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术后C级胰瘘的研究进展

2021-11-29 14:59刘武超郭世伟经纬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胰管引流术病死率

刘武超 郭世伟 经纬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上海 200433

【提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术后胰瘘是最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C级胰瘘的高病死率更是胰腺外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C级胰瘘极为重要。本文就C级胰瘘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头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同时是一项操作复杂、难度高、创伤大的腹部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与外科医师的经验积累,胰十二指肠术后病死率已降至约5%[1],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胰瘘是胰十二指肠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3%~45%[2-3],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C级胰瘘病死率高达25.7%[4],往往需要二次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增加,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C级胰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级胰瘘的定义、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C级胰瘘的定义及相关危险因素

国际胰瘘研究小组于2016年对胰瘘定义进行修订[2],即术后第3天起任意量的引流液中淀粉酶浓度高于血清正常浓度上限3倍以上,且同时具有相应临床症状。导致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或死亡的胰瘘明确为C级胰瘘。

对胰十二指肠术后C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是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认为术后C级胰瘘可能的危险因素有男性、高龄、肥胖、低蛋白血症、合并心肺疾病、ASA分级>Ⅲ级、胰腺质软、胰管直径大小、胰腺癌以外的疾病、联合血管切除、输血等[5-9]。此外最近的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表明[10], 体重指数≥25 kg/m2、长期使用类固醇、术前血清白蛋白<3 mg/dl、胰腺质软、手术时间≥480 min、术中输血是C级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C级胰瘘的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C级胰瘘的预防

预防C级胰瘘主要在于预防胰瘘的发生,因此围手术期的预防至关重要。术前针对患者的一般状况,通过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肝肾功能、控制炎症、充分评估麻醉及手术风险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胰管直径大小。

术中操作需精准轻柔,避免对胰腺、肠道及血管的多余损伤。对胰腺残端的处理与重建仍然是关键因素。有学者提出用胰胃吻合取代胰肠吻合来减少胰瘘的发生,但近年多项研究却表明,胰胃吻合与胰肠吻合两种方式的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2]。改进胰肠吻合技术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临床常见的有套入式吻合、胰管对空肠黏膜吻合及捆绑式胰肠吻合等,关于吻合的理想形式或最佳形式的争论,多年来进行了各种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没有形成共识,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吻合质量是减少胰瘘的关键。最好的重建技术很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外科医师的经验和熟练度,根据胰腺的局部特征和患者个体的风险因素进行细致的、有良好血供的、无张力的吻合术,并避免对胰腺组织的额外损伤与切割才是最重要的[13]。总之术者应选择自身熟练的术式并行高质量的吻合,以减少损伤与出血,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良好充分的通畅引流可以减少胰瘘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再次手术。研究表明,常规腹腔引流术可略微降低患者90 d的病死率,对于术后胰瘘风险较低的患者,早期拔除引流管优于晚期拔除[14],因此认为可常规放置胰周引流管。若术后患者无发热,血淀粉酶不高,且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周围无积液,则可以早期拔除引流管[3]。

术后应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对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研究的结论仍有争议,仅推荐术后高危患者常规使用。

三、C级胰瘘的治疗

胰十二指肠术后C级胰瘘本质上是一种更为严重的胰瘘,无论是在进展成C级胰瘘的过程中还是胰瘘相关的二次手术后,非手术治疗均有重要作用。主要治疗措施有:(1)引流。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胰瘘的基础。(2)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营养状况有助于胰瘘愈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重视血糖情况。(3)控制感染。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再根据引流液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针对性治疗。(4)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此外,介入治疗也越来越重要,当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凝血功能障碍时,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或采用介入栓塞止血治疗,从而减少胰瘘患者再手术的可能,且相较于直接手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及更低的病死率[15],介入治疗无效后则可行二次手术治疗。

C级胰瘘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再手术患者往往病情危急,以挽救生命为主,同时也应尽可能保留残胰及胰腺功能。手术方式分为残胰切除术(即全胰切除)和保留胰腺功能的腹腔清创引流、胰肠再吻合、挽救性胰胃吻合和胰腺外引流等。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需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及时的再干预和适当的手术技术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6]。

全胰切除,即切除残余的胰体尾甚至脾脏,此手术在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胰瘘后需要再次手术的首选治疗术式[17]。虽然全胰切除术彻底解决了胰瘘的问题,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最复杂和最具创伤的。在有炎症而粘连严重与脆弱的手术区域,切除残余的胰腺是非常困难的,病死率高达20%~71%[16-17]。鉴于手术难度大及术后不可避免的糖尿病,现在也更倾向于非全胰切除治疗。

腹腔清创引流包括胰周区域的清创和灌洗,并视情况放置额外的引流管。这是最原始和常见的保留残胰手术,其缺点是存在无法控制的胰漏和肠漏,并伴有腹腔污染、持续性脓毒症和合并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存在较其他术式有进一步手术再干预的需求[16-17]。

胰肠再吻合术及胰胃吻合术均适用于患者组织条件好、无残胰严重坏死的情况。胰肠再吻合术是重新进行胰肠吻合。胰胃吻合术则是拆除原吻合口后缝合肠管,必要时将胰腺切至健康组织,在胃后壁的适当位置切开,并将胰腺与此切口进行吻合。甚至有学者认为胰胃吻合可能是C级胰瘘后首选术式[18]。近年来新提出了桥式胰肠吻合术,此手术是在主胰管内插入硅胶管,即“桥”,桥一端缝合固定于胰腺后,将桥另一端以适当的长度置入空肠腔,并用大网膜覆盖于“裸露”的管道周围[19]。研究结果显示桥式胰肠吻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胰腺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病死率[20]。

胰腺外引流术是将胰液引流至体外,避免腐蚀周围组织和器官,且保留胰腺功能。通过拆除胰肠吻合口,缝合肠管,将导管插入主胰管并直接引流到体外,后期再行胰肠吻合时机取决于患者恢复及耐受情况。也有改良的胰腺外引流术,将插入主胰管的导管通过空肠后再放置体外,从而避免二期行胰肠吻合术。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胰腺外引流术较全胰切除术明显降低了病死率[21-23],手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同时也保留了胰腺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胰十二指肠术后C级胰瘘的影响因素复杂且病情危重,这种高病死率的并发症仍然是每个胰腺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做好胰瘘的预防及防止胰瘘进一步发展到C级很关键,发生C级胰瘘后,应及时行适当的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与保留胰腺功能。术后C级胰瘘的处理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期望通过更多研究,能探索出更有效的预测与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胰管引流术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合并胰管-十二指肠瘘形成1例
术中超声在胰管修复外科中的应用:4例病例报道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急诊对于急危重症患儿568例抢救效果临床分析
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