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之益气活血法浅析

2021-11-30 00:14任思思郭文娟韩庆贤宋丽娟李俊莲马存根
关键词:补阳方剂元气

任思思,郭文娟,韩庆贤,张 赞,宋丽娟,王 青,柴 智,李俊莲*,马存根,3*

(1.山西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发性硬化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山西晋中 030619;2.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大同 037009;3.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山西大同 037009)

《医林改错》为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脏腑记叙”“脑髓说”“气血合脉说”“心无血说”“方叙”,明言脏腑解剖与生理功能,示人以规矩;下卷则为临床诊治经验,以气血立论,益气活血兼以祛邪为法,分部位确立治法方药。该书拓宽了瘀血的辩证范畴,发挥了对气血理论的认识,创立了一系列益气活血的方剂,为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做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后世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1 诊病之要,当明气血功能,气虚则血瘀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是对气血功能的高度概括。《医林改错》认为“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人体“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血充脉畅则“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此即表明“气为血之帅”,如是方可“气血在脉内流通,周而复始”,“百骸贯通”。王清任云:“气有虚实,虚者正气虚”,人之正气可明言元气[1],“元气既虚,而致心脉瘀阻,血虚元气,必停留而瘀”,“血有亏瘀……,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这段话即表明气虚则血瘀之关系。

王清任云:“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因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因何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因何大便干燥,小便频数”,“君言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如是症,“若十分元气,亏二成,剩八成,每半身仍有四成则无病……如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则名曰半身不遂”[2],因而“坐时归并,身必歪道;行走时归并,半身无气,所以跌仆”。乃创益气活血治法,以复“十分元气”。

2 处方遣药,审气血之荣枯,气足则血行

“气能生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王清任认为瘀血致病具有广泛性,因而诊查疾病,不离瘀血,辨析气血盈亏,气虚则血瘀滞,血瘀则影响气的运行以及血的生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王清任认为“凡遇是症,必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虚而生瘀,瘀则阻滞气机升降,据此立益气活血为其准则。“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故而书中多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制方之则。但其并非补气药与活血药的单纯堆砌,而是据疾病发展阶段的气血盛衰,所涉及的病位病性、兼症而进行有规律的处方配伍。分析其书中方剂,据其补气与活血药所占之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者以活血逐瘀为主,伍以行气,如五逐瘀汤等;二者则益气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如补阳还五汤、黄芪防风汤、黄芪赤风汤等。辨证清晰,分证而治[3]。《医林改错》全书方剂33 首,34%的方剂以黄芪为君药,24%方剂以桃仁为君药[4],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黄芪、川芎、甘草(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这7 味药使用频次≥10次[5];表明王清任在治疗疾病时,多以气血关系论治疾病,补气益气与行血活血配合使用,书中11首方剂中用到黄芪、党参来益气,多以黄芪为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黄芪用量少至8 钱,多至8两,1~4 两为常见。在《医林改错》诸多方剂中,具有活血功效者居多,补虚之时,对黄芪的用药剂量超过当代该药使用的常规剂量,由此可见,王清任元气旺则血脉通畅,百病不生之益气活血思想。

3 气血之间,补消适当,创补阳还五

王氏独创方剂中,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对于气虚血瘀症,方中选用具有补气而能行的黄芪120 g为君药,发挥气行则血行;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活血生血,起到“少用则活,多用则破”的意义。若只益气而不活血,则瘀血不去,新血无以化生,且气无血载,补而无功;若只行血而不补气,则元气亏虚,瘀血难行,且化瘀太过易损正气,反而加重血瘀。故本方以益气活血的同时,使气复瘀化,瘀去而不伤正。王清任有云“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全方黄芪用量与活血药总量之比为16∶3,具有补益元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6]。方中出现多个药对,与现代研究相符,桃仁-红花用量为1∶1,活血效果最佳[7];当归-川芎用量比为4∶3,能够发挥很好的协同作用[8];川芎-赤芍1∶1 配伍能够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产生新的有效成分,发挥抗氧化作用[9-10];赤芍-桃仁配伍,桃仁的乳化作用能提升赤芍水煎剂中芍药苷含量[11]。配伍思路清晰,用药细腻,剂量得当,科学合理。在国际疾病分类(ICD)第10 版中,补阳还五汤对17 类潜在疾病具有治疗意义,共计388种。其中肿瘤占疾病总数的26.0%,循环系统疾病占12.6%,神经系统疾病占10.1%。补阳还五汤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类疾病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12]。

补阳还五汤因其方简效宏,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黄芪甲苷、阿魏酸、芍药苷、红花黄色素以及川芎嗪等[13],主要来自单味中药黄芪、当归、川芎和红花。方中“益气”功效主要以黄芪甲苷为主,“活血”功效则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 为主,全方配伍严谨,君臣佐使互相协同,既防止短期内过多的有效成分对大脑的损害,同时也起到了“祛瘀而不伤正”的作用[14]。近代拆方研究发现,全方组对脑缺血后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等作用优于黄芪组和活血药组,表明方中补气、活血中药配伍具有协同作用[15]。综合全方,补阳还五汤可增强脑组织抗炎抑炎作用[16],体现了扶助正气、抗邪外出的能力;还可通过改变脑血流量[17]、降低血液黏稠度[18]、改善脑供血、抑制血小板的凝集[19]来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修复脑组织损伤[20]以及对抗神经细胞凋亡[21],表明了正气对组织的修复,提示阳气具有推动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在临床上,补阳还五汤加减常被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随访3 月后MRI 结果显示,患者脑白质的脱髓鞘斑块数目以及范围明显减少甚至消失[22]。与常规激素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组患者肢体残障、痿软的临床症状也多有改善,EDSS 评分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23]。结合现代研究认为“脑干和小脑内有髓鞘脱失区或硬化斑块”为瘀的体现,可以证实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卓越。

王清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气血内涵,完善了“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的气血理论,创立和丰富了气虚血瘀的理、法、方、药,是益气活血法的集大成者,对现代临床的血瘀证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记载的补阳还五汤被后世广泛尊崇,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值得后世认真借鉴、学习和传承!

猜你喜欢
补阳方剂元气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张仲景柴胡方方族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移动数字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