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问题成因与实践路径

2021-11-29 13:33汪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

汪菊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1]。劳动教育专门课程辅以整合的学科课程加上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路径。为了贯彻落实《意见》,加快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关于“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具体方针,加强对学校的专业指导,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专门提出劳动教育的四条途径,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2]。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主渠道,课程的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课程体系,其中,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决定了课程结构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结构优化。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系统建设,建构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亟需中小学更新劳动教育课程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对劳动教育进行提效增能。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开展亟需立足现实、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优化劳动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劳动教育技能,扭转不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生劳动素养亟待提升

《纲要》明确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劳动素养的养成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情怀、劳动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将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公示、审核制度保障劳动素养评价的真实性、可靠性,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形成历程上来看,劳动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学校在劳动教育内涵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和布局[3]。反观现实,在小学生中,广泛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4],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异化、软化,主要体现为学生生活常识匮乏、动手能力较差,难以从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劳动精神上,体现为理想信念和顽强意识的欠缺,做事半途而废、效率低下、目标缺失。列宁曾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131。可见,人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够改变世界,劳动精神的欠缺是人改变世界的最大“拦路虎”。在劳动态度上,体现为牢骚满腹、拈轻怕重、敷衍了事,消极劳动,否定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无用、粗鄙。劳动情怀是在正确的劳动认知的指引下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而不断形成的,在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品格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而在劳动情怀上,很多小学生的劳动情怀处于缺失的状态,比如崇尚安逸享乐、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生活上铺张浪费、攀比享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

(二)劳动教育学科地位边缘化

《纲要》指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课、劳动周等与其他学科融合,是一种较好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但学校没有以融合为契机,轻视劳动教育,从而变相地将劳动教育弱化。反观现实,在学校中,劳动技术课被纳入一些学校的课表之上,劳动教育课程成为点缀式课程,不按要求开设[6]。从内涵上,劳动教育被窄化为劳动技术的学习,在学校中,其他任何科目有需要都可以占用劳动技术课的时间,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很多家长仍然存在“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7]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参与劳动是浪费时间,导致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劳动的包办代替,重智轻德,加之劳动教育并未被学校纳入考试的范畴,升学也不以劳动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即使学校教师通过布置劳动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而家长以劳动浪费时间为由而帮助学生完成,剥夺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扭曲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窄化为体力劳动,异化为惩罚手段,通过对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劳动惩罚”,以亲身体验法让孩子体会体力劳动的艰辛,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内生性学习动力。劳动本身无贵贱之分,而社会上这种“异化劳动”的举措造成孩子对体力劳动产生错误认知,强化了孩子不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

(三)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劳动教育教师缺口大,很多教师是从其他学科教师抽调而组成的劳动教育教师,这类教师没能掌握系统、科学的劳动教育知识,甚至是老弱病残差者,素质较低,虽也有部分校外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但这一部分教师从数量、质量上不能满足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的需求。在师资队伍结构上,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较为年轻,教师具备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需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很多年轻的教师因为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较少,在服务性劳动方面显示出经验匮乏的特点,让这一部分教师承担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显得尤其困难,事实上,青年教师现在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暴露师资队伍结构上的不足。

在劳动教育评价建设上,很多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仍然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口头评价为主,奖励记录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因评价的导向、协调、管理、研究功能能够促进学校的劳动教育,从而使学校改进自身的劳动教育方式。目前,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养成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要对劳动教育评价过程进行指引还需要进一步的转化,需要学校制定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而具体的量化的行为表现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架出专属于学校自身的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二是在劳动教育评价主体上,很多学校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这从本质上是对评价主体的窄化,造成评价结论失真。三是在评价的方式上,很多学校采取结果评价的方式,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值评价,这样的偏差直接造成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开展缺乏相应的灵活性,造成评价机械,评价也不能很好地作用于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的过程,更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个体差异的一种忽视,不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发展水平进行因材施教,未能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进行发展。

(四)劳动教育资源匮乏

从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场域来看,主要包括在教室里接受劳动教育、在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学教室接受劳动教育、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接受劳动教育、在企业车间实习接受劳动教育。可见,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场域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进行劳动教育都是在教室里进行。而社会上对于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则较少,学校还需进一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智慧校园、智能导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正应用于教育之中,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资源支撑,而新型劳动教育方式的产生,亟需对学校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升级、更新、重整,从而实现学校劳动教育顺应时代的需求、紧跟现代化的步伐。受制于学校教育经费、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的缺乏,很多学校缺乏劳动教育的资源,给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带来极大的资源挑战。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成因

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有助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劳动教育价值观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价值观决定人的劳动行为,“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消极负面的观念影响家长、学生、教师的思维习惯和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学生深受消费主义和享乐文化的影响,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上发生重大变化,妨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比如,盲目膜拜金钱和物质、不劳而获、自我中心等思想造成学生道德下滑、价值观偏差、信任危机,过于世俗化和功利化。

(二)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应试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科举制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典型代表,现如今,虽然国家、社会与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却仍旧没有彻底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是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决定着的人们的教育行为。在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权威的知识讲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注意做好笔记。受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的影响,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理念都会以考试成绩作为指挥棒,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劳动教育因为还没有被国家纳入考试的范畴之中,造成学校、家长、学生对劳动的轻视、鄙视,劳动课程教学举步维艰[8]。而对于学校的评价,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校学生的升学率,升学率越高,学校就被认为是好学校,相应地,在资源上就会更多地向其倾斜。有鉴于此,很多学校都着重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甚至会通过提前学完国家规定的授课内容,然后通过刷题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分数。在应试教育的挤占下,劳动教育作为一个不考试的学科自然而然就受到了人们的轻视,劳动教育被淡化。作为不具备成熟辨识能力的个体,小学生容易受到这种教育生态的影响,从而在内心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产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技能缺乏、劳动价值观偏差等现象。

