海说,老翟,踏踏实实坐我们的船,平平安安给你送去,再平平安安给你接回来。翟志刚说,好的,老孙,咱们回来见。

大漠夜空下,火箭点火。坐在神舟十三号飞船里的3 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伴着轰鸣起飞了。很快,火箭冲出大气层。

未来6 个月,3 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创造中国航天员最长“出差纪录”,包括春节,都要在太空中度过。

公开亮相

10 月14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宣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名单。下午5 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正式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

隔着巨大的透明玻璃,3 名航天员站着挥手致意。面前的发言台和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不同,台前挂着任务徽章,白色的桌台和神舟飞船颜色呼应。

“大家好,我是航天员翟志刚。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再一次与大家见面。”翟志刚首先回答提问。这是他第二次飞向太空,也是他第二次担任飞行乘组的指令长。

13 年前,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翟志刚手持五星红旗太空漫步,成为首名太空行走的中国人。

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有两到三次太空出舱。如果说“神舟七号”时的出舱行走是技术上的突破,现在的出舱活动更偏向于技术的应用,比13 年前的出舱活动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

见面会上,“女性航天员”“太空教师”等身份让王亚平颇受关注。

按照任务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后,王亚平将成为首个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一切顺利的话,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飞天一周前,世界空间周刚刚落幕,今年的主题是“女性与太空”。

“太空教师”王亚平曾在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见面会现场,来自新疆和田的小朋友和王亚平交流。

王亚平鼓励他们:“经过8 年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即将带着同学们的梦想和期待飞上太空。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首次亮相的航天员叶光富同样备受关注。在公开亮相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他和王亚平是仅有的80 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开的航天员履历上,他比王亚平还小8 个月。

▲ “神十三”乘组参加人站联试 孔方舟摄

“作为第二批航天员,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要飞行6 个月,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叶光富在记者见面会现场说,“对于这次飞行,我非常期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浩瀚太空,欣赏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也希望能够饱览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体验飞船

10 月8 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下来几天,他们需要做好发射前的各项准备。繁忙的任务中,上神舟飞船体验,是重要的环节。

外人看来,航天员和飞船像一对组合体,但航天员和飞船接触次数却很有限。在航天员中心进行训练时,我国航天员更多使用的是模拟设备。有几次人船联合试验可以接触到真正的飞船,航天员往往会将其视作验证、提升能力的珍贵机会。

在发射场,根据任务安排,航天员有两次左右的机会进入神舟飞船。在飞船上接待他们的,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飞船工程师。发射之前,航天员若进入飞船,飞船工程师要在现场辅助讲解。飞船工程师也被称为“影子航天员”,是航天科技集团神舟飞船研制队伍的成员。他们的职责之一是代替航天员体验“神舟座驾”。

神舟十三号飞船有3 名航天员,与之对应,“神舟十三号”的飞船工程师也有3 名。

“见航天员之前有点紧张。”2019年入职的飞船工程师王梦晨说。神舟十二号任务时,航天员乘组进飞船体验,王梦晨在轨道舱给他们讲解。他回忆,首飞航天员汤洪波提问最多,在舱内体验的时间也最长。王梦晨还见到了王亚平,“心态挺年轻的,活泼开朗,长得也很漂亮。”

飞船工程师的工作非常重要。现任神舟飞船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都曾承担过这一工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副主任张福生也是一名飞船工程师。在他看来,飞船工程师就像产品体验师,只有亲身体验自己设计的飞船,才能更好地改进飞船。

工作之余,张福生在思考如何让飞船工程师更专业一点。“比如,开关舱门是个力气活,女性航天员受过专门训练,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但女性飞船工程师却有一些困难。”他希望可以加强飞船工程师的专业化训练。

“神舟十三号”发射之前,有一次口令演练,需要航天员和测试人员共同熟悉口令。神舟飞船两名测试指挥付大伟和张亚非去了问天阁。那天,飞船系统、航天员系统、发射场系统的3 个相关岗位的人都去了。“需要再问问航天员有什么特殊的需求。必须确保任务的万无一失。”张亚非说。

“一有了航天员,就不一样了。每位领导都强调: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付大伟说。

飞天梦想

“神舟五号”发射前,中国太空第一人选拔,经历了十四晋五、五晋三、三选一的角逐后,翟志刚与杨利伟、聂海胜同列首飞梯队。但直到2008 年,翟志刚才圆了飞天梦。中国航天员从太空归来后,往往被授予“航天英雄”或“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的称号,和杨利伟成为队伍中仅有的两名“航天英雄”。

小的时候,王亚平梦想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21 岁从飞行学院毕业,她成了一名飞行员,再后来,她成了一名航天员。

一次采访时,王亚平说:航天员大队有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真谛。

叶光富2010 年5 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 年,一次媒体报道后,他成为首位公开亮相的中国第二批男航天员。2021 年6 月,神舟十二号乘组出征前,叶光富出现在备份乘组的名单中。现在,继陈冬、汤洪波之后,80后叶光富作为年龄最小的男航天员,踏上了飞天之旅。

▲ 王亚平参加人船联试 孔方舟摄

梦想背后是艰辛的努力。

过载试验好似数人压在身上,脊柱几乎都要被压断,被试者往往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杨利伟曾形容,8个G 的训练,就像有8 个自己压在身上,脸部会被拉变形,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离心机测试时,脸一会儿变宽,嘴角被扯向两耳;一会儿变长,五官明显肿胀。

2016 年,叶光富参加欧空局洞穴训练。一次,团队的任务是在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洞穴中,完成洞穴尺寸测量。叶光富敏锐感知到岩石滑落风险,及时向队友传达了危险信号,并告知其回撤的路线。队友撤离到安全区域后,身后的岩石开始滑落,一块到两块,一小片到一大片,整整持续了1 分多钟。

翟志刚13 年前太空出舱时非常惊险。因为舱内气压释放,地面训练时很容易打开的舱门重若千斤。

最终,刘伯明找到一根金属撬棍,翟志刚用它撬开一条缝,才顺利地打开舱门。可就在此时,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翟志刚和刘伯明默契交换了一下眼神,毅然决定实施出舱。

王亚平从不因为是女性就服输。救生训练中,她去过野兽出没的丛林、风沙漫天的沙漠、大浪滔天的海洋。体能强化训练中,3000 米考核,她比满分标准还提前了3 分钟。朋友和同事见到王亚平,看到她愈发消瘦,不免心疼。可王亚平笑称,不是瘦了,而是肌肉更紧致了。

对于充满危险的太空之旅,他们极力刻画得轻描淡写。13 年前,翟志刚出舱置身太空后,用平静的语气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今天,他作为指令长,带领两名航天员再访太空。叶光富的梦想是,欣赏美丽星球,饱览大好河山。王亚平临走之前告诉女儿:“妈妈去给你摘星星了。”

责任编辑:王立莉

猜你喜欢
翟志刚乘组亚平
中国航天员乘组抵达空间站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建设工作
罗智敏
翟志刚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王亚平的“天路”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
航天员翟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