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荆公新学之力作
——读《荆公新学及其兴替》

2021-11-30 05:11林艳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变法儒学王安石

林艳辉

(花山文艺出版社 文学图书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荆公新学作为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有着重大影响。但从北宋末至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于新学的评价往往偏向负面,对其学术地位也缺乏公正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学者们对熙丰变法的重新评价,对荆公新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荆公新学及其兴替》(以下简称《兴替》)就是荆公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考察了荆公新学的创立、发展、变化及社会背景,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新学相关论著、学术主张,客观论述了荆公新学的学术地位、作用及影响,新学与变法的关系,新学与洛学、蜀学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荆公新学的著作,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和开创性。

《兴替》一书开篇即对“荆公新学”一词作出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之后便从狭义概念出发,以王安石个人的思想来研究新学。通过荆公新学的著述、思想内涵,以及新学形成的历史环境、发展历程等细节将新学从概念、社会背景、发展历程上进行了全面探究。作者认为荆公新学不仅“在理论上自成体系,而且在哲学、经学等诸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达到了北宋中期学术发展的较高水平”,并对新学作出具体的时期分界。

作者一方面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纵向考察,系统深入地论述了“荆公新学”的哲学思想、经学思想,以及学术渊源、治学特点和学术贡献,展示出“荆公新学”的丰富内涵和学术地位,否定了那些把“荆公新学”作为异端贬低、诋毁的观点,恢复了新学的历史面目和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作者立足时代背景横向考察,全面细致勾勒出荆公新学的“兴替”历程,并对荆公新学的历史地位加以全面考察分析。在《兴替》一书中注重考察新学经义同变法实践的相互关系,系统梳理了新学发展与政治变法的相互影响;将新学与洛学、蜀学的党争和学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归纳了洛学、蜀学对新学的学术批判,以及对变法的批判。新学与洛学、蜀学三家在相互攻讦中不断发展,至南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学术思想界已呈现出三家学说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荆公新学也从繁荣逐步走向衰颓。在此,作者从内外因两方面对新学的衰颓进行了分析。正是在内外因多重作用下,新学最终败下阵来,被后世学者排斥在儒学传统之外。

作者认为,“新学是一种义理之学,他彻底扭转了北宋初期章句训诂的旧学风”“彻底改变了北宋初期汉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学是一种心性之学”“开辟了宋代儒学重视心性的新局面”。“新学是一种经世之学”“有着鲜明经世致用的特点”。“新学是一种革新之学”,不仅为革新政治服务,还创立了“适应变革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可以说,新学不仅对古代儒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兴替》一书在考辩时多有深入探究和创新,如关于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的学术公案,作者认为所谓“断烂朝报”之说是王安石批评陆佃、龚原对《春秋》解释“阙文太多”而致“不忍卒读”。相关探究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细述。

综上所述,《兴替》一书对于荆公新学、王安石变法等相关研究的深入探讨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荆公新学”的力作,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有助于宋学、宋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变法儒学王安石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徙木立信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儒学交流在路上
徙木立信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王安石的坏习惯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