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螺旋CT 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1-11-29 04:54丁安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双源螺旋影像学

丁安奇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1900)

周围型小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临床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肺癌的30%,以腺癌最为多见,而周围型小肺癌的发病率较低。周围型小肺癌一般发生于3 级支气管以下、细支气管以上范围内,由于其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手术治疗时机,大多预后不良[1]。因此,提高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至关重要。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与良性结节性病变、炎性假瘤、机化性肺炎、结核球等影像学表现较为类似,有一定鉴别诊断的难度,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而痰细胞学检出的阳性率较低,支气管镜检的阳性率仅为30%~77%,均无法获得满意诊断效果[2]。双源螺旋CT 技术是一种新型CT 检查技术,能提高病灶部位的分辨率,显示更多的病灶形态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能力[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双源螺旋CT 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5 月在我院治疗的72 例疑似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2 例患者中男40 例,女32 例,年龄39~80 岁,平均年龄(58.4±11.5)岁;所有患者均行胸部X 线检查可见孤立性肺结节,初诊为疑似早期周围型小肺癌,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行双源螺旋CT 检查,检查前未行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碘对比剂过敏、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已发生肺内或远处转移、呼吸或闭气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 进行扫描;设置扫描参数为:球管管电压分别为Sn140 kVp、80 kVp,电流分别为56 mAs、133 mAs,螺距0.55,准直器64×0.6 mm,层厚与层间隔在1~2 mm;患者取仰卧位,经肘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浓度为350 mgI/mL,剂量1 mL/kg,速率为4.0 mL/s,再以相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溶液30mL;指导患者深呼吸并屏气,延迟25~30 s、60~75 s、2~3 min 扫描动脉期、静脉期与平衡期,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肾脏中部;图像传送至影像工作站,重建矩阵512×512,重建三维图像;图像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并出具诊断结果[4]。

1.3 观察指标

统计双源螺旋CT 检查的阳性及阴性结果;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统计各影像学征象检出率,分析病灶强化指标、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与碘覆盖值。

2 结果

2.1 双源螺旋CT 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1。病理诊断阳性58 例,阴性14 例,双源螺旋CT 诊断阳性57 例(真阳性56 例,假阳性1 例),阴性15 例(真阴性13 例、假阴性2 例)。

2.2 双源螺旋CT 诊断分析

双源螺旋CT 诊断的灵敏度为96.55%(56/58)、特异度为92.86%(13/14)、准确性为95.83%(69/72)。

2.3 双源螺旋CT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72 例患者中,检出胸膜凹陷征44 例(59.46%)、血管集束征45 例(62.50%)、空泡征47 例(65.28%)、棘突征51 例(70.83%)、细支气管气相32 例(44.44%)、短毛刺征37 例(51.39%)、分叶征52 例(72.22%)。

2.4 病灶强化指标分析

72 例患者中,CT 值增加幅度为19~84 HU,平均增加幅度为(36.24±12.75)HU;CT 值增加幅度>20 HU的患者有64 例(88.89%),>30 HU 的有51 例(70.83%),15 例在静脉期出现边缘点或结节中间高密度条状影,此时的最大增幅可达84 HU。

2.5 双源螺旋CT 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与碘覆盖值分析

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P)在(12.81±6.24)%、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VP)在(28.65±9.24)%、动脉期病灶碘覆盖值(CTAP)在(29.57±7.38)HU、静脉期病灶碘覆盖值(CTVP)在(28.02±6.95)HU、动脉强化分数(AEF)在(106.78±36.72)。

3 讨论

周围型小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环境污染、长期吸烟、特殊性职业、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病起病隐匿,病灶较小,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且病灶位置隐蔽,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导致早期诊治率较低[5]。本病的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当病情进展至中晚期可出现明显的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但此时已无法推广手术根治,预后较差。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征象不典型,常规行X线、支气管镜检等影像学检查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容易与良性结节、结核球、炎性假瘤、机化性肺炎等混淆,增加了诊断难度,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常规CT 检查也是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效果仍不理想,仅可显示病变部位及病灶的大体形态,无法提供更多影像学征象[6]。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双源螺旋CT 技术在各类疾病的诊断中得到推广应用。双源螺旋CT 不仅能清晰显示病灶形态、大小,还可显示病灶边缘存在的细微特征、内部密度变化等。通过注射对比剂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能计算病灶CT 值变化,根据CT值的增幅,为临床准确鉴别诊断疾病性质、类型等提供了可靠依据[7-8]。同时,双源CT 检查,实现了碘与其他物质的分析,由于不同能量下物质衰减特性不同,碘的分布特点可通过彩色编码显示,进而准确定量分析病灶内部的碘含量与碘覆盖值,而病灶内碘浓度与碘覆盖值与血流灌注成像的结果一致性好,因此,分析碘浓度与碘覆盖值,可反映病灶内血流情况,评估病灶内血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9]。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源螺旋CT 技术的灵敏度为96.55%(56/58)、特异度为92.86%(13/14)、准确性为95.83%(69/72),对各影像学征象检出率高,且能计算强化指标及碘浓度与碘覆盖值。充分证明双源螺旋CT 技术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作用,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

综上所述,双源螺旋CT 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确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双源螺旋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旋风“螺旋丸”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