(三)家校社协同机制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体,家庭、学校、社会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阵地,而社会为劳动教育提供着保障与支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协同配合共同为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给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具体落实需要借助教师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校教师在观念上仍旧把劳动教育置于较低的位置,劳动课可以随意占用。很多教师在开家长会时也多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对于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情况、劳动技能的发展水平等予以忽视,也很少有家长关心孩子在学校内的劳动情况。而在家长的观念中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强制要求后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而脱离了对社会实践的本质功能、作用的关注。由此可见,家长、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协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机制。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形成一个共同体,在共同的育人目标指引下,为学生的成长共同奉献力量。

(四)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

在政策上,除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纲要》外,没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在宏观层面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指导,这给了学校过大的自主权利,自主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自主安排劳动教育的实施时间,很容易行差踏错而出现偏差,造成学校劳动教育出现问题。在劳动教育的设施上,很多学校虽然有专用的劳动教育技术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弃之不用或是使用效率低,劳动教育被异化为劳动知识的学习;在劳动教育时间安排上,学校容易犯安排时间过少或过多的错误,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抑或是仅仅将劳动教育囿于家庭一隅,认为家庭中的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资源安排上,很多小学生参加劳动教育主要是在教室或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企业、社区等场域进行劳动教育的是少之又少。故此,要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用制度建立起学校劳动教育的“四梁八柱”。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其他四育要发挥作用都需依托劳动教育进行。在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建设、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通过形成立体化路径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对于个人来说,是维持人生存在世界上的必需,劳动创造人生存在世界上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磨练人的意志,发展人的能力。学生的意志的磨练不是一朝一夕、瞬时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淬炼形成。此外,劳动是创造性产生的源泉,劳动引发人的思维,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给与人进行思考的契机,是人创造性产生的重要途径。劳动赋予人接触各种各样新奇事物的机会,让人积累丰富的表象资料,同时,劳动也赋予人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机会,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够给人以启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劳动也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运动是人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劳动过程就是人通过运动维持人的身体健康的过程。对于社会来说,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助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现代化。要实现国家富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人民的辛苦劳动。

观念决定行为,在小学生群体中之所以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是因为小学生受到了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一是要纠正错误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正需要借助于劳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发展劳动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劳动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劳动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使其养成科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塑造孩子的劳动观念;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孩子的劳动思想教育,比如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日、植树节、劳动节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少先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三是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让孩子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将劳动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蕴的劳动故事,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劳动楷模的事迹塑造学生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而对于已经形成了错误劳动价值观的孩子,家长、教师要明晰孩子的劳动价值观的特征,掌握其成因,从而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比如代币奖惩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等。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劳动教育对于塑造健全人格、磨练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劳动教育的执行者,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重视建设具有丰富经验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科学把握权利边界,职责分工明确,加强创新引领。一是要培养选拔优秀的劳动教育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对教师进行激励,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名校长和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帮扶机制,通过“师徒制”的形式传帮带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要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管理机制。劳动教育教师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应对劳动教师的工资待遇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激发教师教学活力,把学校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考核选拔等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互相分享自身成功的教学经验,既可以通过交流获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名教师、名校长等工程建设打造学校的名片,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三)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生活教育理论,“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劳动教育可以融入各环节、贯穿各领域,而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从认知站位、课程体系建设、育人环境营造和评价体系出发,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基于地域文化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9];构建必修、渗透和活动课程形态有机渗透的劳动教育模式,将“学科课程”“校本选修”“社会实践”“社团活动”[10]等进行有机整合。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借助于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指引,结合地域特色以及时代的经济形态和劳动形态,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上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要根据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与提升,分层级确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强调构建由劳动精神、劳动观点、劳动技术、劳动习惯、创新劳动等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具有前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条线索进行组织。

(四)重视劳动教育评价建设

评价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反馈、协调作用。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要强化过程评价,改善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依托过程评价,激发和维持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引导学生反思劳动过程、形成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增进劳动情感,通过诊断性评价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督导体系建设,以多元评价实现综合育人,以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元评价方式及策略解决“用什么评”和“怎么评”的问题[11]。劳动教育评价要重视丰富评价形式和载体,可以从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等三个方面进行,根本而言,还是要落实到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之上。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针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评价,可以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时间安排、资源配置、课外活动的开展、学校的组织协调工作等方面进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从课前准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学生劳动素养养成评价要重视对劳动教育过程进行评价,借助劳动教育指标体系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总体而言,可以从内涵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特色建设七个方面进行,构建具有实质性、激励性、发展性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综合采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记录法、苏格拉底式评价、表现性评价”[12]等评价方法,改变以往单一、静态、量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多元评价方式科学掌握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过程性要素的形成情况和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场所的劳动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记录,生成个性化的劳动档案袋,从而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在评价机制上,建立督导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共同发力,以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生态。

(五)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修订教育法,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根据《纲要》的精神,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段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制定每一学段应该达到的相关要求,从而保证劳动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国家的《意见》《纲要》等都是站在国家劳动育人的高度作出的顶层指导,而对于区域、学校来说,还需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纲要》文件精神制定适合本区域、本校的劳动教育方案,要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制度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评价等方面着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劳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根据“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智能化的劳动教育环境,通过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相应的,学校要注重培养与选拔专业性强、具备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小学阶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阶段,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问题为导向,探寻学校劳动教育问题成因,思索学校劳动教育应对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方式。然而,对于学校来说,理念文化的设计是整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故此,学校应该着力构建科学的理念文化体系,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着力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构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热爱劳动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