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对胃癌的预后的评估价值的研究进展

2021-11-30 03:28何英
今日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性血常规比值

何英

(钦州市钦南区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535000)

在多年来对胃癌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中,发现对胃癌治疗的预后效果,同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1-2]。临床为患者进行的血常规检查项目,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以观察血常规检查结果同胃癌患者患病情况之间的联系为基础,又发现血常规检出的血小板,中心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能够反应出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治疗效果[3]。

1.血常规检查单一指标

血小板:既往开展的众多研究结果,均证实血常规检查中的血小板计数指标,同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升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4-5]。若是观察到胃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出现显著提升的现象,则代表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甚至概率会达到一般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1.6 倍以上,表示胃癌患者发生肿瘤浆膜浸润的概率就会明显升高,甚至概率会达到一般胃癌患者的2 倍以上。从肿瘤分期层面来分析,在既往开展的多项研究中,发现胃癌患者在术前出现了血小板显著升高的现象,其中Ⅲ~Ⅳ期占比较高,一般胃癌患者占比较低[6]。从胃癌患者的预后层面分析,在既往开展的多项研究中,发现胃癌患者在术前出现了血小板显著升高的现象,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就会显著降低[7]。从上述多种研究中可以明确的是,胃癌患者出现了术前血小板升高的问题,可将这一问题视作对胃癌疾病独立危险因素的一项重要分析内容,血常规检查的临床价值较为突出[8]。在既往研究结果表明胃癌患者出现术前血小板的显著升高,到术后血小板计数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在术后为患者定期做血小板计数检查,观察血小板计数指标是否出现明显的升高,能够预测胃癌是否会复发[9-10]。有研究发现,血小板会参与到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过程,并发挥作用。血小板影响肿瘤疾病进展的机制可能是分泌出血小板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了肿瘤继续生长[11]。

中性粒细胞:目前阶段,针对中性粒细胞影响胃癌预后评估价值有关研究内容较为欠缺[12]。经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中度下降,对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严重下降、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无显著改变的患者,预后情况要更好[13-14]。有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影响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因为中性粒细胞对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抑制作用[15]。在这种抑制作用的影响下,胃癌患者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就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中性粒细胞释放出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疾病的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能是因为中性粒胞参与肿瘤炎性反应作用[16]。N1 型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具有抑瘤作用。而N2 型相关中性粒细胞,具有促瘤作用。但关于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同胃癌患者预后情况的关联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得出一个确切的、统一的结论,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淋巴细胞:胃癌患者在术前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的现象,患者的病理分型同一般的胃癌患者相比较差,TNM 分期同一般的胃癌患者相比较晚,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同一般的胃癌患者相比较低。导致淋巴细胞对胃癌患者预后情况影响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患者有免疫抑制,或是在免疫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是因为该患者的胃癌疾病肿瘤恶性程度比较严重、增长速度较快,宿主在抵抗肿瘤时免疫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反应,消耗的淋巴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计数就会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17]。

2.血常规相关指标的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较高,则表示患者发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会显著升高,同一般的胃癌患者相比,发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将达到1.5 倍以。从肿瘤浸润深度层面来看,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较高,则其肿瘤浆膜浸润的发生率,同一般胃癌患者的发生率相比显著较高,甚至可达到一般胃癌患者的2.9 倍以上[18]。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较高,则其术后的总生存率、无病生存期对比一般胃癌患者会显著较低。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较高的患者,经治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恢复正常,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持续高水平的患者[19]。

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在上述血小板、淋巴细胞单一指标对肿瘤发生和进展中已经得出结论,血小板本身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而淋巴细胞具有参与抗肿瘤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增高,代表促肿瘤生长作用增强,抗肿瘤的作用减弱。在传统理论中,认为肿瘤分期晚的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无病生存期应该较短。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高的胃癌患者,对比一般胃癌患者预后情况较差,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且范围更广、肿瘤浆膜浸润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分期较晚,表明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较高的转移性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20]。但整体而言,在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对胃癌预后的价值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未来对其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炎性因子可诱发正常细胞DNA 损伤,增加肿瘤复发的可能。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对肿瘤进展的细胞转移和增殖过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为恶性肿瘤胃癌患者的检查中,应用血常规检查方式,可以测定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可以得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在对胃癌患者肿瘤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分析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临床诊疗胃癌等恶性肿瘤过程中对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逐渐有了更强的认知,检查方式的应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未来针对血常规检查中单一指标、相关计数指标的比值以及联合应用,应继续深入研究,扩大研究纳入对象数量,为广大胃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猜你喜欢
中性血常规比值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英文的中性TA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意义
双电机比值联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